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李贄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溫陵居士、龍湖叟、李老子等,福建泉州晉江縣(今鯉城區)人,明代傑出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發展史中的八十三位歷史文化名人之一。..

行走於泉州市區萬壽路的街巷之間,古樸的建築和宮殿廟宇,保留了相當濃郁的閩南風情。不經意之間,一座古舊的閩南古民居出現於眼前,讓人不禁駐足抬頭。當“李贄故居”牌匾映入眼簾時,作為泉州人,心頭湧起一陣驕傲與自豪感。在世界文明史上,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在古今泉州的這塊土地上,李贄是一位可能被忽視,但不能被遺忘的大思想家。他就像一道閃電,掠過了400年前那片冥暗的夜空,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道永恆的印記。本期最閩南,記者跟隨泉州市李贄學術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金土,走訪了李贄故居,翻閱古籍文獻,追憶這位泉州籍思想巨人的那些往事……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續藏書》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雲南姚安《李贄橋說明碑》

 

年少成才 廣結名士

公元1527年,明朝嘉靖六年十月二十七日凌晨,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南門外浯江祖居(今泉州市鯉城區萬壽路123號)張燈結綵,這戶祖上信奉回教的家庭,長房長孫呱呱墜地,他就是後來名震華夏的偉大思想家、史學家、文學家——李贄。生長在泉州,泉州海陸兼具的獨特人文地理環境造就了李贄開放創新的先進思想。他不滿現狀的革新開拓精神和走在時代前列的超前意識,是泉州人愛拼敢贏精神的延續,是福建精神的先代體現。

出名要趁早。從成長軌跡來看,用現在的話來說,李贄算得上是個少年天才。7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跟隨父親學文習禮,12歲時,就敢於針對孔子關於農人的態度問題,專門寫了一篇《老農老圃論》,大膽表露自己的正確觀點,開始展露才華,得到了廣泛的讚譽。到20歲左右時,家境貧寒的李贄看到父親日漸衰老,決定用年輕的肩膀與父親分擔生活的重擔,到晉江五店市姓莊的家中擔任家庭教師,這是那個時代大多數讀書人不曾有的經歷。直到26歲那年,李贄中了舉人,並在29歲初次遠離家鄉,到河南輝縣擔任教諭。

然而,人生畢竟多風雨。34歲時,因父親去世,李贄回家奔喪,正趕上倭寇大舉入侵泉州,他沒來得及祭奠、緬懷父親,立刻率領族中的子弟,配合官兵,登臨城頭,冒著敵人的流箭飛石,晝夜守備,直到擊退敵寇。後來,李贄在五年裡擔任了國子監博士、禮部司務及刑部員外郎等京城裡的官職,他同時大量結交名士,共同探討學問,追求真理。緊接著,他接觸、研究了大思想家王陽明“致良知”的學說,並改造、發展了與理學(儒家學說發展到宋朝以後的思潮稱謂,又稱道學。狹義的理學,專指以程顥、程頤、朱熹為代表的學說 ,即程朱理學)相對立的陸(九淵)王(陽明)心學,併成為富有革新精神的泰州學派之後勁。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李贄橋碑亭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李贄連廠橋

博採眾長 潛心治學

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於個人思想體系形成所產生的影響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李贄來說,著名革新家、禮部尚書張居正的影響,不可謂不重要。雖然兩人既非同窗,又非好友,更非同僚,而且一為“首輔”,一為“隱士”,甚至既不曾互致問候,亦無謀面契談。但李贄對張居正有極高的推崇和讚譽,並譽其為“宰相之傑”。此外,他“五載春官,潛心道妙”,對佛學經典和老子、莊子思想深刻探究和有用吸收。正因為此,他方能夠超越理學的束縛,兼容儒、道、釋的思想,得以“三教同治”,為以後堅決反對假道學奠定思想基礎。

到了五十一歲的時候,李贄出任雲南姚安知府,終於有了施展自己人生抱負、報國為民的平臺。在任期內,他繼承孟子以民為重的思想傳統,關心民生疾苦,根據西南邊疆多民族雜居的特點,施行寬鬆仁德的管理,減免稅收,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不但捐獻工資修整文廟、府學,並且親自講學,加強當地建設,得到下屬、百姓和少數民族首領的歡迎和擁護,在當時相對落後的西南邊陲廣泛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三年後,上級的嘉獎、挽留和百姓的真心擁戴,沒能夠攔住思想者的腳步,李贄堅決地離開了姚安,離開了官場,在湖北黃安的天窩山、麻城的龍湖等地潛心寫書,傳播學術思想,前來聽講、接受影響的人越來越多。

