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佛經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

為什麼佛經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

為什麼佛經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

如是我聞”。大家要知道,一部完整的佛經都是這句話開頭,當然這部經得完整,比如大家經常唸誦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就不是“如是我聞”開頭,一上來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為什麼?因為我們大家現在經常唸誦的《心經》的這個譯本,是“節本”不是“全本”,全本依然還是“如是我聞”開始。為什麼?這是佛陀的教誨。

當年佛陀的弟子阿難,問佛陀說,老師啊您涅槃以後,我們這些個追隨著您,親耳聆聽您教誨的我們這些弟子,我們將坐到一起,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誨,我們共同的回憶一下,共同的唱誦一下,叫“samgīti”,就是坐在一起共同唱誦,這個詞後來我們漢傳佛教譯為“結集”,“結”就是“結束”的“結”,“集”就是“集合”的“集”,結集。說,我們將把您老人家一生的教誨結集一下,那麼您老人家的每一次課,我們就算作一部經,那阿難問老師,我們結集的時候,這每一部經開頭這話可怎麼說呢?

老師就阿難的這個問題做了回答,釋迦牟尼老師回答的這句話用梵文來表達就是“evaṃ mayā śrutam”,三個詞組成;“evam”這個詞的意思就是“如此這般的”、“就是這個樣子的”,“mayā”就是“被我如何如何的”,“śrutam”這個詞的動詞詞根是śru,śru就是“聽”的意思,“śrutam”,“被我曾經聽”。那把這三個詞串起來,如果用我們現代漢語做個翻譯,就是“被我如此這般的聽說過的”。“被我如此這般的聽說過的”,古人翻的很雅,“如是我聞”。多數都是譯成這四個字,譯得非常好。

為什麼佛經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

那重要的是,“如是我聞”這句話表達了一種什麼法義呢?傳達著一種什麼樣的文化精神呢?

大家要設想一下這個場景,是學生阿難問老師,說老師啊!您涅槃以後,我們這些弟子們,將把您老人家的教誨結集一下,每部經開頭這話怎麼說呢?這是阿難提的問題,老師是針對阿難的這個問題告訴阿難,說你們以後結集我經的時候,先說這句話“evaṃ mayā śrutam”,“被我如此這般的聽說過的”。

你一定要認真設想這個場景,大家想一想什麼意思?其實這就是釋迦牟尼老師為阿難這些弟子們在日後結集他教誨的時候,制定了一個結集的基本原則,也就是你們日後結集我經典的時候,要遵照著“被我如此這般地聽說過的”這樣一個原則去結集。什麼意思?你怎麼聽的就給我怎麼結集,你們千萬不要在結集我的教誨的時候,肆意地、自作主張地給我補充補充、修改修改、發展發展、提高提高、刪節刪節。不可以!怎麼聽的,就怎麼結集。可以講,也就是釋迦牟尼老師,沒有授權阿難這些弟子們在日後結集他的教誨的時候,對他的教誨進行修改、刪節,必須如實地結集。

為什麼佛經第一句話都是“如是我聞”?

我想這一點非常地重要,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老師不授權阿難他們在結集的時候可以修改老師的教誨呢?其實很簡單,佛陀是個圓滿的覺者,形象的講,佛陀是徹底從夢中醒來的人,而阿難這些弟子們,醒來了嗎?還沒有。因此沒有從夢中醒來的人,對一個徹底地從夢中醒來的人的教誨,你就沒有能力去發展、補充、提高、修改、刪節,因此老師不授權。

那麼大家想一想,老師對阿難這些親近的弟子都不授權,那我們這些後世的、末法時期的學習佛法的眾生,其實更應該遵照老師的教誨,去如實理解佛陀的教誨。我們沒有資格,沒有能力對老師的教誨去發展、補充、提高,甚至我們可以說,佛陀的教誨,作為這樣一個圓滿的智者的教誨,他老人家的教誨,自他誕生那天起就是圓滿自足的,沒有給我們後人留下絲毫的去發展它、補充它、修改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想這就是“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第一個最重要的法義。

第二點,那我們這些後世的佛教徒、佛弟子、學習佛法的人,當打開每一部佛教的經典的時候,當看到“如是我聞”的時候,我們就會聯想到,這是阿難這些弟子們當年如實地記載的老師的教誨,那下邊這些教誨都是出於佛陀他老人家的親口所說,因此如果你是一個佛教徒,那麼你對下邊的教誨要如實的信受,這就是我對如是我聞這句話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