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秋风词》

唐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赏析:

此诗,从整体把握可以分成两部分,自“秋风清”到“此时此夜难为情”是一部分;自“入我相思门”到结尾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景语点染为主,第二部分是情语宣泄为主。

其多处手法值得借鉴。作者虽是代女子立言,不是写自己的情感,却能写得体贴入微,深切感人,对相思所带来的心理煎熬,点到即止,耐人寻味。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长相思(其一)

唐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赏析:

此诗写景的层次很鲜明,先是室外的络纬、金井阑、微霜,再转入室内的睡席(也就是“簟色”)。由睡席过渡到室内之后,再着力刻画室内之景,最后逼出主人公所思念的对象——美人。可惜美人隔在云端,难以相见。天是那么长,路是那么远,连梦中的梦魂飞都飞不到那么远。这就更让人绝望了。由此逼出最后强烈的呼号:“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感情极为强烈、奔放,有一种震撼的美。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望海潮

宋 秦观

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

微月户庭,残灯帘幕,匆匆共惜佳期。

才话暂分携。早抱人娇咽,双泪红垂。

画舸难停,翠帏轻别两依依。

别来怎表相思。有分香帕子,合数松儿。

红粉脆痕,青笺嫩约,丁宁莫遣人知。

成病也因谁。更自言秋杪,亲去无疑。

但恐生时注著,合有分于飞。

赏析:

这首词,最精彩的是开头三句:“奴如飞絮,郎如流水,相沾便肯相随。”

女子轻盈、柔弱的一面,确实跟飞絮有相似之处;而情郎将要远行,像流水一样奔赴远方。“相沾便肯相随”,是讲飞絮到处飞舞,倘若一落到水面,沾上流水,就会随着流水,流向远方。这女子是希望自己,也能像飞絮沾上流水一样,跟随自己的情郎去远方。可惜,现实不能如愿,因而后面写到分别。

前两句比喻贴切,不但形似,而且神似。一首词能有那么一两句特别闪光的句子,也是很难得的。它能使全篇生色。而比喻的妙用,确乎在诗词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减字木兰花》

宋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赏析:

这是一首是小令,写女子别后之思念。开端即把情感点得这么透,这么浓烈,后面则借助意象,层层渲染。金炉中的篆香,是一点点烧断、烧没的,就像女子的惆怅,断成寸寸,这是“肠断”之况,很是形象、动人。最后两句又通过另一个意象,表达女子的愁绪。

整首词以“过尽飞鸿字字愁”结尾,鸿雁从空中飞尽,只有含情脉脉的主人公倚在楼头,给人一种余韵不尽的感觉。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古人笔下的相思如此刻骨铭心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赏析:

这首词一上来就给读者留下很多悬想的空间,耐人寻味。先从梦后写起,当词人酒意消退、美梦醒来之后,只看到高高的楼台紧锁着,深深的帘幕低垂着。

这明显给人一种人去楼空的落寞之感。词人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起去年暮春,与所爱之人离别,内心产生了无限的幽怨愁恨。

上阕通过所见之景衬托自己怀人忆旧的愁绪,而在下阕开端,作者所思念的小蘋正式出场。小蘋让词人心动的地方还不止于娇美的外貌,更在于她出众的才艺和细腻的情思。作者在最后又加入了两个意象来衬托小蘋之美:明月、彩云。而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更是让人觉得余韵悠然,“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