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在花丛中打野


说出一个让大家感觉意想不到的事情,直到上个世纪初,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也就是黄金家族的嫡系子孙才真正的开始离开了权力的中心,好像是伊朗吧,那一个王退位了,那个王身上流淌的就是黄金家族的血液,就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我们去看历史剧,尤其是到乾隆那个时期的话,乾隆会大吹特吹自己一件事情,这就是平定准格尔,这个准格尔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会受到清朝这么强烈的重视呢?

时间在往前推我们会发现,即使努尔哈赤再怎么讨厌蒙古人,自己仍然还是以正统的蒙古人自居,在清朝建国以后,蒙古的文字可以说为列在满文以下,成为了当时第二等重要的语言。

事情讲完了,我们就可以慢慢分析其中的意思,首先我们得说到努尔哈赤,他是一切事情的祖宗,这个人对于蒙古这个部落呢,表示出了强烈的忌惮,但是他又希望利用蒙古人那种强悍的战斗能力,总之一句话,我要用你们,但是你们不能骑到我头上拉屎。

所以他选择继承成吉思汗这个位置什么意思?我才是天选之人,我才是可以领导蒙古人走出现如今困境的人,对于附和他的那些蒙古部落。努尔哈赤选择重金赏赐,而且大肆封赏,简单来说就是拉拢,努尔哈赤表示自己完成没有心理压力,自己本身就是游牧民族,而且离蒙古高原还比较近。你虽然说怀疑我不是成吉思汗的正统子孙吧,但是我确实是是一个草原部落,你不能否认我跟你是同样一个家族的。

接下来说到乾隆,(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或者说这个准格尔部落是个什么鬼呢?这个部落实际上是正统的黄金家族的一员,而且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他们选择聚集在准格尔这个附近,而且一直跟满清的八旗子弟在那儿争什么争,我才是成吉思汗的正统子孙,我才是黄金家族应该的继承人,你们是抢了我们的名号在那里欺骗其他人,而且还积极要求其他的蒙古族跟他们一起反抗满族,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乾隆祖上三代都对这个准格尔可以说是赶尽杀绝一样,把他们赶到西北,并且最后将他们全部灭族。

分化打击,这是努尔哈赤在拉拢的一部分蒙古人之后,选择做的事情,我承认我是黄金家族的一份子,但是任何敢反抗我的蒙古人都不是蒙古人,所以所有的蒙古人都应该针对这一批人展开打击,不能让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就是满族对于蒙古族的。拉拢和打击方式,既然当然想就是萝卜加大棒,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想要跟我一起享受整个天下的荣华富贵,行,你承认我是黄金家族的正统继承人。想要跟我争夺这个天下那行,你要做好被灭族的准备。

为什么整个黄金家族会不统一呢?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子孙会这么一种分崩离析的状态呢?这跟当时成吉思汗的军队打下太大的疆域有关系。

明朝消灭了元朝在农耕部落,也就是中原的政权以后,东石在整个世界各地的小的那些蒙古部落,一看老大倒下了,好,我们的日子来了,因此比较著名的四大汗国就在这个时候成立了,在这其中,帖木儿,是代表性的一员,对于这种人,大家或许没有印象,但是对于所有的伊斯兰教徒来讲,这个人就是恶魔,为什么当初伊斯兰教想要向东向亚洲发展的时候,就是这个国家阻挡了他们发展的步伐。

当然说这件事情只是一个插曲,我更加想证明的是,当时成吉思汗的子孙遍布世界各地,所有蒙古部落都可以生成自己是黄金家族一员,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都想争夺这个正统的地位,统治其他的国家。

你说让朱元璋那些子孙拉下脸,自己承认自己是蒙古族的一员,是黄金家族的子孙,你这不是欺师灭祖吗?你这不是向其他人下跪吗?你乐意这么做吗?因此,针对蒙古部落,明朝的策略就是我打的过你,我把你往死里打,但是我又不能奈何你,因为你居住在大漠的深处,草原的深处,我找不到你。等我弱小了以后我就守在长城以南,你打我的时候,我一句话都不说,总之就是逆来顺受。

朱元璋算是雄才大略,他在草原的深处建立了卫所,什么意思?就是在草原的那些地方建立一个个小的城市,把军队驻扎在里面监视蒙古部落和一系列草原部落,但是很快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明朝在军事方向上弱势了以后,这些卫所就失去了原来作用,后来就荒废了。

很多人看了这样的策略以后,通常都会讲治标不治本,但是对于明朝来讲,实在是没有办法,要想真正的能够。统治草原部落当时人的思维确实只能够做到这么一点,满清算是占了一个血统上的便宜。


