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正:紅辣椒連著黃海天山

從香油小作坊起家,發展到年銷售收入6億元的現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從辣椒簡單代收,到在新疆等七省區建起辣椒種植基地變身“辣椒大王”;從帶動本村100多戶農民致富,到帶動100萬農戶每年增收48億元……

□ 本報記者 陳巨慧 本報通訊員 隋麗君

從加工香油的小作坊,到年銷售收入6億元的現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從一輛自行車兩個油桶蹲市場,到產品出口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從辣椒簡單代收,到在七省區建起辣椒種植基地變身“辣椒大王”;從帶動本村100多戶農民致富,到帶動100萬農戶每年增收48億元……改革開放40年來,膠州市辣椒協會黨委書記、青島柏蘭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培正,在帶領大家一起致富的路上越走越遠。

為了讓少數民族兄弟一起富裕,郭培正在新疆成立分公司,擴大當地辣椒的種植面積,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種植體系,促進了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了辣椒種植、收購、加工、出口產業鏈。如今,在新疆種植辣椒30多萬畝,將辣椒小產業發展成為援疆脫貧的大事業。7月25日上午,72歲的郭培正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我這一生,願為大家好,讓更多的人一起富裕,大家富裕了,國家也就好了。我一定要實現這個夢想。”

小小辣椒紅遍戈壁灘

進入炎夏,黃海之濱的小城膠州也不似印象中那般清涼,四處蒸騰著暑氣。郭培正如約而至,頭髮黑而密,衣著簡單而樸素,精神矍鑠的他,依舊保留著軍人的雷厲風行,毫不掩飾自己的急脾氣。

近幾年,郭培正與萬里之外的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與那裡的少數民族兄弟更是親如一家,而連接他們的紐帶就是那紅彤彤的小辣椒。十幾年來,郭培正帶領當地的少數民族群眾發展起了30多萬畝的辣椒基地,小小的辣椒紅遍了戈壁灘。

“辣椒是收入很高的經濟作物,有些紅色的天然色素就是辣椒做的,辣椒的前途無量。因為獨特的氣候和土壤特點,新疆非常適合色素辣椒的生長。”早在2000年,郭培正就嘗試在新疆和靜縣推廣辣椒種植,“新疆建設兵團是我們重要的合作伙伴,辣椒收穫後以保底價全部收購。我們還在當地註冊成立新疆柏蘭食品有限公司,就近建工廠生產。”除了與新疆建設兵團合作外,郭培正還積極引導當地農民種植辣椒,並提高技術保障和管理指導。每到收穫季節,萬里戈壁灘就成了天然的辣椒脫水加工廠,火紅的辣椒像河水一般流淌在天山腳下。

2016年,郭培正受膠州市委、市政府的委託,到新疆和田地區策勒縣進行扶貧幫扶。策勒縣位於崑崙山北麓,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土質非常適合辣椒生長,但策勒縣發展辣椒產業的時間並不長。

初到策勒縣,郭培正發現這裡的群眾生活確實比較貧困。“來了以後我感到很不是滋味,低矮的房子、荒漠化的土地、破舊的衣服,生活相當艱難。”從小過苦日子長大的郭培正下定決心,要把和靜縣種植辣椒的成功經驗複製到策勒縣,讓更多的百姓脫貧致富。

一開始他找到了玉吉買村黨支部書記買買提·依布熱依木,讓他帶領村民種植辣椒,但這對種了一輩子小麥的維吾爾族老鄉來說有點難,第一年就失敗了。“按照以前的模式,我們只負責給當地群眾提供免費種子,然後回收辣椒。但是策勒縣沒有種植辣椒的產業基礎,群眾也缺少技術。”

為了讓貧困群眾脫貧,郭培正計劃帶來技術人員,對當地群眾進行培訓,準備和大夥一起大幹一場。但就在這時,一個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打亂了郭培正的計劃,當地原本計劃種植的5000畝辣椒,突然被縮減到了400畝。策勒縣8個鄉鎮,每個鄉鎮種50畝。

經過了解,郭培正得知,策勒縣自然災害頻繁,地廣人稀,勞動力少。老鄉們不敢貿然大面積種植辣椒。特別是策勒縣在試種辣椒的時候遭受雨災,導致辣椒受災減產,這是當地老百姓決定縮種面積的根本原因。

郭培正知道,種植面積達不到,經濟效益就上不去,這讓他非常著急。他當即保證,自己會派技術人員指導種植,幫大家劃分出適合種植的地塊,提前做好防洪救災預防措施,確保辣椒產量,並承諾以保底價格收購辣椒。“你們種多少,我就收多少。現金收購,決不拖欠一分錢。”郭培正的話讓老百姓又重新樹立起了種植辣椒致富的信心。

