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历史,广州抗日战争旧址有“万人坑”

一个曾经生活了十五年的广州网友,就要离开广州到佛山上班,突然做了一件令人出乎意料的事。他拖家带口,用了近1年的时间,将广州大大小小718个“景点”基本上都探寻或探访了一次,

发现13个抗日战争旧址,其中一个是惨绝人寰的万人坑...

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实际上,从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就开始在东三省蓄意制造冲突。1931年11月4日,发生在黑龙江省泰来县江桥镇的江桥抗战,在时任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指挥下虽然失败了,但却是中国人民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战役,因此江桥抗战打响了中国人民武装抗日的第一枪。

日本先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上海市,以及热河、察哈尔两省。至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对于最早失陷的东北三省来说,抗日是从1931年到1945年,长达14年之久。1941年12月9日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两天,中华民国政府才公开宣布正式同日本宣战,如果以两国宣战日算起,中国抗日战争历时不到4年。

在这段时间里,战争扩大到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国和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共同抗击日本,而中国战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最后,日本节节败退,战争以同盟国胜利而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习惯上,中国人所说的“抗日战争”一般指称“中国抗日战争”。但各地中国华人习惯上也将各自国家或地区同时期反抗日本侵略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并将其和中国抗日战争视为一体,或作为它们的总称。“中国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地区也被称作“八年抗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于7月31日发表《告全体将士书》宣告全面抗战开始算起),但在世界其他地区一般被称作“十四年抗战”(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算起)。这场战争在日本被称为“日中战争”。日本也习惯把“珍珠港事变”以前的中国抗日战争称为所谓的“支那事变”或所谓的“日华事变”,原因是当时日本帝国并未和中华民国相互正式宣战,因此“技术上”并非一场战争。“珍珠港事件”爆发以后的中国抗日战争,则被日本视为“大东亚战争”(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和印缅战场)的一部分。


1.万人坑

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期间,疯狂逮捕、残暴杀害广州人民。在牛山炮台附近坑边,杀害了大批民众,时人称这里为“万人坑”。为更加简单与真实地记录自己探寻的过程,现引用某记者的一篇采访文章如下。

不能忘记的历史,广州抗日战争旧址有“万人坑”

文冲船厂是知名国有企业,根据《广州市志》的记载,文冲船厂1949年后在牛山附近建筑宿舍时,曾挖出很多尸骨,不少是身首分离或身分两段。记者由东门进,在偌大的宿舍区内探寻。知道牛山的不少,知道万人坑的没有一个。臂上箍着红袖章、负责治安巡逻的老大爷猛摇头:“万人坑?哪里有什么万人坑?牛山上只有炮台遗址。” 看着老大爷一脸的狐疑,记者倒有些不安:市志的白纸黑字,自然假不了;这是宿舍区,会不会大家避讳什么,不愿意说?!

牛山在文冲船厂宿舍区的西北,牛头在东南方向,牛尾在西北方向。 :“牛山炮台公园是广州唯一有三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园,一是万人坑,二是清朝古炮台,三是清朝官兵墓。” 只是孙彦芹也并不知道万人坑遗址的具体位置,听到她说这番话时,记者突然生出“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伤来。“我们正在牛背上,万人坑遗址应该在牛背北麓上。”孙彦芹似乎比记者还遗憾,“我找过了,没有找到。”记者到文冲村委会碰运气。在办公室,记者终于与文冲村负责文化和宣传工作的陆春兴接上了线。“你可找对了人!”陆春兴曾是文冲村的教师,退休后返聘到村委会工作,掌握了不少万人坑的第一手资料,说起遗址来感慨万千,“万人坑,我太熟了。没有我领着,你根本找不着遗址——万人坑,确实要好好宣传啊!”

陪同记者见证遗址的,除了文冲村委会的陆春兴,还有文冲社区六社社长陆惠权。在陆惠权承包的果园里,龙眼、黄皮、杨桃之类的果树正显葱茏,陪伴它们的正是寂寞的万人坑。围墙隔断了牛山。兜过文冲船厂宿舍区,直上一斜坡后便可看到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分局强制戒毒所,沿着旁侧的一条土路前行100米,一座果园豁然呈现在眼前。穿过长得热闹的果树,在果园东南一隅,记者终于看到了万人坑的遗址——“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万人坑”的石碑,孤单倒也沉毅地立在阳光里。

“果园在牛山牛背的北坡,四面都由文冲船厂用围墙围住了。”陆惠权一边抽上烟,一边为记者介绍,“万人坑遗址在园子的东南,围墙外边是看不见的。”记者一愣,原来正是这围墙的横亘,牛山炮台公园的孙彦芹才费尽心思也不得要领;原来正是遗址在这园子里的默然蜗居,黄埔区文化局的工作人员才会爱莫能助。