漩涡鸣人yy


1206年,铁木真建立起大蒙古国,这支草原上的雄狮开始在亚欧大陆疯狂地开疆拓土。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对外征战中,开拓了东起日本海、西抵地中海、北跨西伯利亚、南至波斯湾的辽阔疆域,国土横跨亚欧大陆,极盛国土面积达三千几百多万平方公里(含西伯利亚北部),是连续面积最大的帝国。蒙古人真的是厉害,他们客服了地形的限制、交通的不便、文化的冲突,建立起来了一个同时拥有东西方文化、技术的多民族国家。

首先,蒙古族厉害的不是他们的装备精良,而是他们的身体素质,精气神要勇猛许多。作为尚武的民族,其作战向来都是要马革裹尸而还,每一个人都悍不畏死地进攻,打起仗来自然是无往而不利。

其次,300万蒙古人始终是个隐患,为此清朝统治者进行了一项狠毒的政策。在刚开始征服蒙古之后,清朝统治者打着满蒙一家人的旗号拉拢蒙古人。女真族固然也是骁勇善战,可是跟蒙古人作战还是他们不愿意做的,为了不让其反抗,他们一方面重兵镇压,以作监视作用。不仅如此,清朝人还模仿和亲政策,每代皇帝或者皇子都迎娶了蒙古贵族女子为妃。

当然,光是拉拢不足以抵消蒙古人进取意识,所以在蒙古人聚居地区,他们开始宣传佛教思想。满清人早先发现,这佛教对于尚武的民族来说会起到极大的反作用。皇太极就说过:“蒙古诸贝勒舍本国之语名号,具学喇嘛,致国势衰微,当以为戒”。也就是说原来彪悍的蒙古,因为学喇嘛,因此,衰微。流行于喇嘛之中的正是佛教,因此佛教思想就成为清朝奴役蒙古人的方式之一。

佛教思想的传播效果显著,在信奉佛教的蒙古人和清军联合作战的时候,清军士兵发现,曾经不怕死的蒙古人变得胆小怕事了起来,甚至有些温顺,十分好控制。不仅如此,佛教的推广还有一个作用:鼓励了许多蒙古人出家之后,结婚生子这种事在蒙古族中就减少了许多,人口数量就开始了锐减。在清末时期,当时的冯玉祥将军一直占据西北,在其自传之中其就说过,当时其治下的蒙古族不足60万人,几乎又回到了成吉思汗初期,而且大多穷困潦倒,懦弱无能。

清朝人的目的是达到了,蒙古族臣服在了女真的脚下,再没有过犯上作乱,可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就此消失,真的算得上缺德的行为。

蒙古人生来就是能征善战的民族,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更是席卷了一股征服世界的潮流,蒙古铁蹄的足迹遍布欧亚大陆,一度伸向了地中海地区,令世界为之胆寒。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口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清朝初期,人口已经突破三百万。元朝灭亡后,朱元璋曾经对蒙古人进行了长期的围剿,但蒙古人不但没有因此而灭绝,相反变得更加强大,纵观整个明朝时期,北方边防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不时有蒙古南下,侵占边疆的问题。而到了清朝时期,这一问题却得到了彻底解决,那么满清又是使用了何种手段呢?


在明朝,历来皇帝都是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想通过武力来征服蒙古,但是蒙古历来是尚武民族,这种办法显然不奏效。而清朝则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和蒙古进行联姻,以此来拉拢蒙古,另外一点就是让蒙古人去信仰佛教,改变他们天生的尚武品行。元朝在征服西藏之后,很多蒙古人开始信仰西藏地区的黄教,性情逐渐变得温顺起来。
到了康熙时期,更是制定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在蒙古地区建立了大量的喇嘛寺庙,不断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并规定如果有人出家为喇嘛,便可以减免徭役,因此很多蒙古人开始出家做喇嘛,从此信仰黄教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改变了他们那种尚武的性格,朝廷想要控制他们,也变得简单许多。
但是这样的政策也带来了一个新的后果,那就是蒙古人口的锐减,由于大量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而喇嘛又不能结婚生子,到了满清中后期,蒙古人口锐减两百万,和成吉思汗统治前的人口相当,这样的政策,表面上是为蒙古人谋福利,但实际上却让他们逐渐趋于温顺,为清朝的统治带来了更大的方便。