策勒縣巴什玉吉買村村民艾尼瓦·吐達宏家,原本以種植玉米和小麥為主,每畝收入四五百元。改種辣椒後,每畝地的收入提高到3000元。如今,像艾尼瓦一樣,與柏蘭公司合作種辣椒的人越來越多。

郭培正介紹,“在辣椒行業有著世界辣椒看中國,中國辣椒看膠州的說法,作為全國最大的辣椒加工出口集散地,膠州擁有辣椒加工企業360家,每年辣椒交易總量約60萬噸,交易總額為120億元。佔據著全國七成的辣椒交易量,辣椒產品的出口量佔全國出口量的80%以上。”

就這樣,跨越萬里,一車車辣椒沿絲綢之路,從天山腳下運往黃海岸邊,創造出了豐碩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山東在新疆建設的大型辣椒加工基地完工後,新疆的辣椒製品將通過霍爾果斯口岸直接出口中亞和歐洲。這樣一來將減少很多的費用,減少很多的勞動,不需要再跑將近一萬里路運到膠州了。”

闖市場的賣油郎

採訪中,郭培正多次提起他想帶大家一起致富的夢想,而這緣於他從小便嚐盡了貧窮的滋味。

1946年,郭培正出生在膠州市膠北鎮前柏蘭村。這裡地處膠州、高密交界地,北靠墨水河,土地貧瘠,交通閉塞,是出了名的貧苦地區之一。鄉親們祖祖輩輩靠著幾畝薄地維生,日子過得相當艱難,“我家裡兄弟姊妹七個,當時家裡三個妹妹,就一條破褲子,平時誰出去誰穿。”

1964年,郭培正光榮入伍,在部隊特務連警衛排當警衛員,多次受到嘉獎。1969年退伍後,他回到家鄉,被村裡任命為管理多種經營的第三小隊隊長。看到家鄉還是和從前一樣貧窮落後,郭培正心裡非常難過和著急。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帶領著眾鄉親擺脫貧窮,讓大家過上富裕的日子。他幫著村集體成立香油坊、豆油坊,村裡的經濟漸漸活絡起來。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會上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上來,提出“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這讓郭培正喜出望外。

“我守在收音機旁邊,反覆聽了好幾遍,心情很激動,覺得大家致富有盼頭了。”郭培正說,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他反覆思考著,夜不能寐。雖然家裡窮得叮噹響,他還是決定承包村裡的香油坊,傳承郭氏祖傳香油工藝。

“其實我們村加工香油有500年傳統了,俺祖輩那會就加工香油。”歷史上,柏蘭香油曾經作為朝廷貢品受到慈禧太后的讚譽,名揚四海,在十里八村更是名牌產品。帶著一個侄子、一個親叔兄弟,郭培正在三間破爛香油作坊裡開始了他的創業歷程。

讓郭培正沒想到的是,創業伊始就遇到了生產條件差,人力、物力、財力短缺的重重困難。郭培正反覆做妻子的工作,狠狠心,把家裡僅有的豬、羊趕到集市上賣了,部分口糧也賣了,又把多年來省吃儉用攢下來的積蓄全部拿出來,共湊了不到2000元,作為改善生產設備的本錢。他先到章丘買了石墨,然後改為電動,又趕往魯西北的臨清學習電炒芝麻、電攪拌技術。

質量好、出油率高是加工香油的關鍵所在,郭培正帶領全家人苦苦地在實踐中摸索著。首先篩選芝麻,芝麻挑選好了,還需要水質好,用水將芝麻清洗乾淨。村裡的井水雖然水質很好,但機井離村太遠,郭培正硬是跑到離家二三里路的地方,靠車推人拉,將優質水運回家,無論是數九嚴寒,還是炎熱的酷暑,從不間斷。

烹炒芝麻也是個技術活,火候大了出異味,容易造成損失,火候小了出油率低,味道差。為了保證產品質量,郭培正與妻子連續奮戰六個晝夜,攻克技術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摸索出了用滾筒炒拌芝麻的一整套工藝,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由傳統的每小時加工15-20公斤芝麻,提高到每小時加工480公斤芝麻,出油率也比之前有所提高。

