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分别是干嘛的?哪个的势力最大?

mhj780916


锦衣卫在理论上是皇帝的仪仗部队。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鉴于锦衣卫的前身之一是亲军都尉府,所以它其实是受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军,所以,锦衣卫的人员都是军人;同时鉴于锦衣卫的另一个前身是仪鸾司,所以和皇帝郊天祭祖、巡狩出行、宫廷享宴的安排布置和物料食物等的供应也有关。这些职能在锦衣卫成立后也是继续存在的,但是,锦衣卫更为重要的,也是更能显示其势力是因为其掌握了皇帝赋予的巡查缉捕职能。

(《出警入跸图》刻画了明朝万历皇帝谒陵往返的盛况,有大量禁卫军的形象)

这个职能上的定位正如上述是锦衣卫势力的技术性源头。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其中“南镇抚司”负责锦衣卫内部的军纪,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有点类似宪兵;而“北镇抚司”专门负责处理明朝皇帝钦定的案件,可以自行逮捕相关人犯进入自己专门设立的监狱(诏狱)、也可以直接进行刑讯甚至(在皇帝旨意下)处决,不必经过明朝法律规定的法律机构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些职能的获得和行使其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随着时间的演变,只有锦衣卫才真正属于当初朱元璋设计中的皇帝直接控制的禁卫部队。之后亲军都尉府演裁撤后演化而成的新的护卫亲军无论是十二卫还是最后演变而成的二十六卫,除了锦衣卫之外的十一卫或二十五卫,都属于兵部管辖(间接是文官内阁管辖),皇帝很难像使用锦衣卫那样使用得如身使臂、指挥如意。

(锦衣卫的服装曳撒源自于元朝的质孙服,在明代成为内廷侍卫的服装)

(御林军是一个民间的说法,指的就是禁军,仅仅从服装装备看,锦衣卫和其他护卫亲军之间已经因为定位职能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皇帝希冀的这样的一种得心应手,自然造成锦衣卫突破了王朝时代也曾经形成司法惯例的三法司等相关机构彼此之间的程序正义和互相牵制,“高效”、“迅速”的背后隐含了大概率可能存在的罔顾事实、枉法裁判和草菅人命。

东厂(全称为东缉事厂)是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的秘密特务机关。东厂除了最上一层的负责的太监管理者之外,其实用的都是从锦衣卫中挑选的人员(之前谈古论金《为什么武侠电影里太监都武功高强?》这个问题中和大家说起过东厂并非如很多人误解的从上到下都是太监,也没有太监身份的所谓“大档头”——也就是役长)。不过,虽然东厂和锦衣卫在职能和人员上都有重叠和重复,但是两者毕竟是不同的官署和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进行本问题后面提到的比较,那就是哪家的势力大?

总体来说,东厂的势力要远远大于锦衣卫,这是基于东厂的组织负责人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更加密切,在办事的程序上可以更加便宜行事,因而极端情况下,锦衣卫负责人见到东厂负责人甚至要以下属之礼参拜。

但是,正因为上述的势力大小最根本的原因是与皇帝和皇权的关系,所以东厂高于锦衣卫并不是制度性的安排,所以上面谈古论金加了一个前提即总体来说,不排除在个别皇帝统治期间,比如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时,他的发小陆炳管理锦衣卫,锦衣卫的势力就远大于东厂。

西厂为明宪宗朱见深于成化十三年(1477)于东厂之外增设,在其存在期间,其势力是大过东厂和锦衣卫的——后来居上往往是特务机关的常态——但是其存在时间不长,在成化年间就被裁撤,之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出现了5年左右,又被裁撤。

