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時代給蘇聯留下了什麼?

小龍蝦148499353


貧窮、落後、戰亂和強敵入侵、內外交困的嚴峻形勢,這就是沙俄給蘇聯留下的“見面禮”。有說法認為“沙俄給蘇俄政權留下了遼闊疆域,但問題在於當時俄國因參加一戰再加上自身底子太薄,整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食品、燃料、軍火嚴重匱乏,前線逃兵超過100萬人,明眼人都看得出對沙俄來講這場戰爭已經輸了,民眾和軍隊不滿情緒迅速升溫,連高層權貴集團都在醞釀逼迫沙皇退位

親西方的俄國臨時政府上臺後,沙俄留下來的爛攤子並未有好轉跡象,反而又有100多萬俄軍士兵在前線開了小差。臨時政府為“承擔國際義務、減輕西線法軍壓力”,硬著頭皮發動的新一輪東線攻勢也很快以大敗告終,結果是俄國接連丟掉了波蘭、波羅的海三國,德軍前鋒直指當時的俄國首都聖彼得堡

十月革命後蘇俄政權面臨的國內外情況更是雪上加霜——沙俄近2300萬平方公里版圖,在蘇俄接手前就已經少了差不多100萬平方公里。由於根本無力抵擋德軍進攻,蘇俄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佈列斯特和約》,又割讓出去近100萬平方公里土地、4600萬人口以換取短暫喘息。後世總愛指責蘇俄政權不敢“亮劍”跟德軍死磕到底,卻忽視了就靠沙俄留下的這些破爛家底,前者怎麼可能打贏對德戰爭呢?搞不好還會耗光僅存的一點實力,導致年輕的政權很快被扼殺。

更要命的是,沙俄還留給蘇俄政權一個軍閥割據、叛亂四起的動盪國內局勢,以及一個列強武力干涉、外敵四面入侵的嚴峻國際形勢。蘇俄政權出於本心是急於退出世界大戰並與列強(協約國、同盟國都包括在內)媾和的,以便集中精力重整河山、穩固統治,但沙俄留下的大批前朝權貴卻相繼拉起總兵力達240萬的白衛軍,“前赴後繼”地圍攻蘇俄政權,西方也糾集了70萬干涉軍入侵俄國——中亞、南高加索、遠東、摩爾曼斯克(北冰洋沿岸)都出現了外國佔領軍的身影。

可以說,沙俄留給蘇俄的是一個破碎、衰敗、慘遭軍閥分裂和列強肢解的國度,而蘇俄憑藉自己的力量一點一點地削平叛亂、打退外敵,收復了被叛軍(也是西方的狗腿子)和列強侵佔的大片領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蘇俄版圖跟沙俄其實沒有什麼“直接繼承關係”

那麼,沙俄留給蘇聯的經濟底子又有哪些呢?1913年的沙俄,是一個農業佔總產值57.9%的落後農業國,農民和手工業者佔總人口65%;工業領域以輕工業為主,機器製造業比重僅佔5.7%,沒有拖拉機、冶金設備、機床、汽車製造業,石油、冶金、煤炭、化學等部門不但被外國資本所把持——比如外資控制了沙俄鋼鐵工業四分之三份額,60%的原油開採和75%的石油貿易被外資把持,英法德3國資本更是佔據了沙俄化學和機器製造業60%的份額,而且所需設備嚴重依賴進口,機械化率很低。

比如煤炭富集的頓巴斯地區一共只有68臺割煤機,產量僅佔全國採煤量的1.7%。有資料顯示,整個沙俄現代化生產工具裝備水平僅相當於英國的四分之一、德國的五分之一、美國的十分之一

而且需要強調的是,上面的數據還是一戰爆發前的沙俄工農業狀況,由於後來戰亂破壞,蘇俄真正繼承下來的“沙俄工業遺產”少得可憐

或許有人會問,沙俄總歸留給了蘇聯一些“好”東西吧?沒錯,主要是下面幾樣:

首先是集權模式。雖然有意識形態區別,但從國家與社會、個人的關係來講,二者制度並無本質區別。雖然這種模式問題很多,但在蘇俄建立後直到二戰結束前還是利大於弊的,起碼顯著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強了國家對各種資源的整合與運用能力,這總比一盤散沙強得多。

其次是優先發展重工的經濟模式。別看沙俄工業落後,但其始終將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工業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長期忽視農業以及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輕工業——沙俄糧食產量從未突破過9000萬噸大關(這裡面還包括了波蘭、芬蘭等藩屬國的產量)。

同樣的,蘇聯也是一直在走發展重工業、強化軍工業的經濟模式

,雖然其輕工業、農業較沙俄有了很大進步,但重、輕、農比例失調、發展嚴重不均衡的毛病並未根本改觀。但不管怎樣,這種模式被蘇聯發揮到了極致,並因此贏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一躍成為超級大國。

第三是對外擴張的傳統戰略。在攫取更多領土、不斷擴大勢力範圍的對外政策方面,沙俄與蘇聯一脈相承。


網言軍事


沙俄給前蘇聯留下了世界第一的土地,自彼得一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後,以找到出海口為名,轉入了二百年的擴張,向東打的清國多次喪權辱國,丟失大片大片的土地,打到今阿拉斯加,又賣給了美國,。向南,黑海擴張,經過十二次俄土戰爭佔據上風,侵佔了大片土地,向西,進佔瑞典,波蘭的土地,那時,和沙俄做鄰居,沒有不恨的,又沒有辦法,直到1917年十月革命,沙俄改字號,變成蘇聯,繼承了世界第一領土


東龍45


第一是領土面積,蘇聯作為世界第一的領土面積,全是沙俄時代的遺產。第二是戰略出海口,早時的俄羅斯還是內陸國家,彼得大帝開始就謀劃成為海洋國家,東征西討打通出海口。第三蘇聯現代科技工業的基礎,彼得大帝近代去歐美遊學,回國後勵志改變沙俄落後的科技軍事封建社會,大興工業改革軍事,習學西方先進技術,使得一戰二戰世界近代史中一直都是工業強國,沒有像近代中國一樣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捱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