游游君


我们先来看一下明清蒙古族人口数量变化情况,看到底是不是减少了9成。

根据《民政部户口调查和各家估计》记载,1911年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为110万人。冯玉祥曾于1926年考察外蒙古,他说“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这个数字基本可信,所以清朝末年蒙古人口为170万人左右。

如果这170万人是锐减9成之后的数字,那么明朝时期蒙古人口当为1700万人。以当时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蒙古地区想养活1700万人简直是天方夜谈。实际上,清朝初年蒙古人口不到300万,所以说清朝时期蒙古人口锐减9成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最多减少了5成左右。

但是,清朝人口数量较明朝增长了几倍,而蒙古族人口却在下降,这确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

再来说清朝是如何控制蒙古族人口的

一、利用蒙古各部的矛盾,征服蒙古。明朝在初期和明英宗时期对蒙古主动出击过,但效果甚微,明英宗甚至还被俘虏。所以明朝在余下时间选择被动防御,修长城,设九边,随着明朝统治的腐朽,也就只满足于保住长城以南的领土罢了。

明末,蒙古诸部分为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其中漠南主要分为科尔沁、察哈尔和土默特三部。清朝(后金)崛起后,拉拢相近的科尔沁部,而明朝为了制衡后金则拉拢最为强大的察哈尔部。1632年,后金和科尔沁联军大败察哈尔部林丹汗,占据其都城归化城(呼和浩特),土默特归降后金,林丹汗出逃青海,两年后病死。1635年,后金彻底消灭了林丹汗残余势力,统一了漠南蒙古。

1636年漠北蒙古(喀尔喀)惧于清朝的势力,遣使进贡。而后漠北蒙古发生内讧,1688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趁机进攻漠北,漠北蒙古诸部大败,正式归顺清朝。自此清朝和准噶尔部进行了长达70年的斗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最终于1757年彻底消灭了准噶尔部,基本完成了对境内蒙古部落的征服。

二、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分化蒙古诸部。清朝对蒙古诸部是区别对待的,漠南的待遇最好、漠北次之、漠西最差,因为这样可以防止他们联合起来。漠南又属最早归顺的科尔沁部关系最为亲密,清朝皇室和此部有联姻的传统,比如著名的孝庄皇后就是科尔沁部的。

对蒙古诸部的区别对待是通过蒙八旗和盟旗制度体现的。蒙八旗就是把科尔沁部按八旗制度编为蒙八旗,让他们成为体制内的人。而后在其余漠南、漠北、漠西诸部实行“盟旗制度”。清朝为各旗划定疆界牧场,防止他们内讧,又任命忠于清朝的人为旗长或盟长,或从中央指派大臣为盟长,对蒙古进行统治。事实证明,这种统治是很有效的,清朝既拉拢了蒙古上层,又分化了他们的势力,让他们很难形成抗拒中央的统一力量。

三、宗教控制。分化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清朝还是不放心,清朝还要控制他们的人口,这个终极手段就是喇嘛教。

《冯玉祥自述》中,这样写道:“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简单说,就是蒙古家庭只有一个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的儿子必须要去当喇嘛。为了让蒙古人愿意当喇嘛,清朝大力推崇喇嘛教的地位,并提高喇嘛的待遇,所以蒙古人都争着当喇嘛。这样一来,蒙古族人口就受到了严格的控制,很难有提高,甚至出现了降低的趋势。


石头说历史


这个题目就是错误的,一般来说,题目会把回答引到“信仰喇嘛教使蒙古人失去战斗力”这个观点上,但是根据历史,这个观点基本上就是胡扯。

明末的蒙古

明末,蒙古分裂为漠南、漠西、漠北三部分。

漠南蒙古的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当时存在两个强大的部族——科尔沁和察哈尔。后金和科尔沁部结盟,重点打击察哈尔部,最后察哈尔部的首领林丹汗几次战败后病死在青海大草滩,其余势力也被后金武力征服,漠南蒙古诸部落承认后金皇帝皇太极为统治者。

漠北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其地理位置大概是现代的蒙古国,主要有三个大部族——土谢图、札萨克图、车臣,后来成和后金缔结了每年进贡白驼一只、白马八匹的“九白之盟”。

漠西蒙古也叫厄鲁特蒙古,当时统治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主要有五个大部族,杜尔伯特、和硕特、准噶尔部、辉特,以及明代崇祯年间西迁、清代回归的土尔扈特部,以和硕特为盟主。清代入关之后,漠西蒙古的首领固始汗表示归顺。