遗址围墙的外边,由北向和东南向环绕的依次是广东海运学院宿舍、文冲船厂宿舍和一座已废弃的加气站。“原来有一栋宿舍楼要修到园子里,后来文物保护部门要求把楼往北挪,从而避开了遗址。”陆惠权叼着烟,打量着围墙,若有所思,“围墙上原来有门,后来被外面的单位给封住了。遗址给圈了起来,到如今,连附近居民都很少知道了。”对遗址保护不满意的还有陆春兴。“我的学生都是知道万人坑的,我带他们来过!但是现在——”他忿忿地指着围墙,“都封死,都进不来了,好好的教育基地就这样浪费掉!”

蔓草隔断了阴阳 。野蔓丛生,从万人坑的底部冒出来,攀上周边的棱角,很恣肆地享受阳光。因为透不过这隔断阴阳的蔓草,记者看不到资料中记载的长约百米、深宽各约三米的轮廓,只能够根据站立点的坡度,大概参透先前的万人坑当是由牛山北坡而下、一直向北延伸的,而范围注定要超出围墙之外。

“加气站是在1990年前后建的,1979年以前,我们上山劳动,在后来建气站的位置上挖出了很多骨头。”陆春兴、陆惠权差不多同时向记者展示自己的胳膊,“很多这样的肱骨,还有很多大骨头。果园里也很多!应该都是日本人造的孽吧!”万人坑边的水泥块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都很厚重,有些能看到钢筋。“上世纪60年代经济困难时,不少人来这里把水泥敲碎,把里面的钢铁取出来卖。也有人把结实的水泥块搬回家补墙。”陆惠权从地上拾起一块水泥把玩,“不知道这水泥,是日本人留下来的,还是更早的清朝时留下的。”记者也无法释疑,于是捡起一块水泥,细细地看;因为掺杂了金属,水泥块很重。记者本想顺手将水泥块扔进脚边的万人坑,探探蔓草之下究竟是怎样的情境,但刚扬起手,心想着这砰然一声万一惊动了地下的魂灵,那该是何等的不敬,于是只得作罢,轻轻将石块放下。耳边突然响起陆春兴的声音:“日本人杀人不眨眼,这下边应该也有文冲村的村民。

在万人坑遗址的周围,一大批普通市民为文物保护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忘却成为通病的现代社会,保护遗址就是保护历史;哪怕只在细微末节做出努力,保护者都值得尊敬。“我从来不怕,牺牲者多是抗日军民,有什么可怕的呢!”孙彦芹非常敬畏先贤,把这种情感化入具体的工作中去。每遇上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她就在牛山上巡查,直到确认没有泥石流或塌方的危险,她才返回宿舍;单位新来的年轻人在夜里巡山时有些胆怯,她就鼓励年轻人要研究历史、正视历史;遇上专家或老战士前来调查了解遗址,她都会带路寻找遗址,同时将自己所知道的全盘托出。因为工作关系,孙彦芹对问题的分析很透彻:“我觉得抗日遗址要得到真正保护,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都要给予财力的支持和精神上的关注。陆春兴要让后生仔知道遗址故事.春兴还是教师时,就非常重视发挥万人坑遗址的教育作用。“别人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的学生没有不知道万人坑的故事的。”春华秋实,陆春兴始终坦荡荡,“我带他们到遗址现场,带他们访问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希望他们不要忘记家仇国恨,好好读书。” 陆春兴还对陈荣基、陆满成等抗日志士进行了走访,对他们的所见所闻进行了记载,对万人坑的相关细节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现在的后生仔可能都不知道万人坑是怎么回事了,有些二三十岁的村民居然也不知道万人坑。”陆春兴唏嘘喟叹,希望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当年的见证者都不在了,我们再不宣传,再不保护,怕是对不起那些牺牲者了。”

建议征地树碑纪念历史。作为和万人坑地理距离最近的人,陆惠权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相关单位能够推倒围墙或是在墙上辟出一道门,让人们能够自由方便地观瞻遗址。若有可能,我也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征地树碑,把果园作为悼念逝者、追忆历史、不忘教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陆惠权建议在万人坑遗址上树一座威严高大的纪念碑,让年轻人知道那一段血雨腥风。

探访侧记:难度系数是★★★★。“万人坑”那块文物保护单位碑湮没在一片蔓草中。这个遗址,连周边的群众都不甚了解。自己单独去找过一次,后与父亲一起去找过一次。其被围在果园内,至于具体的探寻情况与过程与记者差不多吧!只是他有人帮助,我们却靠自己。