鉴于西厂是个短命的机构,所以前述总体来说东厂势力大于锦衣卫且东厂势力最大这个命题继续成立。

西厂只有过两任厂公,分别为汪直和谷大用,雨化田这个人物是武侠电影虚构的。


谈古论金


首先要明确东厂西厂锦衣卫这三个组织构成了明朝的厂卫制度,但是他们并不是一起出现的。最早是锦衣卫,然后有了东厂,最后才有了西厂。

弄清楚三个组织的时间关系,其实你看电影的时候一下子就能看出背景时间来,比如《龙门客栈》和《龙门飞甲》的前后时间顺序,这是打个比方。

最早出现的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手笔。目的当然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太祖是如何上的位,自然怕手底下也有人干这样的事儿。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所以呢,其实这一帮子人原本是皇帝的近身侍卫。

锦衣卫木印

朱元璋把他变了性质为军事机构,锦衣卫的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下设镇抚司。早期锦衣卫是有其积极作用的,在万历朝鲜战争中,锦衣卫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为太子朱标继位铺路,下令焚毁锦衣卫刑具,将锦衣卫废除。

但是到了明成祖时,为了巩固统治锦衣卫又得以恢复,并由北镇抚司专门处理诏狱。

锦衣卫制度一直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关以后也设立了锦衣卫,虽然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电影《锦衣卫》大火让大家都知道了飞鱼服,但其实锦衣卫官员有三种服饰: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东厂是官署名,也就是东缉事厂,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其性质是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最庞大的时候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需要说明的是东厂的权利在锦衣卫之上,两者都是直接对皇帝负责。

锦衣卫设立在宫外,明成祖由于政权合法性被质疑的原因,所以设立了在宫内的东厂,在明成祖起兵过程中,由于宦官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他很信任宦官,所以这个东厂交给了宦官。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腰牌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但是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

简单说来,锦衣卫是武将,外臣,东西厂是内臣,宦官。虽然说的是均权势,但是近水楼台的东西厂势力更大。逐渐就变成了上下级。

三者都有“巡查缉捕”的只能,巡视,侦察,逮捕,缉查。


时拾史事


多数人对于锦衣卫、东西厂的印象,大概都是从影视剧建立起来的。比如近些年的《绣春刀》《锦衣卫》《龙门飞甲》。而基本上,所有与明朝有关的影视剧都描绘出了明朝朝政的阴森恐怖。

我们从时间顺序上介绍三个部门的出现时间,如图所示:

锦衣卫是朱元璋建立的,最初的作用其实和宫城禁卫军差不多,负责皇帝的保卫工作,也是皇家的“三军仪仗队”。但是后来朱元璋开始大肆杀伐功臣将领,而传统意义的刑部和大理寺用起来不太顺手,所以朱元璋将锦衣卫推上了明朝的舞台。锦衣卫只对皇帝负责,听命于皇帝。

锦衣卫又分为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主要掌管纪律、监察还有人事管理,而北镇抚司就比较厉害了,有“诏狱”权限,可以随意抓人、审问、行刑。所以锦衣卫后来一度被权臣当做打压异己的工具。无数的官员、百姓、士大夫死于锦衣卫的阴森迫害。

东厂是由明成祖朱棣建立的,因为自己的皇位是通过发动“靖难之役”获得的,所以在他刚即位之时受到了许多人的非议。因为合法性问题,所以自己也没有权臣贵族们的支持。这让朱棣一度精神紧张,于是朱棣想要建立一个新部门为自己做事。锦衣卫虽然有用,但由于自己新政所以使用不方便。朱棣将宫里的宦官组织起来,建立了后来臭名昭著的“东缉事厂”。


东厂的权力是压过锦衣卫的,比如在锦衣卫审理办案时,东厂都必须出席参与庭审;各个部门都有东厂的太监们当班;甚至连军事消息也要经手东厂。不过后来,这群人的工作目的发生了转变,基本变成“网罗罪名、屈打成招、敲诈勒索”,搞得权倾朝野,民不聊生。

西厂是是由明宪宗建立的,也是作为特权特务部门,权力一度压过东厂和锦衣卫。当时因为李子龙的旁门左道蛊惑人心,让皇帝疑神疑鬼,遂让汪植建立起西厂。但是,由于汪植的膨胀,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导致民怨纷起,最终西厂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年。

