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風采」兒科醫生李才學:這是我的電話,孩子有狀況可以來問!

「医师风采」儿科医生李才学:这是我的电话,孩子有状况可以来问!

兒科,承擔著新生兒、幼兒、兒童等各項疾病的預防及診療工作。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的工作壓力也與日俱增。

浙江省杭州市兒童醫院兒內科副主任醫師李才學,從事兒科工作15年。日積月累下,他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為兒童看病、與家長打交道的“秘籍”。他說,孩子是最天真、可愛的,兒科醫生是個內心明朗的群體。

「医师风采」儿科医生李才学:这是我的电话,孩子有状况可以来问!

工作中的李才學

換位思考

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

8月8日,記者走進李才學的門診間時,他正被一群家長圍住。

“李醫生,剛拍好的心電圖,你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

“李醫生,前幾天跳完繩,他覺得渾身都痛。”

“李醫生,我們專門從外地趕來的,能不能幫忙加個號?”

原來,家長們都比較心急,在外面也坐不住,有些還沒等到叫號,就急急忙忙進了診間等著。

“只要等待的家長不影響我看病,就讓他們進來了。”李才學告訴記者:“小孩生病了,家長心裡都很急的,要理解他們。”

換位思考,是李才學與患兒家長打交道的一個準則。由於兒童急性疾病較多,又因為年紀小,很多無法準確表達自己的病症。因此,兒科又被成為“啞科”。這樣一來,面對孩子的突發疾病,家長們難免更加焦躁不安。

“溝通,是兒科醫生看病時很重要的一點。”李才學告訴記者:“在兒科工作,需要有愛心和耐心。”夏季到來,發燒、腸道疾病、過敏等是兒童的高發疾病。急診時,有時一天要看100多個號。“很多帶孩子來就診的家長,等待兩三小時,看病三五分鐘,加上小孩說不清,家長急起來就會怪醫生。”李才學表示:“其實我們的心情跟家長是一樣的,都想要孩子早點康復。但是,孩子病情變化快,在診療手段、用藥劑量上都要隨時觀察、變化。這時候,就要慢慢引導家長,讓對方信任你。”

據悉,曾經有個家長,因為孩子發燒,一天跑了三趟醫院。早上帶孩子來看病,開了藥回去後。中午由於咳嗽加重,又來了一次。到了晚上,又帶著孩子來醫院諮詢李才學。“感冒發燒本身就有一個過程,即便看完病、吃了藥,也不可能見效這麼快。”李才學坦言,“碰到這樣的情況,我會先聽家長講,等他們平復心情後,再去做解釋、安撫的工作。”

醫生站在家長的角度去思考,這是一種職業道德,亦能促進醫患關係的良好發展。

除了做好溝通工作,記者發現,李才學還會主動留下自己的聯繫方式,以便孩子在家中發生突發狀況後,家長也能及時聯繫他。

“你掃一下這個,留下姓名手機號,到時候有什麼問題,可以直接在上面問我。”每看完一個病人,李才學都會讓家長掃一下紙上的二維碼,那是他自己的網上門診間。此外,對於有需求的家長,他也會留下手機號或者加微信。

據悉,如今這個網絡門診間裡,李才學已經有了近5000位患者。在休息間隙甚至吃飯時間,李才學都會進去看看,發現有家長在上面諮詢,就及時回覆。一位李才學的老患者告訴記者:“寶寶半夜發燒,上吐下瀉,給李醫生留言諮詢,都能收到他的及時回覆,給予我們有效的指導和安慰。”

在這個網絡門診間內,家長的諮詢也是五花八門。“李醫生,我家孩子從昨天起開始發燒,有咳嗽症狀,應該怎麼辦”、“李醫生,我家的孩子過敏了,你看下照片看看怎麼了”、“李醫生,孩子最近不肯吃飯”、“李醫生,孩子之前已經得過手足口病了,還需要打手足口病的疫苗嗎”……

除了兒童疾病外,還會有許多家長諮詢兒童保健類問題。不過,無論是什麼問題,李才學都會詳細解答、及時回覆。

“已經幹了15年,

接下去還要繼續幹好。”

時間已經到了中午12點多,李才學仍有兩個孩子的化驗單沒有查看。當天,他只有半天的門診。“你們先去吃飯吧,小孩生病了不能餓著,等化驗結果出來了,我打電話告訴你們。”他對等候的家長說道。

用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快速墊了墊肚子,李才學又回到了診間,在電腦上查詢化驗單的結果有沒有出來。等待之餘,他又拿出手機,在網絡門診間,回覆了家長的諮詢。

12點48分,化驗單結果已經能在電腦上查到。“小嘉爸爸,化驗單結果出來了,你們吃好飯了就上來吧。”李才學撥通了家長的電話說道。

由於孩子患病後,常需要做心電圖、拍片,因此,李才學常常延長自己的門診時間。他說:“一上午差不多三十幾個號子,但是經常要等拍片結果、化驗單結果,所以半天門診基本也要到一點左右結束。”

「医师风采」儿科医生李才学:这是我的电话,孩子有状况可以来问!

工作中的李才學

李才學大學時讀的是臨床醫學,他說自己剛開始想去的是內科,後來被分配進了兒科。這一干,就是15年。“與孩子接觸下來,越來越喜歡兒科。”李才學說道:“有些孩子跟我熟悉後,會在看病結束時,送一些自己做的手工給我,可能是摺紙或者是一朵花,哪怕是一句‘謝謝叔叔’,這時候都會覺得很暖心。”

醫學是有溫度的。作為一名8歲孩子的父親,李才學在看到一個個就診患兒逐漸康復時,更覺得欣慰和高興。不過,在醫療領域,兒科由於任務重、診療難度大、工作壓力大、醫患糾紛率高,往往並不是許多醫學生的第一選擇。

其實,兒科是一門綜合性基礎學科,包括內科、外科、五官,甚至兒科的影像、麻醉、病理等,需要專門研究。此外,兒童病症的治療並不是按成人比例縮小。兒童在發育過程中, 0~3歲、4~7歲、8~14歲,都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直到14歲以上才接近成人。因此,兒科醫生需要掌握兒童在發育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特點,才能提供更好的診療。

儘管如此,李才學還是選擇要將兒科醫生的工作一直幹下去,“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只是把它當作一份職業。現在是投注了自己的情感,未來還要繼續把它幹好。”李才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