李兴《诸葛亮故宅铭》中证明襄阳隆中为故居,为什么有人要将隆中说成是南阳的?

鱼梁争度


“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健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东晋王隐《蜀记》,岛叔来试着解析一下:

一、《蜀记》,顾名思义是讲述故蜀汉佚事,“襄阳”隆中是“蜀”吗?这段话里的隆中沾着襄阳了吗?哪一句提到“襄阳”二字?

二、古汉水(今汉江)分沔水、汉水两段,汉中以西称“沔水”,汉中以东称“汉水(有别于古汉水)”。襄阳在“沔之阳”还是“汉之阴”?“襄阳”隆中是不是《蜀记》所记述之隆中?请网友自行参详。

三、王隐《蜀记》成书早于诸葛亮铁粉、襄阳人习凿齿《汉晋春秋》数十年,《蜀记》所记载“沔之阳”隆中(隆山之中,方位词)、隆山,比之《汉晋春秋》所记述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哪个是“隆中”之源?

四、《汉晋春秋》同时记述:“……秦置南阳郡,自汉以北为南阳,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同一个习凿齿,同一本《汉晋春秋》,这边说“自汉(水)以北为南阳(郡)”,那边又说“南阳之邓县”跨过汉江,“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刚好“罩”住“亮家”隆中——我们看到的是不是一本假书?

五、并非所有后世史家对襄阳人习凿齿的“号曰隆中”全盘认可,现略举一例:《隆中志》125页所收录的《古今图书集成·方域汇编·职方典》卷四六一,明代杨士奇《武侯祠记》有:“当汉之际,诸葛武侯隐于隆中,躬耕陇亩,讴歌梁甫……去南阳城七里,有冈焉,曰卧龙;有庵焉,曰诸葛;有井焉,盖公尝汲而饮者也;有祠焉……惟忠武侯,丁汉之际,愍汉之疆,瓜分鼎峙,奋起隆中……卧龙之冈,实公旧庐,昔有祠宇,久焉蓁芜……”这里的“隆中”是南阳卧龙岗。

回头再看看题目设问:1⃣️“李兴《诸葛亮故宅铭》已证明襄阳隆中为故居”——题主太鸭霸,看见“隆中”俩字就往襄阳划拉。难不成凡是名字叫李刚的,你媳妇抓住就喊公爹么?2⃣️“为什么有人要将隆中说成是南阳的?”——这个更搞笑:你可以对美人想入非非,别人就得当柳下惠?

个人看法,抛砖引石。谢谢大家!





中華釣魚島


我觉得回答问题要客观公正,多多相信历史地理学家的论断,比如司马迁、习凿齿、谭其骧等等名家的史记记录和论断,普通民众多要虚心学习研究。

这个问题,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汉代归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划归襄阳。汉代的荆州治所在襄阳,现在的南阳市区范围即是汉代的宛城(汉代南阳郡治所在),古南阳不等于宛城,即古南阳不等于现在南阳市,古南阳的范围的确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现在很多地方划归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随州、枣阳、襄阳县、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区域犬牙交错,不断变化,故出现了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后属襄阳的论断。古今地名对比一下简单明了,通俗易懂。

1990年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为了不想让南阳民间对这样的争论再继续下去,欣然题词,大意是“诸葛亮躬耕地于南阳郡邓县隆中,现在的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后遂属襄阳”,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可,发表在《文汇报》。南阳民间人士提出不同意见,谭其骧致信《南阳日报》主编、文化权威,南阳市著名作家周熠,说旅游和历史研究不同,要尊重历史真相,南阳现在有元明清古迹,可以发展武侯祠纪念地。目前为止周熠和南阳方面没有回应,官方和文化名人对正确主流躬耕地注释的隆中的认可。

1996年5月28日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们在北京开相关专题会定论(网可查,这是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现还想推翻此者去找这些专业人士)在今襄阳市郊的隆中(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二十里处)并由中央广播台广泛宣传了,这基本成了官方的观点。

顺便再重复交代一下隆中的历史和名家注释题词图片(比如国家领导人和历史地理学家,文化巨匠),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教授方北辰(具体可以搜搜视频看看)也明确指出具体位置,图片供大家欣赏欣赏,简单明了,更加有说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具体在什么地方请大家明辨。