三个部门统称“厂卫”,成为明朝朝政最大的特色。正是因为这种强势管制,导致整个社会失去了活力,明朝虽然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可社会发展没有任何进步。


文史长河


一、 锦衣卫

锦衣卫最初建立是军制比较简单,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有正规军人五千人,卫下设所,包括百户所和千户所。禁卫军共管辖卫所四十八处,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改革禁卫军,建立亲军卫十二个,最重要的就属锦衣卫了。

锦衣卫的首领一般由皇帝信任的武将担任,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锦衣卫实际上分为两个职能不同的部门,一个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随同皇帝出巡,与传统禁卫军职责一样。另一个负责巡查缉捕的部门,则是锦衣卫与其他各朝禁卫军真正不同所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认为传统的司法机构和大理寺等不实用,于是决定提升锦衣卫的保卫功能,使其变成皇帝的专属私人警察,并且拥有独立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行刑,处决等,无须再通过一般的司法机构。

锦衣卫还有一个比较知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是专供皇帝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种酷刑,由锦衣卫和司礼监掌印太监一起行刑。

二、 东厂

由明成祖朱棣建立,由于不时出现建文帝未死的谣言,以及朝中大臣不支持新政,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建立了东厂这样一个专制机构。为什么选宦官呢?因为在朱棣起兵时,和尚和宦官都出了很大一份力,所以朱棣内心认为宦官们是很可靠的。

东厂的职责“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在东厂刚建立时,东厂只有侦缉、抓人的权力,审讯犯人还是由锦衣卫负责审理,但到了明朝后期,东厂势力日益强大,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但东厂的人经常为了谋一己私利诬赖良民,敲诈勒索,导致当时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东厂在鼎盛时期,连锦衣卫指挥使见到东厂厂长都要下跪叩头。

三、 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只存在很短一段时间,是由宪宗设立的一个内廷机构,首领汪直。西厂的军官都是从禁卫军中选拔出的优秀人才,这些人再自行选择部下,短时间内西厂迅速扩张,势力直逼东厂。西厂起初的职责是为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私利,拼命置办大案,一旦发现有嫌疑的京内外官员,就立刻抓获,也不加以请示就严刑逼供,致力于将案件闹大,导致办案数量和速度大大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此举搞的全国上下人心惶惶,导致朝中辅臣集体上书要求撤销西厂,宪宗无奈只得遣散西厂。一个月后,在一个奸臣戴缙的怂恿下,宪宗又恢复了西厂。

汪直去世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刘瑾共同掌管东厂和西厂,但两单位间经常互相拆台,互不合作,于是刘瑾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内行厂,职能与东厂西厂一样,一时间天下骚动。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内行厂和西厂。


老照片



东厂:官署名。据《明史》中记载:“东厂之设,始于成祖。……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故即位后专倚宦官,立东厂于东安门北,令嬖暱者提督之,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

东厂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立后, 一直与锦衣卫并存, 存在时间前后长达200 余年。

西厂:官署名。成化年间,宫中出现“妖人”李子龙用符术与太监勾结私入大内,明宪宗借此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又分别设西厂刺事,以汪直督之,所领缇骑倍东厂。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东厂。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也于成化十七年(1482年)随之解散。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西厂于正德元年(1505年)复开,其权势超过东厂。


锦衣卫:《明史·职官五》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恒以勋戚都督领之……盗贼奸宄,街涂沟洫,密缉而时省之。”8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至于“缉捕密缉”,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即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


锦衣卫和东厂、西厂、内行厂都是特务部门,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厂卫都可以不通过司法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集保卫、侦查、控诉、审判、执行职权于一身。因此可以说二者的性质和任务是一样的。而二者同时也是存在差异的:其一,锦衣卫是军队,东厂、西厂、内行厂则不是军队性质的组织,可以说是纯粹的特务组织。其二,锦衣卫的长官一般都由外戚或功臣担任;而东厂、西厂则由太监统领的。其三,厂、卫不是并行的,卫在厂的监督之下。



