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師:唯識學之歷史概觀(二)

法舫法師:唯識學之歷史概觀(二)

2011年梁建樓會長向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右)贈書

第三節 唯識學之長成期

(公元后一世紀至三世紀)

一、大乘經的時代:大乘佛教起於佛滅後第五百年頃,即公元一世紀前後,這有兩個時期: (一)大乘經的發現;(二)大乘論的創造。以經為主的時代,那些經就是唯識學所依據的大乘六經:一《華嚴經》、二《解深密經》、三《楞伽經》、四《如來出現功德經》、五《密嚴經》、六《大乘阿毘達摩經》。其中第四、第六兩部並未譯成漢文。以上六經, 《華嚴經》尚有殘缺梵本存在,《楞伽經》有梵本流行。此六種經的主要思想,在說明一切唯識的道理,都說到第八阿賴耶識,依此六經建立阿賴耶緣起論,說一切法都由阿賴耶種子而變現,及大乘行論。這是唯識的重要思想。

二、大乘論的時代:這就是彌勒、無著的時代。彌勒是何時人,歷史上沒有考定,一般的信仰是當來成佛的彌勒菩薩,有說他是無著之師。彌勒著的有《瑜伽師地論》⑴、《大乘莊嚴論頌》、《分別瑜伽論》、《辨法法性論》、《辯中邊論頌》。這些論是唯識學的根本論,世稱瑜伽彌勒學系,應以彌勒為盟主。無著生於北印度犍馱羅國,約為公元三一○年至三九○年時人,先從有部出家,修小乘教觀,後學大乘,修大乘觀行,造諸大乘論,說阿賴耶緣起;併入定上兜率天請問彌勒唯識教理,彌勒為之說《瑜伽師地論》。為一切所知境界依止的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染汙意,無著在《攝大乘論》中,已善安立。無著著有《顯揚聖教論》、《攝大乘論》、《大乘阿毘達摩論》、《辯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金剛般若經論》等。《顯揚聖教論》可說是《瑜伽師地論》的略本; 《攝大乘論》是建立唯識的核心;《集論》是建立法相的根本,這些論都是世親以前的著述。世親就是依據了這些經論,才寫成他那不朽之作—— 《唯識二十論》與《唯識三十論》。所以這一個大乘時代,是唯識學成長的時代。

第四節 唯識學之建立與宏傳

(公元三二○至四○○年)

建立唯識學是世親菩薩,到這時期唯識學的思想與組織系統才算完成。世親是無著的親兄弟,是公元三百二十年到四百年時的人。慧愷《俱舍·序》雲:佛滅後千一百年天親出世;窺基雲九百年中,較為切實。他也是先於有部出家,修學小乘的佛教,後來研究大乘法相唯識學⑵,造《唯識二十論》。《二十論》是批評外道和小乘的心外有境的思想;並解釋唯識上的許多困難問題。《三十論》唯識學思想系統的真正建立,雖說是一百二十句的短文,可是以唯識相性位建立境行果的嚴密組織,真是“理韜淵海,泛浮境於榮河,義鬱煙飆,麗虹章於玄圃。言含萬象,字包千訓,妙旨天逸,邃彩星華,幽緒未宣,冥神絕境,孤明歛liǎn暎yìng,秘思潛律”⑶了。二論合為五十頌,文句雖不多,而其思想卻非常豐富。唯識學所依據的經和論的一切思想,都集在其中了。

唯識學理世親完成之後,當時的名流學者,無不鑽究著述,成了一種新學說(四世紀至七世紀)。四世紀以後此學在印度,不但在佛學方面成一種有力的學派,就是在印度哲學方面,也是很有地位的。這時龍樹的中觀學派仍然盛行,故唯識學派與中觀成了對立的形勢,是佛教的兩大堡壘,和兩大火炬。唯識學派後來稱為瑜伽派,因為唯識學者都修瑜伽行的原故。瑜伽梵語,譯曰相應。故中觀派的學者,如提婆等,都稱此派曰相應派,修學唯識的人曰瑜伽師。世親以後有許多學者研究《三十論》,真是風靡一時。現在略為述說:

一、陳那,生於南印度,約為公元四○○年至四八○年人,是世親的弟子,他除研究唯識外,特別注重因明,造《集量論》、《因明正理門論》、《觀所緣緣論》、《掌中論》等。在《觀所緣緣論》裡,他成立根塵唯識義。在《集量論》中,立心體三分義。不過他的成功是在因明上的改革,他的代表作是《集量論》⑷,不但在佛教有無上的價值,就是在印度哲學上,也有不可磨滅的成就。和陳那同時而且是一個同學就是:

二、德慧,梵雲婁孥末底(公元四二○—五○○年),也是世親的弟子。窺基雲: “業冠前英,道光時彥,芳聲流於四主,雅韻膿於五天,聖得神奇,未易詳舉。”後有無性(公元四五○—五三○年),他曾造《攝大乘論釋》,主張有本性住種與習所成種性,即種子的本有與新燻合一論。護法的論說,當然根據他的思想。

三、安慧,梵雲悉恥羅末底,也是南印度羅羅國人(公元四七○—五五○年),約與護法同時,也是德慧的弟子,即世親的再傳弟子,曾作《俱舍論釋》、《五蘊論釋》,作《唯識三十論釋》⑸,又作《大乘莊嚴經》、及《中邊分別論》世親釋廣疏,二論不傳中國。又作《大乘阿毘達摩雜集論》、《大寶積經論》、《大乘中觀釋論》等。《唯識述記》雲: “妙解因明,善窮內論。扇徽猷於小運,飛蘭蕙於大乘。神彩至高,固難提議。”安慧之思想與護法異,此可於《成唯識論》及《述記》中見之。

四、護法,梵雲達摩波羅。造《成唯識論》,釋《唯識三十論》,是唯識學派中心學者。南印度達羅毘荼國建至城人(公元五三○—五六○年),為帝王子,極其聰明,“學乃淵於海濬jùn ,解又朗於曦明,內教窮於大小,聲論光於真俗”。成名很早,曾為印度那爛陀寺的住持,這寺院後來稱為佛教大學。在二十九歲時他退居在佛陀成道的菩提場附近,三十歲(《述記》雲:三十二) 時,死在大菩提寺,真是不幸短命死矣!據德國學者的考據,他也許就是曾在錫蘭作小乘三藏著述的護法⑹。他對於唯識學理,闡發極為精詳。他以道理世俗諦的立場宣說唯識“真有俗空”,這恰與中觀派的“真空俗有”的思想相對立。不過,他在《大乘廣百論釋》中所說的,與清辨在《掌珍論》中所說的關於二諦的見解,大體是相同的。護法在唯識正統派的學理上貢獻最大。他的弟子是戒賢,玄奘是他的再傳弟子⑺。

五、難陀(約公元四五○—五三○年),與勝軍論師,他們在唯識學派中,算是又一學系。

六、淨月,梵雲戊陀戰達羅,和安慧、護法同時代。造《勝義七十釋》及《集論釋》。

七、親勝,梵雲畔徒室利,“世親同時人也”。

八、火辨,梵雲質稰羅婆孥,亦世親同時人。是一位居家隱士。《述記》雲: “尤善文詞,深閒著述,形隱俗,而道高真侶。”

九、勝友,梵雲毘pí世沙密多羅。

十、最勝子,梵雲辰那弗多羅。

十一、智月,梵雲若那戰達羅。

這後三人皆是護法的弟子,大都生於公元五六一年至六三四年間。各造《三十論》註釋,他們的思想,在《唯識述記》等書中,很少見到有獨到之處,大概只能傳其師說而已。唯識學在十一論師時代,可說發達到最盛的時代了。

依據歷史和《慈恩傳》、《高僧傳》等,玄奘之唯識學是親承戒賢的傳承。稍後於玄奘的有法稱論師,他是後起之秀,他的代表作,是關於因明的《集量論釋》,他是後期大乘佛學的重鎮。在義淨時代,研究唯識的尚有些學者,大約在公元六五○年至七五○年的一百年中,這可以說是末期印度佛教。有寂天作《菩提行經》、《大乘集菩薩學論》、《大乘寶要義論》。此外他還有一部最有名的著作曰《攝真實義論》,中國無譯本。這可以說是在印度佛教回光反照,滅亡時期的作品了。(待續)

注:

⑴此論中國玄奘所傳,為彌勒菩薩說。西藏及現存梵本題為無著造。

⑵參看第二編第二章第二節。

⑶唐沈玄明《成唯識論·後序》。

⑷此論中國無譯,《內學》刊某期,有呂澄據藏文譯《量論抄》。梵文有本文及法稱之《集量論釋》等。

⑸此論現有梵本,為法國巴黎烈維博士校本。

⑹此護法論師即是南傳上座部著疏家說,見於德國克格博士所作之《巴利文學史》中。

⑺參看《大唐慈恩法師傳》。

(作者法舫法師{1904-1951年},俗家姓王,河北省井陘縣臺頭村人,他是“太虛大師座下第一弟子”,用現代語彙揭示佛法的內涵(明海大和尚語),兩度出國傳教,任首次世界佛教徒聯誼會中國籍常務理事。《唯識史觀及其哲學·第一編》、《法舫文集·第二卷》。編輯程淑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