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爲何卻淪爲奸臣(一)

丁謂在宋朝名聲不太好,他的標籤是個奸臣。

他還創造了溜鬚拍馬這個成語的50%,溜鬚那兩個字就是他故事。

當時他是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的正職是大名鼎鼎的寇準。

丁謂知道,這是個脾氣不好的人。

但是丁謂對他充滿了敬仰,因為寇準當年不遺餘力向朝廷推薦自己。

那時候的寇準還不是丞相,他向丞相李沆推薦丁謂,但是李沆不同意,對寇準說你將來會後悔的。以寇準的性格,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樣的話,他還是大力推薦。

這個時候,寇準做了自己的頂頭上司,他覺得機會來了,在寇準面前謹小慎微。

寇準吃飯的時候,鬍子上沾了幾粒米飯,丁謂趕忙上前要為寇準梳理鬍子,擇掉飯粒。

寇準投來鄙視的目光,說:“身為參知政事,你的工作難道是溜鬚嗎?”

這時候身邊全是同僚,寇準這幾句話,讓他顏面盡失。

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為何卻淪為奸臣(一)

因為他這幾年的表現讓寇準太失望了。

丁謂27歲中舉的時候,推薦他的課不光是寇準,當時的知制誥(皇帝的貼身秘書)、大詩人王禹偁甚至將他和另一個人孫何稱為比肩韓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大家。

親自為他寫詩:

二百年來文不振,直從韓柳到孫丁。

如今便可令修史,二子文章似六經。

那意思便是韓愈柳宗元之後二百年,文風頹靡,今日幸好遇見二人,現在便可重新修改歷史,這二人的文章如同六經,要載入史冊。

這時候的丁謂可以說春風得意,但是放榜的時候,孫何第一,他列在第四。

丁謂就頗為不滿,甚至向當時的皇帝宋太宗提出疑問,認為自己與孫何起名,怎麼排在第四呢?

宋太宗沒有跟他計較,只說道:“你姓丁,甲乙丙丁合該第四。”

皇帝抖了個機靈,這事就算過去了。

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為何卻淪為奸臣(一)

丁謂這麼在乎此事,細心的人,就發現此人的品質或許不如他的文章那麼好。

例如當寇準力薦他的時候,宰相李沆就說:“這個人的確有才華,但是他的人品……還是不要讓他處在人上了。”

王禹偁後來在讀丁謂的詩讀到兩句“天門九重開,終當掉臂入”言下之意就是要大搖大擺的進入天門,王禹偁很不以為然,他說君子進公門還要謹小慎微,怎麼能大搖大擺。

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人最終真的大搖大擺的進入了廟堂,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

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為何卻淪為奸臣(一)

他最先依靠的就是自己的才華。

他先從基層幹起,在王禹偁和寇準的推薦之下,很快就升到了轉運使,這本來是個運輸軍需物資的臨時職務,但到了宋真宗的時候,這個官已經成了地方上的大員。他先任福建,後轉四川。在四川任上還平定過叛亂。

當時王均在川陝的確叛亂,自立為帝,朝廷徵集四川少數民族子弟前去平叛,想必工作簡單粗暴,結果兵沒有徵到,反而把這些人給逼反了。丁謂到任,親自與叛軍首領會晤,勸說他們放下武器,兵不血刃招降叛軍。

丁謂在四川任上發現少數民族多稻穀少鹽,於是就召集貿易以鹽換糧,解決邊軍的軍糧問題,看到少數民族養的馬好,他又主動購馬,提高軍隊戰鬥力。

本來四川多蠻族,治理不便,多有叛亂,但是丁謂卻治理有方,未發生過大事。皇帝問他方法,他說沒有什麼訣竅,只要不貪功,放任自流即可。

在地方上擔任了十幾任轉運使之後(中間也曾短暫地回到朝廷,但不久就下放地方,簡直就是救火隊員,哪裡有問題就拍他去,而他從來也沒讓人失望過),他被召回東京汴梁,擔任知制誥——他的前輩王禹偁曾經擔任過的職務,這時候王禹偁已經故去了。

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為何卻淪為奸臣(一)

這一年是1004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當時遼國的的蕭太后和遼聖宗大舉南下,當時的宰相寇準拉著宋真宗到前線督戰,打敗了遼國人。

第二年就是著名的澶淵之盟。

在這場戰役中,丁謂也施展了自己的才華。

當時的宋朝的逃難百姓急於渡過黃河避難,船伕乘機漲價大發國難財,面對這種情況,丁謂從監獄裡提出死囚,換上船伕的衣服,拉到渡口一刀斬頭,船伕一看,發國難財原來要死的,趕忙開始拉人。

面對來勢洶洶的契丹軍隊他組織難民穿上軍服,在黃河邊上搖旗吶喊,敲鼓示威,讓契丹人以為宋朝軍隊早有防備——這個橋段在許多演義小說裡曾被借用。

後來澶淵之盟簽訂,他又大肆搜捕遼國留下來的間諜,功績赫赫。

也難怪寇準喜歡他。

丁謂:宋朝的天才,一身的才華,為何卻淪為奸臣(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