卫与厂结合在一起,保卫职能、警察职能、行政职能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整套政警合一的特务系统,适应了维护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厂与卫的职权基本无差别,他们之间相互勾结、相互倚重,都是皇权专制集权金字塔下的一块块砖石。但由于锦衣卫属于外官,奏事需用奏疏,还有勋戚及其子弟参加,不如东厂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总要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


Voyager1v



太祖朱元璋,因幻想大明续华夏千秋,皇位传朱姓万代。自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废中书省(剥夺相权)、置内阁(皇帝秘书办)、设司礼监批红权。从行政架构来说,相权被一分为三。决策权

被皇权吸收,议政权(票拟)归内阁,行政权下放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原本由皇权与相权制衡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制衡的独裁制),推上了一个唯皇权独裁制为快的新高度。

为了维护皇权独大的独裁统冶。不仅在政府序列内,设立可风闻奏事的六科给事中、御史来制衡百官,还对皇家卫队(如金吾卫 、羽林卫 、府军卫、虎贲卫 、锦衣卫 、旂手卫等)之一的锦衣卫实行部份转型,变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私人特务执法机构,以求皇权辗压性地钳制政府权力。


锦衣卫

锦衣卫全称锦衣卫亲军指挥使司。脱胎于拱卫司,拱卫司统率中、左、右、前、后五卫;洪武六年,造金牌,以仁、义、礼、智、信为号,二面俱篆文:一曰“守卫”,一曰“随驾”;洪武十五年,改名锦衣卫。从金牌刻字来看,锦衣卫不过就是历朝皆有的禁卫军,保驾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而已。

但是,为了确保相权永远匍匐在皇权脚下。太祖赋予了锦衣卫在“直驾侍卫”常规职权之外,一个关键性的权力——“巡查缉捕”职权。这实际上是用皇宫卫队,越权架空了俗称“六扇门”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司法权。在现代政府架构中,这是绝不会被容许的,即便是在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中,也是比较出格的做法。



锦衣卫设南北镇抚司,南镇抚司只节制锦衣卫的犯法案件和装备督造。是对内的,相当于锦衣卫内部的纪律、装备部门;北镇抚司辖诏狱,对六部和地方政府,执行无需证据的侦缉、监控、逮捕、审判、处罚的行动,且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还无权过问。换句话说,这就是皇帝的私家警察兼私家法官兼私家特务。而且它的私权力比政府序列下的警察、特务、法官的公权力大很多。



由于锦衣卫的本职工作,还是皇家仪仗和侍卫部队。为体现皇家仪仗的壮观雄伟,锦衣卫的工装是特别的华美壮丽,并由织造局提供精作的蟒服、飞鱼服、斗牛服。其中蟒服是皇帝赐服,属一品官服。其配刀——绣春刀也是皇家赐刀,轻便狭长,秀雅阴柔,且不许一般军人配带。金牌、飞鱼服、绣春刀,即为锦衣卫的标配。锦衣卫在执行任务时叫“缇骑”。看见了这三样东西临面,基本上这个官员也就玩完了。



后来,太祖也觉得锦衣卫滥用职权、动用私刑太过,引起朝庭百官的人人自危和极度恐慌。下诏废除了绵衣卫的“巡查缉捕”职权,一切未决案件、人犯转交由“三法司”依明律处理。




东厂

东厂即东缉事厂,永乐皇帝以“靖难之役”上台,恢复了锦衣卫的“巡查缉捕”的职权。不过锦衣卫毕竟是支卫队,虽有特务情报属性,但仍属于军队序列。显然不够私密,加之上台后对百官的极度不信任,就任用宦官,再置一个纯宦官的私密特务机构——东厂。于是,永乐皇帝比他爹,在皇权独大的中央集权制之路上走的更远了。

