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人其人其事③ 一顆「網絡毒瘤」生成的環境反思

一顆“網絡毒瘤”生成的環境反思

——陳杰人其人其事③

紅海平

陳杰人落網了,陳杰人的畫皮終於揭開了。

靠著公眾關注,吸“睛”而起;卻又利用這些關注站到公眾的對立面,吸“金”而終。

塵埃落定。對這個斂財神話的終結,記者作為媒體人在深感震驚的同時,也有一些膚淺的反思。

反思之一:善良不能任人消費,義憤須擦亮眼睛

互聯網本質還是一個虛擬社會,那些形形色色的“網絡名人”“網絡大V”“意見領袖”“網絡達人”,其實只是一個網絡符號,我們無從知曉他們真實的面目,也看不到他們是否在所謂正義的光環下藏有黑幕。我們用良知和善意,留下了無數轉發、點贊、打賞的網絡寄望,是因為我們這個國度還是好人多、善良多、廣大群眾充滿正義感,卻被他們無情地消費,讓我們無意中充當了“圍觀的力量”。

我們渴望公平正義,願意支持監督的力量、正義的力量。但是,這種監督的力量、正義的力量絕對不是陳杰人和陳杰人之流。也許,我們還有一些大V和善意的網友願意為陳杰人送上一首輓歌,總覺得他是因為“敢言”而被打壓,被權貴所“坑謀”。但是事實勝於雄辯,在記者半個多月的尋訪和連日來的思考看來,陳杰人內心的極端扭曲,毫無敬畏的非法牟利,知法犯法的“大V特權意識”,才是導致他身陷囹圄的根本原因。他沒有走出“上帝要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的定律。

陳杰人咎由自取的事實告訴我們,擦亮我們的眼睛,對浩如煙海的網絡自媒體傳播的信息保留一份戒心,不盲目崇拜,不人云亦云,不跟風趕浪,不瞎起鬨,“讓子彈飛一會兒”,或許就能迎來反轉,或許就能不被人帶節奏,或許就能讓我們的善意和善良去到該去的地方,而不是變成“流量”為陳杰人之流牟利背書。

反思之二: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大V也沒有網絡特權

對於像陳杰人這樣打著正義的旗號、披著良知外衣的新型網絡犯罪,我們認識不深、經驗不足。

陳杰人利用悲情和煽情充分調動這個網絡社會的大量成員,其卑鄙的伎倆、險惡的用心迥異於之前被打擊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的營銷式傳謠造謠,這是一種披著“正義”外衣的“網絡野蠻人”,是一種高級的“網絡話語黑流”。他們拉起的是大旗、是山頭,集聚的是粉絲、是用戶,幹起的是敲詐,追逐的是利益,傳播的是謠言,揮舞的是“大V話語特權”。他們精心維護著自己的陣地,取悅著自己的粉絲,消費善良而謀私,利用網友的正義感去破壞真正的公平正義,被利益集團綁架為代言人,最終變種演化成為可怕的“網絡黑佬”。

從一度的失意落寞,到被刑拘前的呼風喚雨,陳杰人利用網絡翻身,繼而產生擁有“網絡特權”的錯覺,殊不知互聯網也不是法外之地,多行不義必自斃。

反思之三:打鐵還需自身硬,黨員幹部要旗幟鮮明亮劍鬥爭

陳杰人屢屢得手的背後,除了網民的善良,更有我們幹部隊伍中少數人的助紂為虐。

專案組提供的情況表明,少數幹部意志薄弱,面對陳杰人之流不敢亮劍、不敢發聲、不敢鬥爭,愛惜自己的羽毛,躲躲閃閃、含糊其詞、生怕惹事;個別幹部本身不乾淨,被陳杰人之流抓住軟肋,動彈不得,只求息事寧人,拿著黨賦予的權力,無原則無底線地妥協退讓,為其大開方便之門;甚至極個別幹部或體制內媒體人喪失黨性原則,與陳杰人之流勾勾搭搭、眉來眼去,藉助其網絡平臺製造輿情、發洩心中不滿,直接或間接充當了陳杰人的打手和幫兇,使陳杰人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體制內的話語權。

在互聯網上,退一步不是海闊天空,而是魔焰滔天;在大是大非問題上,萬不能抱有綏靖心態,更不能與虎謀皮、為虎作倀。

敢於亮劍,堅決反擊陳杰人之流蠱惑人心、斂財挑釁、知法犯法的猖狂行徑,實質上也是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保障絕大多數民眾的合法利益不受影響和損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