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兒康社始終致力於傳播“以患兒和家庭為中心”的康復理念併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一站式康復服務。我們強調家長在康復過程中的作用並鼓勵其積極參與患兒的康復進程中(而不僅僅是花錢),推薦康復師+家長的康復團隊組合。

正是基於此理念,我們從今天開始將推出兒康社【家長學堂】系列,希望能給家長一些實際的指導。

——家庭,是最好的康復中心——

看見一個兩歲的幼兒流口水,你可能覺得是十分平常。然而若看見一個超過四歲的孩子還流著口水,你又會有何感覺?

流口水對小朋友的影響

1、進食方面:幼兒因未能合緊咀唇,以致在吃東西時口水自然從口腔流出,未能有效地進食。

2、衛生方面:口水內含一些消化酵酸,具有腐蝕性,當外流到皮膚時,容易腐蝕皮膚最外層的角質,產生溼疹、發炎的現象。若不加以清洗,容易使幼兒身上產生異味。另外,口水也是一個傳播細菌的媒介,過量流口水容易傳播疾病。

3、說話清晰度:幼兒在說話時,均要準確地協調嘴唇、牙齒及舌頭來讀出每個字音。如幼兒的口腔肌能弱,會影響發音時的協調能力,導致咬字不清。

4、社交發展:隨著幼兒成長,口腔肌能發展成熟,流口水的現象應逐漸減少。但若流口水的現象持續,會大大影響幼兒與朋輩的交往,對社交發展造成一定的障礙。

大量流口水的原因

1、幼兒的吞嚥能力尚未發展成熟,未能完全吞下分泌出來的口水,因而使口水容易往外溢流。

2、肌肉神經系統異常,或是口腔構造異常的幼兒,如腦癱、兔唇顎裂等,都可能影響吞嚥功能的發展,導致無法正常的吞嚥口水。

3、咀唇肌肉張力過低及活動協調力弱,同時舌頭肌肉協調有偏差,都可能引致唇部未能閉合及運用舌頭控制口水的流動,從而導致口水溢出。

4、有時幼兒的口部肌肉過度敏感,會對外來的物件如食物、牙刷、食具等產生排斥反應,導致有磨牙、流口水等情況出現。

建議可進行的訓練活動

  • 加強合唇能力及唇部控制
  • 進食前進行唇部訓練︰
  • 結實地、輕快地拍唇部周圍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用掃輕快地掃唇部周圍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快速地拉動唇部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結實地用手指掃上唇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快速地彈動上唇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快速地彈動下唇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用上、下唇含著一片牛肉乾,保持約5秒,然後放鬆口唇肌肉。另外亦可嘗試一面用手拉著牛肉乾,一面用口夾住牛肉乾,手與唇互相鬥力。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幼兒練習將咀唇維持圓圈的形狀來吹物件。若幼兒未能自行將咀唇維持圓圈的形狀,家長可先選擇一些較容易的教材如簡單的樂器或紙捲來進行練習。(教材:吹泡泡、羽毛、發泡膠球、簡單樂器、紙卷等。)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幼兒練習運用飲管來吸啜飲品。飲用時,家長可教導幼兒先將飲品吸起,嘗試將飲品停留在飲管內若五秒,然後才吸入口中。開始時家長可先選擇一些較稀的飲品,然後才轉用一些較稠如奶昔、芝麻糊的飲品。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加強面頰肌肉張力
  • 幼兒練習用大牙咬緊食物約五秒,然後鬆開,每邊大牙可連續做五次。開始時可選擇較軟身的食物如軟糖,及後轉用較硬的食物如牛肉乾及蘋果條等。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 減低唇部肌肉過敏情況
  • 進食前進行減低唇部敏感訓練
告別「流口水」──如何減輕孩子流口水的現象|家長學堂


注意事項

1、家長應積極面對幼兒流口水的情況,鼓勵幼兒多練習吞口水的動作,如向幼兒多作提示:「閉著口,將口水吞下。」

2、若幼兒「流口水」的問題是屬於行為性質,即孩子的口肌能力、活動幅度、感覺、協調也是正常的,只是習慣性地張開口(如鼻敏感的小孩習慣性以口呼吸),引致口水不停從口腔流出。父母可多從日常生活中作口頭提示,如:「你現在長大了,要合著口來吞口水,不能像嬰兒般流口水的!」

3、進行以上練習時,可放一個鏡子在桌面上,讓幼兒看見自己口部的活動情況,這有助幼兒的學習。另外,亦要注意幼兒頭部位置應處於正中間,不要仰後,以免令食道哽塞。

4、以上的都是一些「一般性」的建議活動,進行時需要注意幼兒的反應;進行時間亦不宜過長。如情況未有改善,或有任何疑問,需儘快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作進一步評估。

本文摘錄自香港耀能協會網站。

——兒康社,你身邊的康復師——

也許你還想看:

於淼老師:口部肌肉定位治療|【兒康社微課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