风度飘飘hr


‌最公正地宣传诸葛躬耕地(我非豫、鄂人不带地域偏见,也非那方的水军)的真相或终定论: 1996年5月28日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家们在北京开相关专题会定论(网可查,这是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现还想推翻此者去找这些专业人士)在今襄阳市郊的隆中(古南阳郡邓县隆中,襄阳城西二十里处)并由中央广播台广泛宣传了,这基本成了官方的观点。 但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历来不服并多次反驳、投诉等等才有今天仍有争论和歪曲(说是贿赂来定论),不过大势所趋(谁也阻档不了)终会归于襄阳隆中的。 据历史考证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大约始于唐朝,而历史上真实的(襄阳城西隆中)诸葛草庐在晋代都仅“见其墟”了。 自唐代以来几百年来河南人尤其是南阳人一直与襄阳人争躬耕地,最近的03年河南人曾组织河南籍史学家于南阳开会硬性认定应是今南阳市卧龙岗(留下一些“御用性”史料被今天的一些小屁民胡乱摆弄),但这未得到众人的认可,也未广泛公布,我仅查询知这些事实(我非专业史学者)。各网友现起码要知:1.郡、县制治理中国始自秦代且后世变化大,天下分9郡、12郡、24郡等多种,古南阳郡绝非今南阳市,《出师表》中确实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指三国时代的南阳郡,以此认定躬耕地在今南阳市是太无历史常识、可笑至极的(卧龙岗景区以石雕这几字立于景区前有弄巧成拙、心虚、“恶人先告状”之嫌)。 2.谁都得服的地理——其实位于南阳盆地南北的襄阳城(古南阳郡的襄阳城,这点都有争论)与南阳城(古南阳郡的宛城)古今位置都未变,亘古的汉江流经襄阳城直达长江这一水上交通便利使襄阳城很早就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不是唯一),三国时更为明显,南阳盆地的河流也多汇入汉江,地理上南阳城绝无此巨大优势;专写三国的第一史书《三国志》载的史实许多都与水上交通相关;3.历代中国史书真实、可靠性最高的有二本,其一是写汉武帝(公元112年)前的历史数司马迁的《史记》;其二是写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的历史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它史书的真实、可靠性较这二本逊色许多且受时代、朝代、郡县制等变化影响大,古南阳郡变化造成今许多河南人的误认为(以上说的石雕就是代表),这也带来一些史书的讹传(这被心态不公之人正好“有据”利用);《资治通鉴》上清楚地写着:诸葛亮,琅邪(今山东临沂市)人,寄居襄阳隆中;4.河南方面的有力反证明:a河南籍史学大家白寿彝、朱绍侯都认同是隆中;b河南省官方相关文件中76、85、86、87年也都有认同隆中的(ab都可查到);至于其它明清及近现代史书、文献就不讲了; 5.现实是现隆中躬耕地离襄阳市十余公里亦与上相符,而今南阳市卧龙岗离襄阳市大约500里(军史大家之称的徐焰教授都这样讲,具体的数值可能确有差别,我理解是距离较远;如较真数字的者就“太二了”)。 总之 大家尤其是我们小屁民(特别是豫、鄂人)还需要到处再争论、胡闹这点吗? 河南人尤其南阳人首先得尊重、服从历史事实及国家权威史学专家的意见吧!你们有的有限历史证据去与国家本专业权威史学家去争辩吧!(我可不是自以为是,只知这些事实——早已真相大白、存定论了) 别再媒体上摆弄“南阳情节的证据”或“讹传的史料”了,越摆弄(和不服此)越显不自量力(我这可不是骂人)——还想拿些“证据”否定早有的权威定论。 但你们集体的“诸葛情节”与今天争旅游等利益倒是可以理解的、需支持的。 清代鄂藉豫官顾嘉衡对南阳卧龙岗曾写下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故诸葛亮优秀品质、智慧形象可视为我们中华民族正能量的一部分,有此心态我们都更不要再去争辩这些了。 河南人尤其南阳人还是最好类湖北黄州人以东坡赤壁(文赤壁)样对历史真的蒲圻赤壁(武赤壁)一样既有旅游利益与集体情感的满足,同时也尊重了历史,这不好吗?我不是这二省人(关注此事近20年)现来公正宣传,都服吗?


