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共讀,語之不惰

【共讀內容】

9.20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導讀學者】

董樹寶:北方工業大學副教授

郭小武: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研究員

【共讀筆記】

張楠:

【論語晨讀】第867天

崔茂新:

這裡有個問題,究竟是夫子對顏回說話自己不怠惰?還是顏回在聆聽夫子教悔的時候保持不怠惰?

崔聖:

朱子引範氏,似有顏回不怠惰之意。

崔茂新:

集註引範氏語:“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比群弟子所不及也。”此語其有生髮之意,是顏子不惰的正解。

崔聖:

不過,和顏回這樣的學生說話、講課老師亦不怠惰。

崔茂新:

當然從夫子“誨人不倦”的角度解,夫子對任何弟子行教,都不應該也不會惰,但這就過於理想化了,即使聖人,也有惰的時候,尤其是面對諸如“晝寢”之宰予的時候。夫子教誨弟子,也是會受到弟子學習狀態之影響的。當教師的都有體驗,面對好學的學生,老師不會惰,不能惰,也不敢惰。當然,至高境界還是不惰。

張楠:

感覺若是顏回不惰當是對顏回誇讚若是夫子不惰應有自責之意感覺從語氣上以誇讚為主我更偏向顏回不惰[抱拳]

崔茂新:

從夫子“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看,此處的不惰應是指夫子不惰。特別點出“其回也與”,是說只有對於顏回這樣好學的人,我才能語之不惰吧。

崔聖:

而正義有此意思

崔茂新:

說夫子不惰,隱含著顏回聆聽夫子教誨的欣然滋然之意。有師生交相輝映之意。正義秉承集結有此解。

丁躍偉:

回也三月不違仁。夫子對這位高徒的讚美,論語裡堪稱第一

崔聖:

而楊伯峻的解非常明確,就是顏回不怠惰。

崔茂新:

這幾章都在說顏子,我傾向於是說夫子不惰。子罕著重描述夫子氣象,夫子聖者,有其資質秉賦,也因其交友授徒。而顏子這樣的弟子,也是夫子生命和心靈成長的影響因素之一。

我就說這幾句,請國慶兄發言,大家繼續討論。

張楠:

夫子經常自責而且往往是已經做的很好的事可以看出夫子對自己要求之嚴而以誨人不倦為目標個人感覺若是唯有對顏回不惰那感覺應該有伴隨自責的語氣才更加合理[呲牙]

也或者兩方的含義都有

感覺夫子那個時代的人思維方式和我們不一樣我們感覺更加單線程古人要複雜的多

劉強:

大家好!很抱歉!昨天忘了,今天我把兩章的內容一併奉上,請各位師友指教。[抱拳] 9.19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表情],進,吾往也!”

【新注】[表情]簣(kuì):盛土的竹筐。覆:倒。

【新譯】孔子說:“譬如堆土成山,只差最後一筐就可堆成,卻停下來了,這是我自己停下來的。又譬如填平窪地,即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繼續幹下去,也是我自己在努力。”

【新識】夫子以“為山”為譬,言學習貴在堅持,進退皆由己,而非由人。 《尚書·旅獒》有“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之言,或為夫子此語之觸媒。朱熹《集註》說:“言山成而但少一簣,其止者,吾自止耳;平地而方覆一簣,其進者,吾自往耳。蓋學者自強不息,則積少成多;中道而止,則前功盡棄。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又《孟子·盡心上》:“有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荀子·勸學篇》亦稱:“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此諸說,皆可謂“能近取譬”者,誠為古今勸學勵志之佳言也。 今按:此章所言不過二力之效:一曰願力,一曰耐力。無此二力,學必不成矣。“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斯之謂也! 9.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表情],其回也與!”

【新注】惰:懈怠。

【新譯】孔子說:“與他講習談論而從不懈怠的人,大概只有顏回吧!”

【新識】本章夫子贊顏回好學不倦。 《集註》範氏(祖禹)曰:“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今按:夫子嘗言:“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今又言“語之不惰”,豈偶然哉? 夫所以“不違”、“不惰”者,蓋其默識心通、“無所不說”也!

