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堅:我和《論語》

黄坚:我和《论语》

我和《論語》

此生如果不來衢州,我和《論語》的情感會如此濃稠嗎?我和《論語》的故事也許沒有任何色彩。

說《論語》,得先說孔子。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孔子,大約是上世紀70年代初期,他是以一個反面人物出現在我眼前的——開歷史倒車的孔老二。隱約記得,高中時還寫過“批林批孔”的文章,罵過孔子。那個時候,只知道那樣一個孔子,哪知道意味深長的《論語》。

1977年恢復高考,上大學讀中文,才真正讀到了《論語》,初步感覺到孔子是一位偉大的人物。第一次讀《論語》,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對照書中的“譯文”和“註釋”,懂了一點《論語》,懂了一點孔子。然而,由於我中小學10年遭遇“文革”,知識飢渴嚴重,上大學,進圖書館,求知慾膨脹,該學想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所以,當時只是和《論語》一次淺淺的接觸,且日漸稀疏。

黄坚:我和《论语》

2011在石樑中學講讀書之事

剛到衢州工作時,略知一點南孔的舊事,也去看了破舊的孔廟,卻沒有提起再讀《論語》的興趣。但是,中學語文教學涉及《論語》漸多,再讀《論語》慾望漸長。

我購買的第一本,還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再次讀它,與10年前的匆匆掠過,算是有了質的飛躍。楊伯峻先生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華書局編審,學問功底深厚。對書中的譯註,大多欣然接受,不少似懂非懂,越讀越覺得楊先生的了不起,孔夫子的偉大。讓我感嘆不已的是書中收錄的《論語詞典》,它對《論語》出現的字詞,進行了拆分統計,並作語法分析。如“也”字,出現469次,語法功能分4種;“之”字出現596次,語法功能有8種。

黄坚:我和《论语》

記不清具體日期了,再次踏進南孔家廟,很有震撼之感。說衢州是“孔子第二故鄉”,很荒唐;誇這裡為“東南闕里”,不過分。當初,孔子第48代孫孔端友來衢安家;現在,75代孫孔祥楷回衢,弘揚儒學,大為衢州增色!前前後後,陸陸續續,我已經記不清幾次陪同親朋好友遊覽孔廟,每每為微型本《論語》作為門票(紀念)點贊。

20多年前,中國大地又一輪“國學熱”掀起,《論語》及孔子都在風口浪尖閃耀光芒。作為教育部指定的中學生課外必讀名著,濟南大學教授徐志剛《論語通譯》一書,值得肯定。它借鑑前人的研究成果,給出了通俗易懂的譯註。我讀過一遍,感覺可口。如果不作為專門研究,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學習,它還是挺不錯的。

這時候,有一本書,發行量很大,作者很紅,它就是《于丹(論語)心得》。好奇心驅使,我也買了一本。讀了數頁,感覺不對勁,就擱下了。後來,似乎罵聲四起。于丹好像在“戲說”《論語》,專家學者們不答應了。記得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說到于丹談《論語》時有一句話,很讓人回味——于丹就是膽子大。

黄坚:我和《论语》

《論語》是一部大書,看似三言兩語,簡單明瞭,實則內容龐雜,事件眾多,語義糾纏。千百年來,解讀它的專著,數以千計。我曾購買過一本《論語學史》,它是唐明貴博士的專著。洋洋灑灑60萬字,從《論語》成書,一直到清朝,梳理了《論語》傳播及研究的歷程。兩千多年,潮起潮落,《論語》載著孔子,一路向前。到現代,錢穆有《論語新解》,毛子水有《論語今注今譯》。他們都是國學大師,對《論語》的研究是長期的,專注的,不會妄下斷言。讀他們的書,我心懷敬意。毛子水的書中,有10多處,他認為給不出合理的解釋,就直接標示“譯文闕”“譯文從闕”。2007年,時任衢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的徐須實先生,專門撰文談及此事。稍後,我到江山清漾參觀毛先生的故居,玻璃櫃內陳列著他晚年(90多歲)時修改《論語今注今釋》稿本,讓我肅然起敬。

10年前,我寓衢已近30年,衢州真成了我的第二故鄉。人在編輯部,就給雜誌開設接古城地氣的專欄《論語廣場》。數年來,發文數十篇,老師們讀《論語》評《論語》,色彩繽紛,激起我《論語》研讀的再一次出發。

黄坚:我和《论语》黄坚:我和《论语》

要說研讀《論語》,我覺得李澤厚《論語今讀》不可繞過。他的解讀方式,與錢穆、毛子水那一輩學者迥然有異,但他的見解催人思考,他有哲學家的頭腦,有美學家的眼光,有膽有識,是一個真學者。要說有膽有識,北京大學教授李零應該算一個。他的《喪家狗——我讀》給我的感覺是不錯的。為了讀懂《論語》,讀懂孔子,他進行了野外考察,甚至部分重走了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之路。當然,學問之事,見仁見智,只要不作強詞奪理,不唯我獨尊,就沒有什麼不可以吧?

我的書櫥中,有一檔專放有關《論語》的書,至少有50—60本。除上面列舉的,還有兩本,很想說一說。一本是《我讀》,作者趙又春,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出書時,年逾古稀。他聲明,作此書是受李澤厚《論語今讀》的啟發,在書中,他對康有為《論語注》、錢穆《論語新解》、楊伯峻《論語譯註》和李澤厚《論語今讀》,進行比對分析,敢褒敢貶,很用心,很執拗,寫下了40萬字。另一本是《論語新注新釋》,作者杜道生是四川師範大學教授,出書時年近百歲。他端出一生研讀《論語》的成果,書中除“注”“釋”外,還有“道生記”,純是個人心得,讀著頗有味道。書中還有兩個附件,一是主要字詞索引,二是主要人名索引,都是很費功夫的,旁人不屑為之,杜先生為之。

黄坚:我和《论语》

讀懂《論語》,得先懂孔子;要懂孔子,舍《論語》又能求諸何物呢?較早時,我讀了李長之《孔子的故事》,錢穆《孔子傳》,雖說是小冊子,資料比較可靠,故事有邏輯力量。後來,讀《論語》漸深入,讀孔子也跟進了。讀南京大學老校長匡亞明《孔子評傳》,大家之論,啟迪頗多;讀山東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教授張家舜《孔子大傳》,廣收民間傳說,富有鄉土氣息;讀吉林大學教授金景芳《孔子新傳》,有深度,有新意。再後來,讀錢均華《跟孔子周遊列國》,大增現場感,孔子形象更鮮活。讀上海辭書出版社《孔子辭典》,不能不感嘆豐富、周全。

《論語》是部奇書,原文萬餘言,引出的解讀文字何止千百倍。我幾度有過假想:如果只讀一本書,讀什麼?

我的答案是:《論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