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中国人竟还不知《易经》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真是惭愧

易学是在阐述易卦、易数、易象、易图、易理、易义、易变与易占过程中形成的一门解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学说。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基本名词、术语、命题和范畴(包括基本概念、观念、思想、理论、方法、图式等),这些是人们认识《周易》的基础。

身为中国人竟还不知《易经》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真是惭愧

当《易》自汉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之首以后,群儒习《易》、百家注《易》之风盛行,两千余年延续不断,流派纷呈。而且《易经》虽说是中国古代的典籍,但是它的传播可并不仅限于中国本土。早在汉代,就传到了朝鲜半岛、日本。后来又在被称为“大航海时代”的15世纪以后,传播到了欧洲。

其中,一些闻名世界的欧洲大牛对《易经》的讨论、看法或与其故事分列如下:

1.黑格尔。

黑格尔在创立他的新哲学体系过程中,曾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黑格尔基本熟悉了当时传入欧洲的一切中国古代文献。黑格尔也曾在其哲学史课程中加进了中国哲学的内容。黑格尔在关于中国哲学的讲演中,把《易经》和孔子、老子作为主要内容。黑格尔指出:《易经》的卦象体系在两个要点上接近了真正的哲学——其一,《易经》表达了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其二,《易经》揭示了作为纯粹的思想存在中最深邃而又普遍的东西,与偶然外在的东西之间的对比。

2.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德国自然科学家、数学家、哲学家,最早提出二进制与《周易》八卦相吻合者。曾创微积分及数理逻辑。早年崇尚机械唯物论,但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单子论和神正论。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在法国来华传教土白晋的帮助下,从白晋的来信中了解到《周易》八卦,用其二元算术符号“0”与“1”代入《先天图》中每卦各爻,“0”代阴“--”,“1”代阳“一”,发现有几何级数,从而提出他认为与中国“先天八卦”相吻合的二进制,对以后计算技术的发展有极大影响。

身为中国人竟还不知《易经》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真是惭愧

3.拉古贝里

拉古贝里,英文版《周易》早期译者及研究者,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曾任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他翻译的《易经》,定名为《中国最古老的一部书》,英文版《周易》早期译者及研究者。法国人,英国东方学家,曾任伦敦大学中国语教授。

4.卫礼贤

卫礼贤,德文《周易》译者,德国人,原名理查德·威廉。1895年毕业于丢宾根大学神学院。1899年由德国同善会派往中国青岛传教,开始学习汉语,并在青岛创办礼贤书院。辛亥革命后,又与清朝遗老组织尊孔文社,开始研究《周易》。1922年调任德国驻京公使馆科学顾问。次年被聘北京大学德文教授并与罗振玉、王国维、辜鸿铭等人筹建东方学社。1924年回国任法兰克福大学名誉教授。1925年在德国创办中国学院,自任院长,并由学院出版《中国学刊》。在青岛期间,曾费时十载,将《周易》译成德文,并于1924年在德国出版。他翻译的《周易》比其他译本更能保持原著的精神与意思,在西方评价颇高。1950年,又由美国最优秀的德译英专家贝恩斯转译成英文,定名《The IChing:or Book of changes》,出版于纽约。这部由德文转译的英译《易经》,胜过所有据汉文原著翻译的英译本,成为当今西方英语国家所通用的“标准译本”,一再被翻印。卫礼贤还翻译了的其他儒家经典与诸子著作,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礼记》《道德经》《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

身为中国人竟还不知《易经》的国际影响力有多大,真是惭愧

5.贝洛

法国学者。他将卫礼贤的德文版《易经》译成法文,认为这一译作超群出众。1970年,他受巴黎大学之邀讲授《易经》课。他认为《易经》是随意抽象认识的药方,并解答了人们对人类生存的有关令人忧虑的问题。他还写道,在一片混沌中,《易经》给越来越多的各阶层的西方人士带来了灵魂真谛,《易经》可以改变人的整个人生。

从这里的资料来看,也许我们有了这样的感觉:《易经》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其实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易经》只不过是浩瀚的人类历史和现实文化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关于《易经》或易学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所占有的地位,在历史上某个时期,在世界的某个国家或地区,也许有过相当重要的位置,而在有的时代有的地区或文化圈里,实际上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有的只不过是在当时当地高层知识圈子里的一个话题,和现实的民众生活并无关系,因此,可以说世界上有着大量的地区和人民完全不知道《易经》,更不容乐观地说,部分知道《易经》的,也不一定能够认可其价值与意义。所以说仍需我辈继续努力、本着务实的态度继承传承、弘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