2.燕岗桥碉堡

燕岗桥碉堡,在增城市中新镇燕岗桥边,钢筋水泥二层建筑,右边为堡,左边为柱状望楼。该碉堡曾驻日军,1939年,抗日游击队曾在此毙敌多名。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网站上对这地点的介绍有很多个版本,但自己获得了一条重要的线索,说其在中新镇与朱村镇交界的地方,这就很容易找到了。到时天色已晚,没有三脚架,将ISO改为800。

3.日军泳池旧址

日军泳池旧址,在华南理工大学半山2号楼前东南侧。水池上新近立了个石碑。碑文为“一九三八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侵华[南支方面军]第二十一和二十三军占此校园为司令部,恣睢据半山公园一角作泳池,供其使用。抗战胜利,校园重光,泳池长留,欲告学子,勿忘国耻,立志成才,兴我中华。”

探访侧记:这条内容本想不要的,但是看完这泳池后,还是将其保存。主要是基于它旁边的勒石“说明书”及本身保留的完整性。一看到这,就想到当年日本人在华工校园的所作所为,特别地还在这里游泳呢!勿忘历史。

4.元贝革命老区

萝岗区水西村元贝和长平芳一、芳二经济社是当年东江抗日游击队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地的群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和保护爱国战士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探访侧记:在科学城的翡翠酒店开完会后,顺便去看了看。牌子是挂了,但是挂牌子的房子太新,感觉不是革命“老”区!好歹应该找一个好的载体啊!

5.长湴革命根据地

抗日战争期间,长湴村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活跃于广州的东北郊一带,多次向日军发起小规模的攻击和骚扰日军的行动,梁氏宗祠就是游击队的队部所在。梁氏祠堂建于清朝同治年间,位于天河区长湴村长湴南大街5号,解放后经过了多次翻修,1994年5月,经广东省审批正式挂牌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

探访侧记:由于有具体的地址,且地图上也有这街道,很容易找到了。这祠堂的建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这里花了2元将皮鞋擦得很亮,不过一会儿到了岑村,才知道这擦鞋的生意为什么这样火了,因为雨后到处是泥巴啊,你不时就要再次擦了!这长湴的“湴”字那不是一般人能够认识的!千万不要读成“碰”啊!怎么读?翻字典吧!

6.凤溪村抗日根据地

凤溪村,是大革命时期广州市郊第三区农民协会所在地,1927年广州起义期间,凤溪村人黄谦(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带领农民自卫军从凤溪村出发,攻打驻石围塘的国民党的部队,后进入市区作战。抗日战争时期,凤溪村建立中共党支部,配合广游二支队对日伪军展开战斗,先后有多名共产党员牺牲。1993年,凤溪村被市政府命名为“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找这个茶滘街葵蓬凤溪村确是花了一些时间,走了弯路,不小心钻到芳村茶叶市场中去了,感受了一下茶叶的交易情况,这是意外的收获。到了葵蓬凤溪村,车已经停在楼下了,还问人家那块牌子在什么地方呢!后来,在探寻回家的多条路径时,感觉这地方怎么这样熟悉啊!哦,发现选择走这穗盐路回家,就可以经过凤溪村。

7.日军侵华碉堡遗址

日军侵华碉堡遗址,共有如下三处:天河区渔沙坦大和障山顶;花都区花侨镇政府后的蛇头山上;增城市荔城街豸山的山坡上。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这些应该是意外的收获,说实在的,要真正去找,特别是渔沙坦大和嶂山顶这座碉堡,还不是很好找的。如果是经常走“凤龙线”或者是“火龙线”的话,那是例外了,这是渔沙坦大和嶂山顶的碉堡被破坏得严重。而对于荔城街豸山的日军侵华碉堡遗址,其实也是无意识发现的,当时主要是去探访雁塔。

8.粤海港检疫所旧址

粤海港检疫所旧址,在海珠区南石头南石西兴隆44号的对面,两层黄色楼房,外墙已开始剥落。1938年,侵华日军第四支细菌部队“波字8604部队”在广州组建,日军1200名专业人员,对外称“华南防疫给水部”,将“南石头惩戒场”改为穗港难民收容所,并设“粤海港检疫所”,实为日军提供细菌试验。1941年底,香港沦陷,大批香港难民涌向广州。南石头惩戒场遂成为粤港难民所。面对人满为患的南石头,驻扎于此的日本波字8604部队,在此使用细菌武器,杀害难民。

探访侧记:按照资料的介绍,找到了44号,但这是航道水警派出所,想想应该不是这里!而其对面倒有两层黄色楼房,有点象要探访的对象,不论怎样,先照相再说,回去一查,果然能就是这里。有报道说,1995年,几位民间人士自发在广州造纸集团居民区一个水塔围院旁竖了纪念碑。七旬老人痛忆广州“奥斯维辛”:难民“中毒”病死太多,日军两座化骨池都不够用,追忆往事百感交集,60年前同他一起在这“炼狱”里、今天还能看到阳光的,只剩他一人了。