这一时期,漠南蒙古基本上纳入后金-清的版图,漠北和漠西蒙古还是朝贡关系。


清代蒙古部族的动乱

漠北蒙古在清初发生动乱,扎萨克图汗在动乱中身亡,当时清朝皇帝康熙派特使重建三大部落。后来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偷袭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战败。清军在乌兰布统击败准噶尔叛军之后,康熙召开漠南漠北蒙古王公大会,会上漠北蒙古放弃原有统治体系,接受清朝统治规则,正式进入清朝版图。

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击败漠西蒙古盟主鄂齐尔图汗,占据新疆和中亚部分地区建立准噶尔汗国对抗清朝。清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才将准噶尔汗国彻底击败。

准噶尔汗国的分裂


康熙末期,漠西蒙古治下的西藏发生和硕特汗和西藏宗教系统的政教纠纷,和硕特汗控制西藏之后,青海诸部落不服,反抗和硕特汗的统治。动乱平息之后,准噶尔汗国派兵入藏攻占拉萨,杀死和硕特汗,成立亲准的傀儡政权。康熙派兵进藏平乱,重新建立西藏政局。后来雍正初年,青海的和硕特部再叛,最终被清军镇压,青海和西藏彻底评定。

清对中国的统一


清对蒙古的统治制度

综上所述,从后金努尔哈赤直到乾隆,清朝花费了六任皇帝、近150年的时间才彻底平息了蒙古的叛乱,将蒙古纳入统治,建立了一套统治制度,主要是蒙古八旗和蒙古盟旗制度。

将早期加入后金政权的蒙古人纳入八旗建制,成立蒙古八旗,由蒙古都统管理,基本上无世袭贵族,少数世袭贵族也要遵从中央政府的管理,均定居于城市不再游牧,文化上逐渐满化和汉化;在大部分原蒙古部族中推行旗盟制度,将原来的蒙古部族组织形式——部落,拆分和确认成扎萨克旗,在数个扎萨克旗上设置盟,近似于蒙古化的郡县制度,但是不设流官,依旧用蒙古世袭贵族行政,中央排办事大臣、参赞大臣宏观管理。


清治理蒙古的经验

蒙古在乾隆时期彻底臣服之后,未有大的叛乱,经验在于

1.叛乱中央时,坚决武力打击,根除叛乱因素;

2.创立适合蒙古社会组织形态的专门制度进行管理;

3.与蒙古贵族联姻,任用有才能的蒙古人出任合适的职位,使蒙古人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并且能参与国家的管理中。

对于涉及藏传佛教的答案,大可以一笑置之,当个故事听听就行了,千万别信。


螺旋真理


史学家认为,朱明和满清两朝对付称霸欧亚两洲,不可一世的彪悍蒙元,明是武治,清是文治,各朝代分别采用的策略不一样,是因为各朝各有不同历史背景的。

明朝是战胜元,夺取江山社稷的。面对的是一个由极盛刚转弱的蒙古诸部落,其族人也不会立马放下尊严,臣服于大明。明太祖朱元璋采取的是“分割瓦解,逐部落打击”,并且将征服地区“汉化”、“定居”,消除游牧民族的“野性”。许多人可能没有细分析,明朝是中国唯一从南打到北,并最终取得皇权的朝代,为了北方的安定,必须要对强蒙古族部落进行“纵深打击”,到明成祖朱棣时,直接将皇都由南京迁到北京。其目的和意义就可想而知了,对蒙古族部落之战,史讲“砍树、削枝之术”。

清朝夺取大明江山,此时的蒙古已经极弱了。究族人口讲,蒙古族比满族人口还少。努儿哈赤发家,靠的是“满蒙联盟”,并采取通婚“姻亲”的方法将满蒙紧紧联系在一起。满清夺取全国政权后,采取了三条国策:一是尊崇汉人的儒家思想,鼓励蒙古人在忽必烈时代尊藏传佛教为“国教”的信仰。二是皇后必须从蒙古族十三个部落中选推。王爷、贝勒的妃子必须从蒙古族中选配,以此加强满蒙血统,让蒙古族人感觉到满人坐江山,等于蒙古人坐江山。三是借鉴学习汉文明,推进治国“汉化”。

史学界总结的是“明修长城,清建寺庙”。清加大对信教人的重奖,这又被史称“挖蔸、刨根”之术,让有男丁的蒙古人“三丁以上有一二”从事传教生活,这就极大的降低了蒙古族的人口数。


