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無數人,而真實的父子關係令人大跌眼鏡

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無數人,而真實的父子關係令人大跌眼鏡

《背影》一文,相信無數國人都印象深刻。作為近代散文大家的朱自清,其筆下的散文無比優美。而最早接觸他的作品就是中學課本里的《背影》。尤其是文中父親爬月臺的場景,似乎總是感同身受,“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文中父親的衣著,尤其是攀爬月臺的艱辛動作,樸素無華的白描,深深打動了我,父愛如山,不言不語並不代表父親不愛孩子,行動中表現出來的父愛,如山一般沉穩,又如山一般悄無聲息。

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無數人,而真實的父子關係令人大跌眼鏡

再後來,當我站上了講臺,慢慢地對朱自清有了一些瞭解。我才知道,朱自清先生之所以有《背影》裡那麼經典的描寫,更多的是對父愛的倫理追求和深沉嚮往。實際上,他和他的父親關係並不好,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可以說很糟糕。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來看看朱自清寫《背影》前後他的家境和生活。

1920年,朱自清提前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然後在杭州一師教書。月薪是70元。或許很多人對70元沒什麼概念。其實那個年代70元算不低了,一般公職人員也就30—50元,70元大抵應該有現在上萬元的用處。那時,朱自清的家境很是慘淡,尤其是在他的父親朱鴻鈞失業之後(1917年),家裡入不敷出,生活日趨困頓。自朱自清工作以後,他每個月分出一半的月薪寄回家裡,但依然滿足不了父母的要求。

因為家境日益貧窮,矛盾也不斷增多。為了節約開支,朱自清回到家鄉任揚州八中的教務主任。出於舊式傳統父親對子女有絕對權威的影響下,再加上朱鴻鈞憑藉與校長的私交,以及庶母的挑撥,朱自清的薪水被直接送到家裡。這種專制粗暴的家長行為讓朱自清很憤怒,也很傷心。

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無數人,而真實的父子關係令人大跌眼鏡

由於以上原因,朱自清離開了揚州,到寧波等地教書去了。1921年冬,朱自清把妻兒從老家接走,過起小家庭的生活。朱鴻鈞一是面子上過不去,二是習慣了權威的家長制度,覺得自己養大的兒子,竟然有能力後要拋棄原生家庭,揚言和朱自清斷交,父子失和。1922年暑假,朱自清想主動緩解和父親的矛盾,帶著妻兒回揚州。朱鴻鈞先是不讓朱自清一家子進家門,後雖在家人的勸說下作出了讓步,卻對朱自清始終不理不睬。朱自清在家感到很沒趣,幾天後悻悻離去。這樣一來,父子之間的矛盾不僅沒有化解,反而是加深了。

朱自清曾在給好友俞平伯的信裡寫道:暑假在家中,和種種鐵顏的事實接觸之後,更覺頹廢下去,於是便決定了我的剎那主義。”(所謂剎那主義就是從生命每一剎那間中均獲得意趣,使得每剎那均有價值)。

到了後來,朱鴻鈞把朱自清的兩個孩子接了回去,同時回去的還有朱自清的生母。朱自清依舊每個月寄錢回去,但往往沒有任何迴音。封建家長專制的作風,讓受到新式教育的朱自清倍感壓印,卻也無計可施。父子關係也不曾緩和。

後來讀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感受到了朱自清先生漫步荷塘的自由,在性質上是一種倫理的“自由”,是朱自清多麼渴望擺脫作為丈夫、父親、兒子潛意識裡的倫理負擔,也是他嚮往自由的真情流露。

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無數人,而真實的父子關係令人大跌眼鏡

但不管父子關係如何,朱自清所塑造的父親形象,在《背影》所展現出來的父愛,卻深深烙印在一代人的心中。即使朱自清和他的父親並沒有那樣父子情深,但其塑造的父親形象卻無可撼動。或許在生活中,人們需要真實生活中的藝術再加工,那樣的形象才是人們所要追求和嚮往的。現實殘酷,但願望可以很美好。或者這就是《背影》打動人性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