为求监督、钳制锦衣卫的职权。东厂的权力外延更大,不仅可对百官进行法外的监督制裁、还可对锦衣卫和百姓实施法外的监督制裁。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权力外延达到连百姓的油盐酱醋、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也要侦知的恶劣程度。这种权力的扩展,直接将特务恐怖力量延伸至民间和属国。


东厂还对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及地方各衙门实行坐班的当面监督。在私密和当面的双重监控之下,令六部、二法司及地方衙门官员陷入如履薄冰、进退失据的惊恐之中。公务活动毫无创造性可言,人人唯恐白天做错事,梦里说错话。根本无心办公,唯有费尽心机地与东厂、锦衣卫拉关系保命。

东厂的职权,当初由永乐皇帝定的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这个杠杠。实际上,这只是东厂的前期状况。在中后期,因东厂的厂督是宦官,与皇帝关系更为紧密,且不似锦衣卫临事需奏呈皇帝之故,东厂行事,仅口头向皇帝汇报即可。显然,东厂的办事效率要更高些。对于特务、情报等强力部门来说,效率就是权力、速度就是恐怖、恐怖又是权力。东厂权力经此循环和自我强化,锦衣卫终将势弱于东厂,实在是一目了然。


西厂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成化皇帝为绀制东厂的渐渐坐大,又设置了西厂。由宦官汪直任厂督。西厂的人员由锦衣卫中选拨,短短几个月,人员极度扩充,一时之势,竟能压制住东厂。可怜的百官、百姓在锦衣卫、东厂、西厂,这三座大山来回反复的恐怖辗轧下,无数人在诏狱中粉身碎骨,化为一缕冤魂。见到了“厂卫”,并被其拘审,才知道,死神原来是多么的仁慈和可爱。

经大学士商辂为首的内阁辅臣集体上书(够胆量,不怕特务,不怕死),痛陈西厂之戕害。成化皇帝方撤销西厂。月余,西厂复开,汪直对曾威胁过自已的商辂等大臣,经罗织罪名后予以处死。


内厂

到正德皇帝御极之时,由宦官刘瑾间接节制东、西两厂,刘瑾因对东、西厂互相争权、夺利、拆台之情状极为不满。又开了个厂子,叫内厂,全称大内行厂,由刘瑾直辖。内厂的侦缉查处范围更大,竟将锦衣卫、东厂、西厂也纳入侦办对象之中。

在大明各位皇帝“明星企业家”的艰苦努力之下,为了保持皇权对相权的绝对压制,也为了防止某厂的坐大,厂子是越办越多。终了,就有了四个特务机构并存窥查朝野、百兽齐出樊笼的热闹局面。于是,大明天下,缇骑四出,不论国内国外,不论高官百姓,不论东厂西厂,不论闹市偏壤,一时天下崩塌震动、人人自危、惧不欲生。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先从大明的政治体系说起。大明的政治架构看似是内廷和外庭斗,皇权居中调停,打压强势一方,保持三角稳定态势,其实不然。

实际上,大明保持和宋朝一样的理念——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以内阁为首的文臣集团是士大夫的代表,他们的权力实际来自全天下读书人,有时候连皇权也不能左右。而内廷的权力则全部来自皇帝,一旦皇帝翻脸,即便权倾天下的九千岁(魏忠贤),瞬间也会被一个16岁的娃娃皇帝(崇祯)给拿下。

搞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咱们再来谈厂卫——为什么东厂往往可以压锦衣卫一头?

