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要去剛兌,平台還怎麼做兜底?

都要去剛兌,平臺還怎麼做兜底?

01

網貸發展的早期,為了增加信任度。

每家平臺的官網,都會設置“安全保障”一欄。來明示:平臺對逾期、壞賬處理的措施、用戶資金安全的保障。

套路一般都會有這麼幾個:

1)風險準備金。還有的名字,叫質量保障服務專款、用戶利益保障機制等等。其實本質都一樣

2)合作機構擔保,或者回購逾期、壞賬。

3)實物資產足值抵押,保障還款。

4)履約保險保障

5)第三方機構擔保

前四個基本異議不多,但通常第五個卻事故頻發。

02

很多早期平臺的負面,就來自於平臺第三方擔保機構。這看起來“天衣無縫”的平臺保障措施,很多情況被扒出與平臺關聯。

這麼一來,不是左手倒右手,變相的自擔自保嗎?這還了得?

通常被曝“自擔自保”,投資者就會聞之色變,將平臺與風險劃等號。

可實際上,在我們列的前四項大家都接受的保障措施,實質很大程度都是“自擔自保”。

比如:風險準備金,就是平臺拿來兌付的自有資金,是最直接的自擔自保。

合作機構回購、擔保,可以算真正意義上他方擔保。但為了控制風險、穩住資產供應,平臺通常對合作機構有參股、甚至控股。

因此,合作機構的回購與擔保,也相當於平臺自我擔保。

實物足值抵押保障還款,更偏向是風控措施。非兜底措施。暫且不論。

履約保險,則羊毛出在羊身上。不過相當於提取風險保證金,放到了保險公司那裡而已。

當然如果平臺真是以投保的方式,買保險來保障履約。這方式還是值得認可的,這確能起到隔離保護的作用。

關鍵是:履約險在網貸流行時,很多平臺與保險公司籤合作的是履約險,暗地裡卻是抽屜協議。逾期與壞賬了,平臺仍是自我兜底。

這也是履約險一度流行,後又消失的原因。除了監管上的敏感,是這種花錢又不掙利的合作著實沒有可持續的邏輯。

03

當下,因著政策監管,平臺被要求去剛兌、去本息保障的指令明確。

那麼逾期、壞賬兜底走向何處呢?

監管政策裡,給平臺留了一個出口:無關的第三方擔保。

其實看到這一條:網貸內行人,就已經瞭解:監管還是放開了平臺兜底的口子。

無關的第三方擔保,很多情況還是“關聯”的第三方擔保。

這個邏輯,跟銀行產生不良,而將不良資產會轉移給關聯的特殊資產處置機構處理,是一樣的。

原因是:如果不良資產處置是個肥差,那麼平臺何不成立一個獨立公司,自己處置消化?

而如果壞賬、不良資產是個廢柴,

別人也沒法接手這燙手山芋。

往往還是自己兜著。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平臺在撤掉風險準備金、用戶利益保障機制,等等“本息保障”的措施,轉由第三方機構擔保、代償時,卻並不提及是哪家第三方機構。

原因在於,這無關的第三方很多情況並不那麼值得推敲

2017年末去剛性兌付大事件的人人貸。

平臺取消用戶利益保障機制後,轉而由第三方機構代償。沒有透露是哪家第三方機構。

積木盒子的穹頂計劃,同樣也沒有明確標是哪家第三方。

所以,要說開平臺這些兜底方式。就會了解,平臺穩不穩根本不在於它設置了、改換了或取消了、撤掉了什麼安全保障措施。

而就在於平臺本身是否靠譜。

也不用太過在意,被曝光的負面裡有“自擔自保”這一項。究其實質,每一平臺都在靠著自我兜底活著。

之所以風險準備金,第三方機構擔保的存在,能對投資人起到安撫作用是:

讓我們似乎看到了平臺,資金寬裕的一面。有抵禦風險能力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