张庆东字恕鸣


一招即制人为上,以土制户,以封别王,以庙克男,以姻获女。

1、圈地定界,牧户隶属各大小王爷,不得随意流动,则极大限制了牧户的流动能力、勾连组团能力,对于游牧民来说,这是实质上相当于是一种囚禁。

2、大肆封王封爷,以致遍地大小王爷,地盘越来越小,各王爷为保实力和封赏,则须完全听命于清庭。

3、大肆推广喇嘛教,并强制或半强制男丁入教作和尚,且入教后给予封赏和土地等。造成地区人口繁衍下阵,且精神麻痹。

4、清朝各王尤其皇室,均联姻蒙古,并赐予蒙古各部落较高地位。民族实质优先顺序为满、蒙、藏、汉、回。

其实,以上措施,明朝也能办到,但基于以下原因难于施行。

赤足的对赤足的,相互心态和措施较平等到位。穿鞋的对赤足的,一鄙视二压制三漠视。国强时,穿鞋的可以如此对待赤足的,国乱时则树敌矣。经过宋灭元酷,明代的华夷之别观念空前强化,在明末反而因此陷入战略被动。。。这是因为冷兵器时代,文明人和野蛮人在军力上并无明显差别,甚至更弱,因为文明地区的习惯、财富、固定资产如房产等反而成为累赘。此即冷兵器时代的“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之文明的命运。。

事实上,明朝对满州女真因为上述原因,只取了措施2。


皮皮143536687


明朝推翻元朝后,明朝每一位皇帝都以高压打击蒙古余部,却始终没有征服蒙古。


而到了清朝,致使蒙古再也翻不出浪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时代不同了,冷兵器时代过时。


到了清朝,蒙古各部落间的内部矛盾,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力量。

同时,随着枪支大炮的出现,蒙古人的骑兵优势变成了劣势。


在此期间,俄罗斯的崛起,蒙古的大量土地被俄罗斯占领,沙俄对蒙古人进行了残酷镇压。外蒙在俄罗斯的怂恿下,脱离中国版图,自立为国。蒙古人的疆域变小。


清朝也凭自己的武器兵力收服了蒙古的大片土地。先后将喀尔喀和准噶尔纳入版图,在当时来看不仅仅是一次了不起的开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决北方变患问题。



2.清朝对蒙古的政策不一样


一开始,清朝就对蒙古实行和亲政策。清朝各皇帝都会娶一位蒙古公主当妃子,清朝的公主也会嫁给蒙古王孙为妻。现在是一家人了,还打什么打。


清朝控制蒙古后,对蒙古实行贸易开放。王孙贵族手里有钱了,安逸了,他们也不想打仗了。


3.关键一点,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清朝出计,让蒙古大部分人改信奉藏传佛教(清朝人嘴里的黄教)。



在康熙年间,在蒙古各地,大量修建喇嘛庙,制定了“兴黄教以安众蒙古”的策略,不断提高喇嘛的政治地位,鼓励更多的蒙古人出家为喇嘛,并规定如果有人出家为喇嘛,便可以减免徭役。


因此很多蒙古人开始出家做喇嘛,从此信仰黄教的蒙古人越来越多,也因此改变了他们那种尚武的性格。同时,大量男人出家做喇嘛后,不结婚生子,导致人口的急剧减少。


总之,有书君认为,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的蒙古,到了清朝,蒙古人口锐减9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的原因是,清朝让蒙古人改信藏传佛教。用左宗棠的话说“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卫京师”,这正是清朝解决蒙古问题所带来的最大好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明朝两百年未能征服蒙古,为何清朝仅一招就让蒙古人口锐减9成?

对于题主的问题,我觉得稍有偏颇,蒙古族肯定不是被清朝一招就放倒了的。

我是在内蒙长大的,在我看来,蒙古兄弟们虽然喜欢往多了喝,但绝对不傻。您就一招用了二百多年,蒙古兄弟们就是喝的再多,也想出破解之策了。

那为什么曾经征服世界的蒙古族,在有清一代,确实有点不灵了呢?这事儿还得仔细分析分析。

很多人都把清朝降服蒙古族的功劳,归咎于藏传佛教的兴盛

这确实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不能将宗教的能力扩大化。要知道,蒙古族从原始的萨满教该宗藏传佛教,可不是满族人的意志,这是蒙古人自己的选择。

自从成吉思汗创建蒙古帝国后,彪悍的蒙古铁骑就像狂风一般席卷了整个世界。但必须得承认,当时的蒙古帝国除了能打仗,文化建设实在是不值一提。别说高等级的文明特征,就连文字都没有,宗教也停留在杀生祭祀的原始阶段。

因此,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几乎征服全世界的蒙古人,在世界各地被当地文化同化。进入中原的蒙古族接受了汉文化,中亚的蒙古族信仰了伊斯兰教,而接触了藏族之后,大量蒙古人开始转信了藏传佛教。

