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什麼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對外界一切事物不驕不躁,正如佛法中所說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

  學僧依樣葫蘆,遵示照辦,過不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  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只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的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

  學僧:“難道不用功可以開悟嗎?”  禪師:“修行如彈琴,弦太緊會斷,弦太鬆彈不出聲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終於領悟。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的,讀死書而不活用,不能獲益。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幸福的人生大都相同,不幸的人生卻各有各的不幸。人生的成敗得失,不在於環境的優劣,而在於正確的定位;

人生的許多空虛,不在於人身的孤獨,而在於心靈的寂寞;

人生的許多輝煌,不在於一時的喜樂,而在於人生的積澱和厚重。

人生的路上,如果缺少體諒,不能理解,沒有謙讓,日子就會越過越煩惱。

樂觀豁達的人,能把平凡的生活變得富有情趣,能把苦難的日子變得甜美珍貴,能把繁瑣的事情變得簡單可行。

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平常心看世界,花開花謝皆風景。人們在追求卓越的同時總會嚮往平淡。身處平凡時,卻又心有不甘。心浮氣躁的時代,靜心專注成了一種考驗,氣定神閒則是一種奢侈。

人們患得患失,心無所住,常常陷入迷茫。究其原因,心不安。

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時說:“我的心不安,請師父為我安心”。達摩回他:“你把心拿來,我給你安”。二祖沉思:“我找了,但沒找到我的心”。達摩說:“你的心已經安了。” 佛說即心即佛,找到自己的內心,也便找到了佛。

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曾作《頌》,其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種怡然自得的心境,日日快樂灑脫與豁達,正是南懷瑾大師所講的平常心。

講到平常心,南懷瑾大師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趙州禪師已經有八十多歲了,在當地頗有名氣。一日,有個學僧問他:“劫火洞然,這是壞還是不壞?”

禪師笑著回答說:“壞。”

學僧又問道:“難道就這樣隨他去嗎?”

禪師慢騰騰地回答說:“是的,隨他去吧。”
禪宗故事:不留平常心

這件事情過了些時日,禪師覺得當初的回答有點不太妥當,為了心中踏實,禪師雖然已屆八十歲高齡,仍然腳踏芒鞋,走遍大地山川,以此來印證自己是否真的參透了佛法,從而留下一句“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佳話。

故事中的“劫火洞然”,指的是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中所要經歷的成、住、壞、空四大劫。但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都讓它隨意而去,那麼這些劫對人來說自然就不算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