9.裕安围革命老根据地

裕安围,为东漖西塱村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在民主革命时期,这个当年只有 40 多户人家的小村庄,曾为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大革命时期的 1925 年该村即成立了中共党的小组,共有 10 名党员。同年 5 月该村成立了农民协会,全部农户都是农民协会的会员,多数农民参加了农民自卫军。 1927 年广州起义,该村农民自卫军积极参加战斗。由于叛徒的出卖, 9 名党员被捕。他们在严刑拷打面前坚贞不屈,有的在狱中被折磨致死,其余于 1929 年 2 月 17 日被杀害于东较场(现烈士陵园前的英雄广场)。1938 年日军侵占广州,裕安围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斗争。他们成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半武装群众组织——抗日俊杰同志社裕安围分社,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建国后,裕安围有 10 人被广州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1963 年,广州市人民政府确认裕安围为“革命老根据地”。

探访侧记:去过之后才知道“裕安围革命老根据地”就在上班的路上。只是我走高架桥,而它在下面。从此之后,每次路过就不免多了一分关注。

10.广州战犯拘留所旧址

广州战犯拘留所旧址,设在河南南石头的英商太古货仓,后来,英方收回太古仓,战犯拘留所迁至应元路三元宫。1946年春,广州行营设立“广州战犯拘留所”,把列为战犯的日本战俘进行逮捕,送战犯拘留所看守,听候审判。

探访侧记:在革新路124号,现为太古仓创意园。与老婆匆匆看了一下而已。

11.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

广州市区游击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就是涌边陈氏祖祠,在沙湾福涌村的涌边自然村,座北向南,是广州市区抗日游击队第二支队独立一中队(简称独一中)队部旧址。史料记载,1938年广游二支队转移到禺南,直属队队部设在陈氏祖祠。1939年,中共在广游二支队建起秘密支部,并以石涌、涌边为据点开展整训。

探访侧记:探寻的难度系数是★★★。找到这旧址需要耐心与一定的知识。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详细的地图,现在的地图能够找到福涌村已经不错,再细到涌边自然村有点难。问路是捷径,然而现在广州的农村,特别是城中村外来人太多,而问老年人,自己的广州话水平一般,沟通是有些问题的。祠堂本身没有什么突出特点,其最大的看点是“广游二支队司令部旧址”那块牌子了。

12.日军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旧址

日军南支派遣军司令部旧址,位于华南理工大学5号楼。日军霸占整个校园,他们把5号楼作为华南派遣军总司令部,10号楼作为军马场。

探访侧记:5号楼就在体育馆的北面,问了二个学生,竟然不知道!唉,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整天就是网络与游戏了?想想我们当年(有人说,常说“想想我们当年”的人已经老了,不知道正确与否?),学校的哪栋教学楼不熟悉啊!?5号楼还是不错的,特别地又在华工转悠了半天,参观了华工的6、7、8、9号楼,对比新建不久的“逸夫楼”,感觉这“逸夫楼”是相当地粗制滥造!质量,至少是外部的质量感很差。

13.抗战时期日军细菌试验遗址

抗战时期日军细菌试验遗址,就是现在的中山大学医学院图书馆,当时就是日军的细菌武器研究中心,是8604部队大本营的所在地。里面设置着部队长室,细菌疫苗研究班等。并在现在的图书馆地下室里培养跳蚤、老鼠等动物制造细菌。而设在南石西的日伪海关海港检疫所则成了日军细菌武器的活体试验场所。

细菌武器是一种大规模杀伤破坏性武器,其作用原理是利用生物战剂的致病特性。日本国土小,人口少,兵源和军备物资少,于是妄图用细菌这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来加剧侵略战争,他们不顾早已颁布的日内瓦国际公约,不惜造成人类的特大灾难。战争结束后,部队队员们彼此都在顽固地隐瞒着这一段经历。侵华日军在东北、华北、华中进行的细菌战已经陆续被揭露,而在广东是否也进行过细菌战却长期被掩盖、隐瞒,鲜为人知。

探访侧记:冒着大雨来到了这里,如果没有专门的介绍,很难想象它就是日军细菌试验遗址。学生们在看书,我也进图书馆里逛了逛。外面的雨伞真是多啊!都凌乱地放在一起,没人管理,是否拿错或者“借用”这只能是靠自觉了。后面还有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就是“何母楼”,听说那儿也是为了镇住亡魂才特意把建筑设计成手掌的形状!在那栋教学楼里有一何母黑白像,觉得有些“恐怖”,我觉得有些不舒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