時至今日,李贄的一百餘種著作,依然廣為流傳:如《焚書》《藏書》《九正易因》《續藏書》《續焚書》《孫子參同》《初潭集》《荔枝記》等。同時,他還大量評點名著《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西廂記》等,可謂數量繁多、題材多樣。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泉州西湖李贄牌坊

泉州人李贄:點亮晚明星空的思想家

泉州西湖李贄牌坊李贄西湖立像

以思想為武器 畢生抗爭

李贄的思想和宋明理學(道學)格格不入。他抨擊假道學的偽善,提倡自然率真的“童心說”,反對封建倫理束縛,呼籲個性解放;反對把孔子的是非標準作為評判一切的標準,認為是非標準應隨時代的前進而變化;主張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他與偽道學家和貪官汙吏反覆論戰,燕楚等地的讀書人爭著拜他為師。

李贄的學說精神超前,振聾發聵,尤其是在當時的年代和背景下,是非常勇敢和難能可貴的,達到了“天下皆靡然宗之”的程度,就是天下都向往、遵從他的學說理論的意思。在當時宋明理學佔據絕對權威統治地位時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道閃電劃破黑暗的天空。但統治者把他和他的作品看成是“異端”“邪說”,下令燒掉他的著作,毀壞他的住所,用各種手段迫害他。

“木秀於林,而風必摧之。”萬曆三十年(1602年),沈一貫指使張問達彈劾李贄學說是“惑亂人心”,“狂誕悖戾,未易枚舉”。明神宗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為罪,逮捕李贄,並焚燬其著作。臥病在床的李贄,從朋友家中被帶到北京囚禁於牢獄。

囚禁在北京皇城監獄中的李贄,在吩咐侍者為他理髮後,悄悄取剃刀割破了喉嚨。侍者見他流血倒地,慘不忍睹,忍不住問他:“痛否?”李贄以手蘸血在地上寫道:"不痛。"侍者問他緣何自殺,李贄又寫道:“七十老翁何所求?”直到次日子夜時分,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純粹的思想犯,終於走完了自己坎坷而苦難的一生。

“李贄最後的悲情結局,看似‘士可殺而不可辱’的精神體現和最後抗爭,其實情鬱於中,必然發之於外,無論是聖者還是普通人,都不例外,但我們更願意說,這是古稀鬥士長期以來勇敢思想積澱的強有力迸發,是先進思想與落後守舊體制碰撞後,不屈火苗的閃耀和蔓延,是自我抗爭,是最後振臂一呼的有力吶喊!不然的話,即使他被冠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驚天罪名,只要他願意稍微低一下頭,自然生命也可無拘束地延長。他偏偏選擇了生命的終結,卻得到了思想的自由。”陳金土說。

以思想為武器 畢生抗爭

 泉州姑娘真性情打動李贄 一夜寫成《荔枝記》

泉州姑娘蘇雨花從小跟著兩個哥哥在家塾裡學習。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哥哥成天貪玩,學了個“半桶水”,蘇雨花卻是飽讀詩書,如同蘇小妹再世重生。而父親蘇六公打聽到相公巷莊大戶的三公子莊俊秀還沒娶親,英俊瀟灑,剛考取秀才,和女兒正好配對成雙。經媒人說合,雙方家長都非常滿意。於是,交換庚帖,合八字,納彩下聘。不料,莊三公子雖然長得好,內裡卻是草包一個,那秀才的功名還是花大價錢請“槍手”替考得來的,得知真實情況的蘇雨花因此堅決不同意婚事,在幾次抗爭無效之後,在迎親前晚帶著丫鬟青鳳出逃被發現時,一橫心跳了胭脂井。蘇六公又痛又怒,把青鳳飽打了一頓,賣到外地去了。

泉州姑娘蘇雨花堅貞悽美的愛情故事,激發了李贄的民本思想和創作慾望,對婦女本就有著獨到而超前觀念的李贄,對她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於是,傳世名作——《荔枝記》,終於一夜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