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教育」已終結!孩子犯錯應理智適當懲戒,毆打觸犯法律!

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個孩子因為偷用家裡7000元錢,被他的父親在4分鐘時間裡抽打一百多下的視頻惹起網民們的熱議。有的人說這是偷盜行為,孩子已經不小了,是的給他一定的教訓,但是也有網友說,這種行為有別於其他的偷盜行為,不應該如此毆打孩子。另外一種聲音則是針對孩子該不該棍棒教育展開了討論。

“棍棒教育”已終結!孩子犯錯應理智適當懲戒,毆打觸犯法律!

網友“星空夏貓”表示:這個父親怕以後走上社會有法律,有更厲害的,更兇殘的替他教育他所愛的兒子,所以....他先教育好了在上社會.少給別人添麻煩....

天津的網友“李洪鵬1988”則說道:個人覺得,心裡素質差點的,能把孩子逼的跳樓。孩子固然有錯,也可以說膽大包天,如果我兒子偷7000元,我也會暴揍,但絕對不會這麼狠。其實噼裡啪啦打一頓,速戰速決再加上教育,應該孩子會記住。但是如果孩子花了7萬,我至少要大暴揍一頓。與其說這個家長打的過分,可能覺得7000沒有觸及到你家庭的主要經濟。7000只是一個數學也反應出來家庭的狀況,如果換了任何一個男人,他是億萬富翁兒子拿了7000塊錢又是如何?因為孩子肯定知道自己家的家庭狀況,這7000又能讓父親震怒。這種情況下他還拿7000元,所以我說他膽大包天。但反之父親用的是癢癢撓也是皮外傷。雙方做法都不支持。可是換了在這種角色也會震怒。

“棍棒教育”已終結!孩子犯錯應理智適當懲戒,毆打觸犯法律!

還有一個網友“小豬豬的乖孩子”則表示:這有啥的,我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捨得油鹽出好菜,捨得棍棒出好人。我從小就是被打著長大的。衣架子,撐衣杆,竹子(很細的那種),鞋底板,大耳刮子,什麼沒用過,每次打我基本上不會低於十分鐘。比這個還慘。但是我現在一點不怨恨父母,我覺得他們是對的。要不是小時候捱了那麼多揍,可能我現在應該是在牢裡吃牢飯也不一定呢!!

那麼針對視頻中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大致分為了兩個陣營,一個陣營覺得該打還得打,我們小的時候就是這樣教育過來的,也沒有出現這人問題。另外一個陣營則認為,現在的孩子不能和我們當時的情況做比較,現在的孩子應該理智地教育,適當地懲戒,不能如此毆打孩子。

“棍棒教育”已終結!孩子犯錯應理智適當懲戒,毆打觸犯法律!

我覺得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如果說這樣一頓胖揍就可以把孩子教育好,那麼可以值得推廣了。實施上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大多家長的困惱原因。那麼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我認為教育孩子最好有三必須,三不要!

三必須

第一必須,必須尊重孩子的發言權。我們知道,任何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很多家長都認為,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要接受懲罰。可是就算被懲罰了,孩子心理也會堵得慌,只有給孩子發言權,給他解釋的機會,等他解釋完了,家長在進行疏導,讓他知道錯在哪裡,為什麼錯了,讓他明明白白接受適當的小懲罰,他反而會舒心的很多。

第二必須,必須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孩子犯錯在所難免,有的是孩子小的時候犯錯並不是壞事,只有給孩子犯錯的機會,才能杜絕孩子長大後再犯錯。

“棍棒教育”已終結!孩子犯錯應理智適當懲戒,毆打觸犯法律!

第三必須,不要臨時抱佛腳,出現問題所有責任推卸到孩子的身上。我們都會有一種習慣,孩子剛回走路剛回說話的時候孩子可聽話了,你教他怎麼說怎麼做,他就乖乖的照著做,可是再大一點,就不聽話了!這是錯覺,首先孩子剛學說話,學走路的時候家長們的所有關注度都在孩子身上,就拿教孩子叫爸爸來說,你想想你教過多少遍,幾十遍,還是幾百遍?你發貨了嗎?只要他有一點進步,你都會欣喜若狂。

但是當孩子大了以後,你的關注度不夠,教孩子的時間就會變少,這種情況下,孩子還能聽到幾十遍,幾百遍的教育和嘮叨嗎?空拍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家長都做不到,所以這個時候,孩子難免會犯錯。

三不要

第一不要,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這是大忌,我們都說“慈母多敗兒”,其實說的就是很多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使勁疼,孩子的父母稍微說話重一點,這些長輩都會護著孩子。這樣的話,孩子的教育問題就會出現,也就難免孩子叛逆和不聽話了。

第二不要,不要毆打孩子。毆打孩子首先是犯法的,其次對於孩子來說,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氣急了的時候,下手部分輕重,打傷孩子對家庭來說那就是一個悲劇。其次,施暴著還要收到法律制裁,也給孩子心理健康帶來隱患。

第三不要,不要辱罵孩子。都說“人要臉樹要皮”,孩子也一樣,當今社會中被罵後跳樓、跳海自殺自殘的悲劇屢屢發生。所以不要辱罵孩子,就算氣的實在不行了,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出去走走,轉移一下視線,冷靜一下,想清楚,想明白在跟孩子好好談。

最後,小編先問問各位網友,你們小的時候也是“棍棒教育”嗎?那麼你對當時這樣做的父母有什麼話想說呢?或者說你有什麼好的教育方法呢?歡迎討論和參與。

閱讀更多優質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