作为第一次蒙藏合流的标志性事件,便是阔端与萨迦班智达(萨迦派,俗称花教)的凉州会盟。但必须要注意一点,元朝被重新撵到草原牧马之后,蒙古人的宗教系统退化了,重新回到了原始的萨满教阶段。

直到1578年(明神宗万历六年),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和俺达汗的“青海之晤”后,蒙古族才又重新拾起已被遗忘的藏传佛教。

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地区大多数人信奉黄教(格鲁派)而不是萨迦派的原因。要知道凉州会盟时,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叫格鲁派的教派存在。

俺达汗画像

随着俺达汗对藏传佛教的推崇,大量蒙古人成了佛教信徒,尤其是《阿勒坦汗法典》、《喀尔喀·卫拉特法典》的颁布,从法律上约定了佛教的国教地位。

法典不但规定了僧人的来源:“十人中必有一人献身于佛,但此人的亲戚可用牲畜赎回献身者,是王公则出牲畜五头,是平民则出牲畜三头”。还详细规定了僧人的特权,“向喇嘛及班第(上层喇嘛的徒众)征用大车者,处以母牛一头的财产刑,将献佛之马用于运输贱役者,处以马一匹的财产刑”“掠夺僧侣所属爱马克者,处以铠甲百领、驼百只、牛千头之财产刑”。

但有意思的是,几十年过去后,并没有证据表明,蒙古地区的人口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因此,满清只是借助宗教的手段来消磨蒙古人,而不是仅凭这一招就化解了蒙古人的威胁。

但公允的说,佛教的繁盛确实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清朝初年,各部统计的蒙古族人口约为216万人,到了清末,仅剩下171万人。

要知道,当时清朝整体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唯独蒙、藏这两个佛教繁盛的地区人口增长停滞。藏地生存环境比较恶劣,人口增长历来都比中原缓慢,但蒙古地区则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

大量的僧伽阶层确实对蒙古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并不止于人口的减少,还在于寺院供养也是对社会财富的集中再分配。可惜这种分配,越来越呈现向少数人的聚集。

有资料记载,每个蒙古僧伽平均每年要有二三十两白银的供养成本,和当时要上战场搏杀的八旗兵基本上一个收入水平。如果按此数据计算,蒙古地区每年都要为此支付1250万两白银,平均每户牧民每年都要承担8两左右的白银。

应该公允的说,满清政府是通过尊崇佛教的手段,成功的将蒙古人民进行了人群划分,将整个蒙古划分为僧人和俗人两个部分,并通过鼓励供养的方式,诱导了大量蒙古人投身于宗教团体。
网上传说,清朝逼迫蒙古家庭三个儿子中,必须有一个出家的传闻,肯定是胡扯,没有任何一部蒙古史书有过类似记载。

不需要奋斗就能拥有衣食无忧的生活,又有多少人会拿起刀来拼命呢?

另外,满清政府对蒙古地区大活佛的册封也有着政治考量,本来整个蒙古地区都以外蒙(喀尔喀蒙古)的哲布尊丹巴活佛世系为尊,但公元1693年(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将章嘉呼图克图活佛世系扶持起来,命其命其掌管西藏以东格鲁派(内蒙古地区)。这实际上,摊薄了外蒙活佛世系的权利。

章嘉一世

除了宗教手段之外,清政府还使用了行政的手段,来削弱蒙古地方势力,这便是“盟旗制度”

作为清王朝治理蒙古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蒙古盟旗制度从1624年(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开始实施,至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部东归全部入旗为止,历时147年,方告全部完成。

盟旗制度有效的解决了,之前各部蒙古部落首领权利过大的问题,将各蒙古王公都按旗划分了固定的牧区,割断了各部之间的传统联系。

更重要的是,从前从属于一位首领的大部落,被划分为好几个旗,每个旗都有各自的札萨克(执政官),直接向清政府负责。

在编旗的过程中,遵循如下原则:
1、原来的领主能否成为扎萨克,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原来的成分,还要考虑其政治表现,如对清土朝的效忠程度、贡献大小;

2、编制户口时要重新考虑,使之大体均衡,以防有一些封建主实力太大;
3、编制牛录,基本是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进行,使之更像军队,这样更加容易指挥;
4、登记户口,保证兵源;
5、牧地一经划定,不得私自更改或越界有亩,违者要受到处罚。

