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房價大漲」更麻煩的是:原料藥「寡頭化」!

先看一則令人“後背直冒涼氣”的新聞:

比“房價大漲”更麻煩的是:原料藥“寡頭化”!

這是人民日報官方網站,轉載“錢江晚報”的一篇報道。標題告訴了我們兩個重要的新聞事實:

1、中國的原料藥出現了壟斷現象;

2、個別原料藥暴漲99倍,導致下游藥廠停產。

細看“錢江晚報”的報道,有以下新聞事實值得關注:

1、在製藥這行幹了30多年,浙江某藥企的負責人胡坤(化名)很少像現在這麼焦躁。他剛剛收到員工整理上來的報價單,5種原料藥被經銷商壟斷,其中馬來酸氯苯那敏(又名撲爾敏,主要用於鼻炎、皮膚黏膜過敏及緩解流淚、打噴嚏、流涕等感冒症狀)一個月漲到58倍,從400元/kg漲到23300元/kg。

2、原料藥之所以暴漲,根本原因是出現了“寡頭化”和“壟斷”。比如全國肌苷原料的生產企業不過兩三家,肌苷被“總經銷”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漲價:2015年7月,肌苷價格從92~95元/kg一下子漲到200元/kg,漲幅超過100%;今年7月漲到600元/kg。

三年漲了5倍。

3、最近一段時間,“最新的原料藥漲價表”已經從記者初見的5種,變成14種。最高漲幅紀錄被刷新:苯酚從230元/kg漲到23000元/kg,漲99倍。

4、小品種、大用量,是“總經銷商”們挑選壟斷目標時的兩大準則。“小品種,意味著這種原料藥的生產企業不多,容易商談,大用量則說明獲利空間大。”

2016年到2017年,全國房價飆升,其實漲幅也不過70%到100%。但原料藥就可以在短短几個月裡,飆升58倍、99倍。

原料藥被壟斷,不是個別品種、個別現象,已經開始影響到正常的醫藥採購。下面是遼寧發出的一則預警。

比“房價大漲”更麻煩的是:原料藥“寡頭化”!

比“房價大漲”更麻煩的是:原料藥“寡頭化”!

比“房價大漲”更麻煩的是:原料藥“寡頭化”!

上圖是7月23日“遼寧省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採購網”發佈的“遼寧省易短缺藥品2018年第2號預警預報”。

可以看出,12種藥品由於原料、企業生產線改造等原因而造成產能不足;13種藥品由於採購不到原料而停產;17種以原料藥價格上漲、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這42種藥品的異常,其中大部分都可能跟“原料藥壟斷”有直接、間接的關係。

根據遼寧“醫藥採購辦”的這份文件最後提出的應對措施,對於10家“以中標價格低為由不能正常供應”的藥企給予“警告”,另外4家警告過的藥企給予“嚴重警告”。對於14家企業給予1個月期限提出整改意見,“逾期未整改納入遼寧省醫藥購銷誠信不良記錄”。

我們並不知曉這14家企業的具體情況,但一定有相當一批企業,面臨原料藥壟斷帶來的“上游成本暴增”。面對監管部門,他們怎麼辦?

據報道,壟斷原料藥的“總經銷商”們還有一套方案:按照每片藥多少錢,繳納“保護費”,這樣原料藥上漲幅度可以小一些。

這就有點類似擁有手機芯片核心技術的高通,向下遊的華為、中興、小米們徵收“高通稅”(專利使用費)一樣。但高通的“稅”多少還有點道理,因為人家擁有專利、核心技術,而原料藥“總經銷商”們依靠的,就赤裸裸的壟斷地位、寡頭化。

如果任這種趨勢蔓延,中國的藥價全面飆升將不可避免。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掙的錢還不夠吃藥。現在,在大城市一場嚴重的感冒,就可以讓你在醫院破費幾千塊錢。將來會怎樣,真的不敢想象。

原料藥的寡頭化,還將成為中國醫保大堤上最大的“蟻穴”,最終會讓醫保體系崩盤。因為醫保收入上漲是“算術級”的,而藥價上漲是“幾何級”的,堪比“高利貸”。幾個月就給你上漲幾十倍,你怎麼去應對?!

原料藥寡頭化已經構成了對老百姓、對國家醫保體系的“打劫”。對此,應該嚴查。該拆分的壟斷企業,要堅決拆分,摧毀其壟斷地位。至於通過串謀方式,構建壟斷地位的“總經銷商”們,可以直接追究法律責任。

國家應該明確提出,“堅決抑制藥價上漲”,並對控制不住藥價的地方政府“堅決問責”!此外,還應該逐步對外開放醫藥市場,引入充分的競爭機制。

國家提出“房住不炒”後,有人冠冕堂皇地提出了“教育、醫療、養老”將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的“新三駕馬車”!

隨後,我們就看到了“原料藥”價格的飆升,以及有地方政府以大學宿舍、食堂的收費為抵押,申請發行專項地方債。這種現象和做法,都值得我們警惕。

教育、醫療、養老,都事關每個人的幸福。這三大領域的市場化,要慎之又慎。高端教育、養老、醫療可以市場化,但國家必須提供基本的保障,至少要給收入位於後80%的人群兜底。

當今的中國,正逢歷史上罕見的盛世。盛世就應該有盛世的恢弘氣度,讓人民群眾充分分享“盛世之光”,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