精侃妙评


谢谢题主邀请,虽然这几天我们争论了不少次。

我的回答仅限于对于史料的探讨及不同意见,对襄阳,南阳并无殊爱或偏见,请各位读者勿地域黑或人身攻击,若提出不同意见并有让人信服之理由,我非常乐意学习。

依题主的解释,李兴的祭文应该理解为,天子命刘弘,于沔水北岸,平张昌之乱,平乱时思(天子恩德,或其他),继承先贤之遗风。刘弘到诸葛故居参观,遥望敬拜山东诸葛故乡。诸葛很贤明,诸葛很神通,徐庶走马荐诸葛,刘备三故情意重…………后段皆为赞美诸葛或写诸葛平生得意之事。

祭祀,自古至今,甚为神圣庄重,祭文通常围绕祭祀对象。

鼓鼙,指军中乐器或代指征战。现代军队祭祀尚有鸣枪,鸣炮礼仪。汉晋时军将祭祀亦有吹号角,鸣鼓之仪。祭祀时鼓鼙有何不妥?

望知者教之。

习凿齿所记二书,前后多有冲突处,郦道元水经多有抄袭抄袭前人处(如有需要详细资料可私信我),且两人著作多有传闻逸事,故,道人存疑之。

古之水域,黄河多次改道,沔水亦曾改道。故之候国,郡县治所多有位置迁移(参考古邓国国都之争,新野郡县变革)。故之郡县名称,山水名称多有更迭。古人之著,后人多有改之。故,时间相距较远者著作,多有不实之处(史记阿房宫)。又,古人信息传递时效,传承方式较为落后,同一时代不同地方之人所著亦可能有错误之处。(看官试录本县,乡镇之文革或改革开放史)。

古人书,且读且存疑。


虎道人诗风


襄阳的记载本来是家和故宅,也找不出躬耕地的记载,躬耕地的记载只有诸葛亮出来表,所谓隆中在三国时期没有记载,是晋朝时期习凿齿叙述,亮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问题是南阳郡和南郡襄阳是隔汉水的不是一个地区,习凿齿把邓县拉过汉水管南郡襄阳的隆中,依据是什么也只有习凿齿自己知道,有人把隆中说成南阳,想让隆中带表南阳,有些人这样说也找不出任何证据,只能忘想,南阳更不可能挪移到隆中。


wgq1212


隆中本来就是南阳郡邓县的,这是有史有据的事实,而非捏造。

公元207年,刘备逃跑江夏,曹操过汉江占领襄阳城,才建制襄阳郡。汉江北岸十里有邓县县城,管理汉江南岸、襄阳城西二十里隆中。

新野处在宛城与襄阳城中间位置,路程相当。





襄阳论语


诸葛亮是山东人,当年种了块南阳辖区的地,后来地划给了襄阳,南阳人为了 挽回失地的面子,在诸老实际耕种地之外几百里划了片地,硬说老诸种的是这块地,南阳人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向山东人收租金吗!在各种发言中,南阳人不惜使用各种歪曲,语言上不乏各种攻击。襄阳人总是引史据典,承认当年地是南阳的,也承认诸葛亮在此耕种过。而南阳人为了达到继续收租的目的,竟然推翻史实!如果诸老早知如此,还不如说"臣本布衣,家在山东",山东人也会记得这个老乡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henry109039661


诸葛亮出生于现山东沂南。躬耕于南阳。只是这个南阳到底是现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的襄阳引起了两地的争议。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重要,南阳就一泛指,不必拘泥于哪一处,反正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生活习性、文化传统都一样,不必分彼此,两地合办一个旅游特区就可以了。就像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都称陈毅的梅岭三章写于己处,于是各开一处,两地景观相同,各收门票。另外,诸葛亮老家的孟良崮也因孟良崮战役出名,孟良崮战役旧址和七十四师师部也是各开各的,现在的这个碑显然不是孟良崮主战场,但早期是沂南建的,后来垛庄划为蒙阴,沂南蒙阴求同存异,不争论,各搞各的,也相安无事。


龙王圈


因为故居仅仅是故居,伟大的毛主席故居就有很多。

但是躬耕地和故居两个概念,南阳只说的躬耕地在南阳。

你在襄阳住了几年,上大学就必须在襄阳?

不要搞混了哦。


思禽


问题有毛病!故居是指的什么?是他住过的地方!就算诸葛亮住过襄樊,也不能否定在南阳住过吧?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三顾茅庐典故发生于南阳是历史事实,篡改是站不住脚的!诸葛亮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没有说过“襄阳”。强拉硬凑非常无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