盟旗制度实施后,迅速有效的瓦解了蒙古大部落的固有势力,将中国历代政府都异常头痛的北方边患化解于无形。

以至于,连长城都失去了意义,难怪大麻子康熙帝曾颇为自诩的说:“普秦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恩施于喀尔喀,是指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当然了,作为一项历时百年的政治制度,不是我们三句两句就能讲透彻的。这个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足够写一本专著了,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这本书。

如果简单点说,清政府的蒙古盟旗制度是另一套人群细分政策。将整个蒙古族部落打碎,分化在一个个稀碎的牧场藩篱之内,让这些奔驰的烈马,失去了纵情驰骋的辽阔草原。

另外,这个政策还有一个令人细思恐极的内核,指定这一政策的政治家对于蒙古人的性格特点掌握之透彻,实在令人发指。

要知道,蒙古族兄弟们自古以来就不太团结,各部落之间的掠夺和仇杀司空见惯,大部落正是用这种优胜劣汰的方式壮大自己,最终便会出现,成吉思汗这样的英雄人物和蒙古帝国这种庞然大物。

但你不能说,这是因为蒙古人性格上有什么缺陷,而是草原的自然环境造成了这种情况。随时随地的游牧生活,让草原民族难以固化,各部落之间相距甚远,谈不到有什么亲情和睦。而且,游牧的生活,抵御灾难的能力极为有限,一旦发生灾害,为了自己能够活下去,所有人都会拿起武器,去掠夺别的部落和国家。

既然这样,那就一种划分牧场的方式来固化民众,让牢牢依附某一特定区域,这样彪悍的蒙古人便和农耕文明的汉人没什么区别了。失去了驰骋的草原,在烈性的骏马也得低头。除此之外,满蒙通婚、分化拉拢蒙古王公等等,都是清朝对蒙古使用的手段。正是在这些手段叠加作用下,清朝成功的化解了北方的边患。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藏地读行


如果明末蒙古真有2000万人口,那么根据壮丁与总人口1/5的比例,就会有400万壮丁,400万壮丁是个什么概念,那就是至少100万的军队,何况当时的蒙古还有人马具甲的重骑兵,那么蒙古绝对可以吊打已经孱弱不堪的明朝和新兴的清朝再次入主中原。但是事实上却是蒙古最终被清朝降服,而蒙古地区也被并入大清的版图。

当然,以当时蒙古牧区的条件,养活2000万人口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民国时期蒙古总人口也就是300万上下,以草原对人口的容纳能力来换算,清朝蒙古总人口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当然,有人会拿清朝所谓的减丁蒙古来说事,所谓的减丁,就是强迫蒙古壮丁去当喇嘛,只可惜这是一条早就被辟谣的谣言。清朝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从蒙古抽取壮丁编成军队,而当喇嘛正好可以逃避兵役,并且逃避蒙古王爷们的徭役,还不用交税。而且蒙古牧民生活艰苦,当喇嘛不仅可以解决吃饭问题,还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所以蒙古人去当喇嘛趋之若鹜。当初葛尔丹就是打着黄教活佛的旗号攻打喀尔喀,所以清朝一直提防着喇嘛教,并禁止蒙古壮丁去当喇嘛,但是根本禁不住。

至于为什么清朝能够解决北方边患问题。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武力征服。所有的规则都是以绝对的武力为基础,没有武力,什么也保证不了。清朝时期随着西方科技的东传,中国军事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规模运用火器使得蒙古骑兵战术难以复制过去的辉煌,即便是曾经令明朝恐惧的重骑兵也在清军九进十连环阵的打击下灰飞烟灭。清朝最终收服了喀尔喀,打翻了准噶尔,并将其并入版图。并在武力的保障下给蒙古各部划分牧场,禁止其相互攻击并侵扰内地,并以法律形式对蒙古进行约束。并且根据远近亲疏对其蒙古贵族进行封爵,把蒙古贵族拉进体制内,通过控制蒙古贵族来控制蒙古。

第二,政治拉拢。政治拉拢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联姻,清朝皇室一直保持着和蒙古联姻的传统,不少公主郡主嫁给了蒙古王爷贝勒们,而且皇室的龙子凤孙也娶了不少蒙古格格。当然也起到了预期效果,清朝吞并准噶尔得时候,这群蒙古王爷们也没少出力,更有甚者亲自带队出战。再一点,清朝皇帝一直以满汉蒙回藏五族共主的形象出现,而且清朝皇帝的头衔也是满汉皇帝、蒙古博格达彻辰汗以及西藏活佛。通过这一点,蒙古被纳入大清版图更加名正言顺。同时,尊重蒙古地区风俗,因俗而治。内地采用汉法,蒙古地区采用蒙古习惯法,朝廷并不多加干涉。