原因很简单,这两个机构的权力都不是来自士大夫,而是来自皇帝,谁离皇帝近,谁就更得宠一些,自然也就可以压制另一方。

东厂离皇帝比锦衣卫近得多,为啥?东厂太监多。因此,东厂往往能压制锦衣卫。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比如嘉靖朝,锦衣卫的指挥使是陆炳,他和嘉靖皇帝乃发小,一起长大的,嘉靖对他的信任几乎超过所有人。因此,陆炳在位期间,东厂被锦衣卫压制得死死的。

总之一句话,与其说东厂压制锦衣卫,不如说太监离皇帝更近一些。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前提:他们构成了厂卫制度

首先介绍一下他们

锦衣卫,明朝的特务机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东厂,即东缉事厂,明朝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

西厂,是明朝的部门名称,全称"西缉事厂"

锦衣卫最先设立,随后东厂设立,之后西厂设立。他们都是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

锦衣卫

所以在这三个特务机构中西厂的势力最大!


现在给大家科普一下:

通过这张图片大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势力大小
了。在这些特务机构中最晚设立的内行厂是权力最大的。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_^


青山文楂


西厂仅存在一段时间,锦衣卫和东厂的历史是最悠久的,都是皇帝直属的侦缉机构。

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亲军卫士转变来的,历史最长,一般由皇帝最亲新的臣子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下设南北两镇抚司,南镇抚司负责普通的刑事案件,北镇抚司则专事侦听和稽查官员及其家属,也称诏狱,里面关的基本都是政治犯。锦衣卫在明朝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次战争中都能看见他在获取情报中的贡献。

东厂由司礼监首席秉笔太监提调,专门从事舆情侦查和监视活动,但东厂一般没有执法权,常常联合锦衣卫一起行动,由锦衣卫出面执法。


漯河生活


说到两厂一卫,大家就会想到那明朝高度集中的皇权。没错,两厂一卫的确是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的象征。但大家貌似都对两厂一卫不大熟悉,那么小编今天就来说一下小编个人的拙见,不喜勿喷不喜勿喷(*ノωノ)



按照时间顺序,最先成立的机构是锦衣卫,锦衣卫的前身是“拱卫司”,是朱元璋组织起来专门收集军政机密情报的组织。公元1382年,朱元璋才将这个组织改为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责“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就将锦衣卫分成了两大块,掌直驾侍卫其实跟禁卫军没什么大区别。而巡查缉捕才是锦衣卫有如此巨大的名气的原因。锦衣卫的首领叫锦衣卫指挥使,是这个组织里面最大的官。直接听命皇帝,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且不公开进行审问。但在明末,指挥使见了东厂的首领竟然要行跪拜之礼,不得不令人感到悲哀。



东厂是明永乐年间,公元1402年建立的,叫东缉事厂(简称东厂)。内部由皇帝亲信的宦官担任头领。东厂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创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因为东厂直接受命于皇帝,可以绕过司法部门,所以东厂的权力较之锦衣卫还是要大上许多的。



在公元1477年,明宪宗时期为了加强特务统治,在东厂之外设立的特别机构,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中抽调出来的。刚开始是帮助明宪宗,刺探民间情报。但是其首领汪直为了功利和权力,拼命地制造无数的冤假错案,并且大部分案子都非常大。西厂也崇尚严刑峻法来逼迫“嫌疑人”屈打成招,因此西厂的办事效率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在无数次立了“大功”之后,西厂的势力也渐渐大了起来。其权力达到顶峰时可以想杀谁就杀谁(仅仅立一个案就可以了),甚至可以向锦衣卫和东厂伸出毒手,因此也弄的朝野人心惶惶。但是最终西厂还是盛极而衰,仅仅在历史的舞台上逗留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经过刚刚一番分析,相信大家都知道哪个机构的势力更大了,西厂大于东厂大于锦衣卫。值得一提的是,皇帝如此重用宦官还是有原因的,因为宦官没有后顾之忧,因此提的建议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而且宦官总是在皇帝身边,非常了解皇帝,因此深得皇帝欢喜。可一些有志之士则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弄得皇帝不开心,因此得不到重用。虽然宦官偶尔会跳一跳,到对于皇帝来说,不得不承认是一个非常趁手的好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