那時,我國的商品經濟市場正處於初級階段,人們的消費意識不強。每到春夏季節,油坊加工的香油就會出現積壓。郭培正決定親自出馬闖市場,他每天一大早就騎上家裡唯一的一輛自行車,帶上兩桶油,到當時縣城最繁華的沙灘南崖趕大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早出晚歸,風雨無阻。 由於郭培正賣的香油質量好、數量足、不摻假,再加上他待人寬厚,童叟無欺,終於得到市民的認可,生意十分紅火。許多市民都慕名而來,大家說買他們家的香油放心,吃著也舒心。不久,郭培正又把市場開闢到了濰坊市,在高密縣城設攤趕大集,生意更紅火。因此,如今在膠州、高密一帶,一提起郭培正的“柏蘭香油”,人們都豎起大拇指。

“1980年,青島糧食局在調研鄉鎮企業時,品嚐了我榨的香油後,對香油質量非常認可,從此每年都會撥出200-500噸芝麻讓我加工。我又號召村民們一起來搞香油加工,冬閒變冬忙,人人齊動手,前柏蘭村迅速成了致富先進村。”

無私傳授惠澤鄉鄰

憑藉一技之長,郭培正靠加工香油在當地出了名。不少鄰村村民見加工香油賺錢快,想掌握這門加工技術,又擔心郭培正不願把加工香油的技術傳給別人,不敢在郭培正面前提及此事。

郭培正聽說後,主動把他們請到家裡來,手把手地教,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指導他們,直到學會為止。對於生活比較困難的農戶,郭培正主動登門,既幫資金又傳技術,僅三年時間,郭培正就幫助鄰村100多戶困難村民搞起了香油加工,走上了致富道路。

隨著生產規模和市場範圍的不斷擴大,郭培正的香油作坊越來越紅火,再加上全村戶戶搞香油加工,所需的芝麻越來越多。只憑當地種植的芝麻,已遠遠不能滿足加工需求。為了解決這一燃眉之急,郭培正決定,義務為鄉親們採購原料。他主動與縣糧食部門聯繫,請求他們的幫助,並北上遼寧、吉林,南下河南、安徽、湖北等地,組織收購大批芝麻分給鄉親們加工,在較短的時間內就把原材料緊缺的問題解決了。

加工芝麻留下的香油渣滓像一座座小山一樣堆放在大街上,既浪費又影響衛生。郭培正打聽到德州鹽鹼地多,農民種莊稼主要用香油渣滓做肥料,他趕緊前去聯繫,又為加工香油的鄉親們增加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以香油作坊為依託,經過3年的拼搏創業,郭培正初步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1978年到1980年,年收入過萬元。1981年到1985年,年收入10萬元。1986年至1989年,年收入50萬元。1990年至1991年,年收入猛增到100萬元。

1992年對於郭培正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柏蘭”歷史性抉擇的重大轉折。“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和地理位置的制約,柏蘭香油加工廠已經不適合長期在農村發展,應向城區較發達便利的地方搬遷轉移。”郭培正將這一想法提出來以後,立即遭到了家人和朋友們的強烈反對。他們都勸說郭培正,剛剛擺脫貧窮,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廠子,現在又要搬遷,這不是窮折騰嗎?再說,城裡就那麼好闖,一個莊稼人,祖祖輩輩都要紮根農村,搬出去萬一企業搞不好,不是讓人家恥笑嗎?家人們則勸他說:全家七八口人,除了這個廠子,還有十幾畝地,廠子搞不好,咱還有地,還能維持生活,如果把廠子搬到城區不成功,我們全家生活不就沒有著落了嗎?

家人和朋友的勸說,並沒有改變和阻止郭培正將廠子搬到膠州城裡的決心和信心。他反覆論證,先把廠子搬遷,家還留在農村,於是他把經營了12年的香油作坊由偏僻的農村搬遷到了膠州城區,掛牌成立了膠州市柏蘭香油加工廠。

家留在農村,可苦了老婆孩子,耕地的重擔一下子就落到了老婆孩子身上,老婆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也顧不上給孩子做飯,孩子放學回家經常啃幾口涼饅頭又上學去了。尤其到了麥收季節,郭培正顧不上家裡的農活,妻子就帶著孩子收割麥子,大的分四壟,小的分兩壟,誰也不許掉隊,累得孩子們直叫苦。直到1994年,全家才由農村搬到了城裡。

品牌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命牌”

在搞好香油加工的基礎上,郭培正把目光又瞄向了國際市場。而機會也總是被那些敢想敢幹的人把握。一個偶然的機會,郭培正認識了一個朝鮮族朋友,朋友的兩個姐姐都在韓國做生意,急需一批芝麻粉,他告訴郭培正,如果你能生產的話,可以長期合做,越快越好。

對於郭培正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但同時也是一個挑戰。“這筆生意雖然利薄,但數量大,並可以作為長期的合作伙伴,自己的產品就可以走出國門,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還可以為國家創外匯,這是好事。但是當時自己的加工設備落後,只能出漿,不能出粉,當地所有的食品機械製造廠家又不能生產這種出粉的設備,時間非常緊迫。”