劉國慶:

謝謝各位老師導讀,[玫瑰][玫瑰]我說幾句個人看法,敬請各位師友指正[抱拳][抱拳] 本章文字上的歧義有兩處:第一處是“不惰”的主語,是誰不惰呢?是說話的人孔子不惰呢,還是聽話的人顏回不惰呢?第二處是這裡的“語之”,是否有深意。《論語集解》認為不惰的是孔子:“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但皇侃《論語義疏》就認為不惰的是顏回:餘人不能盡解,故聞孔子語而有疲懈。朱熹《論語集註》也認為不怠惰的是顏淵:“惰,懈怠也。範氏曰: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也認為不怠惰的是孔子:顏子與夫子言,無所不説,説者,解也。夫子與顏子言終日,是語之不惰也。

崔聖:

@劉強 今按說得好:此章所言不過二力之效:一曰願力,一曰耐力。無此二力,學必不成矣。“我欲仁,斯仁至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斯之謂也![強][強][強]

謝謝@劉強上海 老師在出差之際,得空繼續為大家導讀![抱拳][抱拳]

劉國慶:

其次,是對“語之”的理解。清劉開《論語補註》:記曰:“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者,不待問而告者也。聖門之中,有達問者,有達才者,故才美而不必待其問,而或啟之以言,或引之以事,或教之以善,皆所以語之者也。答問則因其所疑,而其辭易解。語之則教其未至,而理或難知,不得於心,所以易於惰也。惟顏子於夫子之言觸類皆通,非有所問而無不達,即與言終日,莫不相説以解,所謂“有如時雨化之者”是也,何惰之有哉?蓋唯顏子而後無不可與,唯語顏子而後無不可盡。所語之中必有最上之理,至善之事,他人所不得知者,而顏子皆説之不倦,因心以達於行,此其所以獨絕而非曾閔諸賢之所能也。按照劉開的意思,“語之”是指高深的教學內容,“最上之理,至善之事”,只要學生的才具能夠接受,孔子就會主動地教學。那麼“語之不惰”者,就是長篇大論的講解,不是指容易理解的,根據學生的問題而回答的內容。

朱立新:

@劉國慶 沒弄明白,到底誰不惰?

劉國慶:

@朱立新北京我以為是 顏回

但從論語的體裁來看,論語中哪裡有長篇大論呢?多數都是短小精悍的一段問答。而且孔子明確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對於抽象的問題,孔子也談得很少,子貢就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因而,個人認為劉開的解釋,也許是揚高鑿深,論語作者應該沒有他理解的深意。那麼,孔子說顏淵:“語之而不惰”是什麼意思呢?論語中有兩章,與本章關係密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朱立新:

@劉國慶 俺應該不“謬”吧?[憨笑][憨笑]感覺您對整部《論語》都通達了!

劉國慶:

@朱立新 朱老師謬讚,請您多提寶貴意見[玫瑰][玫瑰][抱拳][抱拳]

崔聖:

@劉國慶 今天對於儒門的內在精神價值挖掘之深啊![強][強][強]

劉國慶:

@崔聖 謝謝崔老師鼓勵,感謝崔老師搭建的這個深入學習、研討、辨析的平臺[強][強][強]

張楠:

0總覺得顏回頗有道家的感覺

崔聖:

@劉國慶 糾正一下:@崔聖 謝謝崔老師鼓勵,感謝崔茂新老師搭建的這個深入學習、研討、辨析的平臺[強][強][強]


————

預習資料:

【楊伯峻譯文】

孔子說:“聽我說話始終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論語正義】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 o正義曰:《說文》:“惰,不敬也。從心,隋省聲。惰、憜或省 。”不敬,則有懈倦之意。《廣雅釋詁》:“惰,嬾也。” o注:“顔淵”至“之時”。 o正義曰:顔子於夫子言無所不說,說者,解也。夫子與顔子言終日,是語之不惰也。《學記》雲:“古之教者,時觀而勿語,必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舍之,即惰矣。

【論語集註】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語,去聲。與,平聲。惰,懈怠也。範氏曰:「顏子聞夫子之言,而心解力行,造次顛沛未嘗違之。如萬物得時雨之潤,發榮滋長,何有於惰,此群弟子所不及也。」

【論語註疏】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疏】「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o正義曰:此章美顏回也。惰,謂懈惰也。言餘人不能盡解,故有懈惰於夫子之語時。其語之而不懈惰者,其唯顏回也與,顏淵解故也。

《論語》共讀,語之不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