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1(形成篇)

因为米积台镇地处松滋、公安、江陵三县交接地带,所以被称作为松滋的“东大门”。经考证,米积台始建于清代文宗(即咸丰帝)时期,迄今已有近一百七十年的历史了,曾被誉为松滋“晚兴商贸巨镇”,有着繁荣的过去。本期先来看看米积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1(形成篇)

清咸丰末年,米积台的所在地还是荒湖一片。西部水源接长江,北水至涴市入河,南通洞庭湖。荒湖乱草覆面,芦荷并生,人畜无入。湖中有一凸起湖面的土台,常有汩(mì)鸡子、野鸭子在此栖息。同治初年,远方猎人因在土台打汨鸡子大有所获,该台随之传开而来。以后又有猎人、游人将土台作为安歇之处,有在此搭棚居住的,有开商铺小店的。连续几年江水无澜,来荒湖的人不断增多,住户也与日俱增,加之四周开垦的农田颇有收成,于是土台逐渐发展成集,叫做“汨鸡台”。“汩鸡台”与湖南有水路相通,湖南米商用船装运大米堆放台上,再转运东西南北各集市销售;复而以“汩鸡台”为码头,运载所需物资返回,久而久之,“汩鸡台”成了湖南商贸水运中的咽喉码头。1915年,松滋河形成,河东支干提也相应筑成。当时,西水上溯经沙道观、新场、朱家埠通长江,北面也有内河抵涴市码头接长江。联结西、南、北三面水路,汇集八方商客,名气源远流长的“汩鸡台”终于被商人以“米积台”取而代之。自此,米积台之名一直流传至今。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1(形成篇)

由于米积台地势较高,郊野地势平坦,经济作物丰产,水陆交通方便,所以,外来人在米积台定居者甚众,多至十三个省、市、自治区。在定居者中间有山乡农户,有云游四方的生意客,有躲壮丁的难民,有逃避官府权贵追捕的案犯……这些人分为本地人(原先在此安居的几辈人,多来自本县丘陵地区和宜都)、黄帮(以红安为主)、汉帮(以汉阳县为主)和北帮(以河南为主)。其中,黄帮人最多,仅棉花商张友山能召集到的同乡人就多达两千。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1(形成篇)

1913年,米积台发展成吉祥、文昌、闸口、河街等四条大街。二十年代,米积台又新发展了牛行街、毛家台街、堤街等大小街道。1927年是米积台人口的高峰期,固定人口万余,日流动人口数千。整个镇,东西长约三公里,南北宽约两公里。虽然米积台比全县其它镇开发迟,但进展快,商贸鼎盛,当时被誉为“晚兴商贸巨镇”。1928年,米积台货物出入总额居全县第二。

松滋米积台的前世今生1(形成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