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究6:军师联盟中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后没那么简单

温馨提示

本头条号专注于历史、国学、古典文化艺术相关内容,定期会推出不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右上方红色按钮关注,方便阅读后续更多精彩内容。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是前段时间比较火的一部三国题材的历史剧,看过这部剧第25集的读者都知道,陈群深夜拜访司马懿,对于官吏选拔,陈群创造性的提出了九品中正制的雏形,司马懿听了之后感慨不已,两人连夜商榷修改奏折,熬夜赶制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九品中正制的蓝本。大家其实都清楚,所谓九品中正制实际上一种人才和官吏选拔方法。然而这种人才选拔方法背后究竟有何历史渊源?提出的原因是什么?对后世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很多人可能就不太了解了。本文正是带着这几个问题,和大家一起去探讨这背后的故事。

历史探究6:军师联盟中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后没那么简单

陈群

历史渊源

无论哪朝哪代,整个国家机器要能够正常的运转,很多事情总归都需要人来做,对人才的需求自然就少不了。在曹魏政权之前的两汉,选拔人才主要依靠察举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人才选拔机制,地方政府每年向中央举荐一些品行和才干出众的人才,中央政府考察通过后直接任用。

东汉后期,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地方选举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控制了,通过察举走上仕途,基本只能靠拼爹了,这样察举制就很难推荐到真正的人才。然而东汉末年战乱特殊时期,曹魏政权急需大量的人才,所以曹操推出了“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这种人才选拔思路是:只要有才能,无论品行优劣都可以被任用。但是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方式,从本质上是与信奉儒家思想的士族利益相冲突的。战乱时期,士族势力衰落,对这种人才选拔方式也只能听之任之。

曹丕时期,天下稍微稳定,国家的治理还是要靠读书人,曹氏政权的代表人物曹氏父子出身宦官家族,代表的是寒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是受士族势力鄙视的,但是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又不得不笼络士族势力。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唯才是举的方略,有权有势的士族阶级就不干了。正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曹丕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意见,从而九品中正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历史探究6:军师联盟中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后没那么简单

陈群与司马懿商议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所谓九品中正制,又称为九品官人法,是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其主要内容总体来说包含以下三条:

  • 设置中正。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

  • 品第人物。品评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内容:

    • 家世。即家庭背景和出身,这些材料被称之为簿世,是中正官必须掌握的

    • 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一般比较简括。

    • 定品。即确定品级,品级总体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 选拔依据。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交吏部作为选官的依据。中正评定的品第称为乡品,任官者的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的称为“清官”,升迁比较快,受人尊重。乡品低的称为“浊官”,升迁比较慢,受人轻视。

    历史探究6:军师联盟中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背后没那么简单

    九品中正品级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可以说是曹魏政权和士族之间的政治交易,你拥护我的政权,我就给你做官的特权。也可以说是一种政治妥协,像以司马懿、陈群为首的士族势力又开始强大了,除了拉拢以外主要也是维稳,缓解了中央政权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紧张关系。

    影响作用

    九品中正制早期有比较积极的意义,德才并重的方式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同时将官吏的任免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但是到后来这个制度就被玩坏了,士族的崛起则完全垄断了官吏的选拔,才德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的时候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