第三,开放贸易。人都是贪图安逸的,尤其是那些蒙古王爷们。以前通过和平的手段得不到的商品只有诉诸武力,要么去抢,要么用武力迫使明朝妥协开放互市。清朝控制蒙古后就开放了与蒙古的互市,蒙古商人和内地商人们在长城各个隘口上川流不息,而且清朝曾经拆除一部分长城以方便商队往来。当时不仅不少蒙古商人在内地居住,蒙古王爷们也养了大批内地商人,毕竟通过贸易可以得到更多商品,况且表现得好皇帝也有赏赐,再者清朝的武力也足够强大,那么谁还愿意冒着被朝廷惩罚的风险去劫掠内地,察哈尔王以及准噶尔的下场就是例子。

正是凭借这三点,清朝才一劳永逸的解决蒙古问题,使其为北方屏障。用左宗棠的话说“我朝定鼎燕都,以蒙古拱卫京师”,这正是清朝解决蒙古问题所带来的最大好处。而且清朝先后将喀尔喀和准噶尔纳入版图,在当时来看不仅仅是一次了不起的开疆拓土,更是中原王朝第一次真正解决北方变患问题,是清朝武功之胜的一次绝佳的体现。


北洋海军陆战队


历史真相是——俄清联手,五招废除蒙古武力:

1.沙俄东扩。深度耐寒不逊于蒙古人和满人的俄熊侵略到远东地区,广筑堡垒,切断了蒙古高原和中亚以及通古斯之间自由迁徙。这是蒙古在满清时期衰落的根本原因。蒙古一旦战败,再无法逃跑躲猫猫,待时机有利时卷土重来。而蒙古衰弱后,中亚游牧民受制于俄熊大国边界,也无法向东侵略,取代蒙古成为高原新的主人。

在俄熊东扩确立大国边界的基础上,满清方得以花费百年时间,以武力屠杀征服蒙古各部。并以以下四招彻底驯服蒙古:

2.满蒙联姻。入关前归附之蒙古人形成蒙八旗,是满清最可靠的政治盟友、军事伙伴、骑兵和战马来源。有他们的同盟关系和大量骑兵存在,其余蒙古诸部皆难以对抗满清政权。蒙八旗的存在也大大软化了蒙古诸部的反抗意志。可视为明之朵颜三卫的升级版。

3.画地为牢。盟旗制,事实上限制了蒙古诸部的最大发展空间和实力。草原力量弱化、碎片化,一盘散沙,长期衰落。此条必须以第1条为前提,无沙俄东扩,蒙古弱化后,中亚、通古斯方向会杀来更野蛮、更有侵略性的新匈奴、新突厥。一旦统一今蒙古高原各部,限制火器发展自废武功的满清也只能重修长城,以抵消后来游牧掠夺者的机动性优势。这算是明拉一派打一派控制蒙古各部实力政策的威力加强固化版。

4.汉地援助。蒙古高原,枭雄层出不穷,频频南侵,根本原因在于高原地区物产匮乏,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单事游牧的草原经济对抗天灾能力单薄。借助机动性和骑射优势,掠夺周边富庶地区,这是他们改变命运,有时甚至是争取活命的最佳机会。而以汉地财赋,赏赐补贴蒙古王公贵族和喇嘛,就可以成功将草原上的领头狼驯化成领头羊。生活有保障,傻子才拼命。这条算是汉初和亲赠财政策的扩大无限期版本。

5.兴佛减丁。源于古印度泥婆罗的佛教理念,对驯服民众奴化百姓有着独特的优势。不杀生,降低血性消除反抗意志;出家绝后,减少人口,计划外不生育;断亲情,割裂社会,一盘散沙;放弃今生盼来世,逆来顺受不思进取。缺点也是满满的。不事生产索取供养,浪费社会财富,降低政府财政收入;出家绝后,减少劳动力人口和潜在兵源,经济发展和军事潜力大幅下降;还有愚民功效,以诡辩为智慧,以绕口令为真理,长此以往,民智蒙蔽科技落后不堪一击。历史上,原印度、泥泊尔、西域36佛国、南亚东南亚纯佛国多以灭国亡教收场,吐蕃信佛高原之鹰殒落,蒙古也不例外。满清在蒙古高原大力推行藏传佛教和强制出家制度,成功弱化、愚化了蒙古诸部,大大限制了蒙古人口增长。打造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草原新风貌。

仅仅一招是不够的,必须组合拳!只靠满清是做不到的,俄熊也非常给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