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食-

南北饮食之文化差异

莫过于

我对大米爱得深沉

你对面食迷得忘我

当两者交互在一起时,求同存异便成了日常,一如陈导所说的,“做米饭换了小火,母亲总会给我爸放进两只馒头;我爸做馒头,蒸锅的中间是空的,为的是给我妈摆一碗米饭。”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这样的画面感虽然在我脑海中很清晰,却始终感受不到它的真切,因为在武汉人的餐桌上,似乎两者都偏爱并不难。突然想起儿时总在问家长,武汉是属于南方吗的问题。答案嘛,自然是否,因为武汉属于中部,对此颇有不满许久。

直到长大,去北方,感受面食分量之大,去南方,体会饮食之精巧后才惊觉,还是我中部好,因为不怕因为吃不完面食,而被嫌弃,也不担心因吃不饱而饿傻。更重要的是,在武汉,米饭与面食我们能随机切换,两者都爱。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例如,早餐你可以照例搞上一碗热干面配豆腐脑,也可以来点看上去虽然扁扁的,但晃一晃,还有些许分量的汤包。

壹|徽州汤包

如果你还记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话,应该会想起一元路上的那一屉汤包了。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刚出笼的汤包热气腾腾,掀开蒸笼一角,莹白光润的汤包妥妥躺在里头。拿起筷子夹起,里面的汤汁就全聚在了底部,皮薄紧实,肉馅饱满,一汪子汤汁像是要胀破外面这一层薄薄的面皮。慢慢移到汤勺上,汤包又恢复先前软塌塌的模样。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先咬一小口汤包皮,让汤汁流出来,把汤喝完了,用汤匙将调好的蘸汁灌进去,再吃下灌汤包,那种舒服的滋味,已然无任何形容词可说了。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地址:1元路24号

贰|高记陋室汤包

一年前,这里的陋室汤包招牌还不太显眼,每次路过都会不小心漏掉,一年后,重新更换的招牌,在夜里,为吃货点亮了前行的路。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冬天的黑夜,总来得早些,才7点左右的光景,就让人恍惚间有种很晚的错觉,连带着店内的吃食,都只剩下汤包和鸭血粉丝。因着前期已有热汤垫肚子,所以只能要一份汤包了。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比起放入蒸屉前的圆滚滚而言,熟透后的汤包显得更为“踏实”。顺着汤包的皮,稍稍用力夹起一只汤包,沉甸甸的触感,让人莫名有种想把它拿起来左右晃动。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将汤包放入勺子后,在汤包的一侧咬开一个小口子,含在里层的热气儿瞬间冒了出来,顺势吸一口汤,鲜香的感觉,真的好治愈。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地址:复兴路就与张之洞路交汇处

汤汁喝完,一整个丢进蘸酱里再捞起吃掉,姜丝的味道被醋掩盖了不少,而红红的辣油经过热气的短暂加工变得格外香麻,那种微酸中透着辣椒油香的感觉,让人不禁露出了痴汉般的微笑。

说完了汤包,不如再谈谈与之有着类似操作的其他包子。

叁|刘记牛肉小包

当年老武锅社区的门面,要数邓氏豆皮和刘记牛肉小包。老武锅社区拆迁了以后,邓氏豆皮和刘记小包就暂时退出了武汉人的早餐江湖,直到再次出山,又掀风暴。刘记牛肉小包搬到了涂家岭综合市场旁边,租了一间狭长的门面。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卖了30多年的牛肉小包,五元四个,物美价廉不说,包子的个头儿也不小,牛肉馅儿没有筋子,细碎又不散乱,抱成一团浸在酱油色的汤汁里,浓郁喷香,馋人得厉害。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地址:涂家岭综合市场对面

肆|袁大头包子

作为包子界的网红产品,它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那种同常规包子一样的模样,买得人也就两三只的入手。但是当看到它门口排起的长长队伍时,恍惚间有种又回到北方的感觉,这里的包子不论个,论袋卖!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白色的皮儿里,裹着浓郁的肉香,还冒着一溜儿的热气。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掰开包子,内馅儿是实打实的大块肉,肉香浓郁,连着外层软实的包子皮一起送入嘴中,那种连带着肉被一点点咀嚼完,然后留香唇齿之间的触感,有种抹抹嘴就可以倒头大睡的惬意。

南北饮食之争,不如一只包子

你看,就包子这类的面食而言,我们就有多重的选择,这还不包括那些没有被列举出来的。也许从其他方面而言,中部城市比不上北方城市,比如供暖,常温比不上南方均衡,但从饮食而言,我们可以有北方之粗犷,亦可以有南方之精细,与此同时,还能南北融合创造出两者皆宜的美食,这是食物给予的馈赠,亦是吃货的自我修养,你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