攬下這筆生意,困難多,難度大,加工出口難以保證。如果不承諾,這麼好的一個機會就會擦肩而過。郭培正思來想去,決定背水一戰。善於啃硬骨頭的他來到香油加工車間,瞅著兩臺香油加工設備暗暗發誓:“我一定要研發出芝麻粉加工設備來!”他把5名有技術經驗的工人召集過來,開了一個“諸葛亮會”,對幾十種設備進行了試驗。

“堅持不放棄”是郭培正一貫的性格。他帶領大家日夜圍在機器旁,對道道工序反覆琢磨,仔細研究,精心設計改進方案,一個小細節都不放過。渴了,喝一口涼水;餓了,啃幾口饅頭;困了,就在車間打個盹兒。眼熬紅了,手磨破了,他也不肯離開車間。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6天的晝夜奮戰,我國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的第一臺芝麻粉出粉機誕生了!經初步測試,該機性能穩定,運行良好,出粉率高,各項指標均達到客戶要求和出口標準。

整個企業沸騰了,工人的幹勁更足了,郭培正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將加工生產的第一批芝麻粉按時交給了韓國客戶。經過檢測:所有產品全部合格。

從此,郭培正的香油加工廠迅速駛入了快車道。同年,郭培正又在膠州市北關工業園徵地18畝,成立了膠州市柏蘭植物油有限公司。

在郭培正看來,“品牌是自己企業價值的體現,是廣大消費者鍾愛的‘民牌’,也是企業賴以生存的‘命牌’”。基於這種認識,郭培正始終將品牌建設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公司先後成立了研發中心,建起了國內一流的理化指標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和各類產品化驗室,購進了粉制儀、粘度儀、蛋白儀等多種現代化檢測檢驗設備,還相繼與青島農業大學建立了合作關係,開發新產品30多種;與日本、韓國食品專家合作,開展檢測項目200多個,使公司生產技術、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始終處在國內食品行業前沿,為生產一流產品提供了可靠保證。

“辣椒大王”帶更多人致富

企業披荊斬棘一路向前,但站在持續發展的角度,郭培正始終認為單一產品很難將企業做大做強。“我在人民公社時期當村幹部的時候,由於工作關係認識了縣外貿的部門的同志,為外貿部門代收過辣椒,對辣椒經營也有一定認識。”

1986年,得知外貿部門需要收購辣椒,郭培正的思路一下子明晰起來。“當時我就想,這個看上去紅紅火火的辣椒,經營起來也一定紅紅火火。”

從簡單的代收到研究辣椒種植,從本地收購到發展吉林、甘肅、遼寧、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和山東西部等多個基地,一路走來,郭培正積累了不少種植和經營經驗。在與韓國、日本客戶交往中,瞭解到韓國、日本等國家喜食辣椒,又主要依賴進口,他馬上調整產品結構,在收購辣椒和辣椒粗加工出口的基礎上,發揮已有資源優勢,實現產品深加工。“柏蘭”也由原來的單一加工香油,發展到以加工生產辣椒粉、辣椒醬、辣椒油為主,實現了多種經營,企業走上了做大做強之路。

他註冊成立了青島中紅辣椒專業合作社,目前已有上千家辣椒種植專業戶和辣椒收購、加工企業加入了該組織,實現了信息上互通交流,貿易上一致對外,資源和利益上彼此共享,最終實現了中國辣椒在世界辣椒行業上的超越,郭培正也成為全國有名的“辣椒大王”。

吉林省金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茂義,曾經不遠千里坐火車到膠州找到郭培正,表達想擺脫貧困、辭職發展辣椒產業的想法。被他的誠意所打動的郭培正給他提供辣椒種子和資金,現場指導種植、傳授技術,如今金塔集團已經上市,年銷售收入7億元,帶動了上萬農民致富。

2000年,遼寧省北票市供銷社辣椒產業協會會長張廣軍帶隊來到膠州考察學習。郭培正為他們提供了大辣椒種子,教授了種植技術,“回去後,他帶領北票農民大力發展辣椒產業,靠著辣椒,蓋上了新房,娶上了新娘,購置了小轎車,日子奔上了小康。北票市現在已種植辣椒170多萬畝,年產值51個億。”

在工作和生活中,郭培正很節儉,可對慈善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他出手大方,先後為學校、弱勢群體、新農村建設等累計捐款300多萬元。“‘柏蘭’不斷髮展,靠的是黨的好政策和社會各界的支持,我們理應對社會作出回報。”郭培正始終懷著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