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話都聽不懂,還談什麼溝通?

曾仕強頻道儒道易行

傳播聖賢智慧,弘揚道統易學文化!踐行中國式管理!敬請關注儒道易行!

曾仕強:話都聽不懂,還談什麼溝通?

環境不一樣,同樣一句話,意思完全不一樣。怎麼都對,怎麼都錯。你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我們舉個非常現實的例子,假定上級領導視察工作,問地方的領導:各位,你們認為現在情況怎麼樣?請問誰敢回答?如果你說很好,上級領導馬上說這樣就算很好,那也太不長進了。如果你說不好,領導就會說不好為什麼不改進,還坐在這裡幹什麼呢?全世界都講溝通,可中國人最難,因為我們腦筋非常靈活,一會兒一陰一陽,一會兒一陽一陰。

曾仕強:話都聽不懂,還談什麼溝通?

我今天講一個非常關鍵性的事情,這也關係到我們一生的成敗:領導講的話永遠是對的,但是不一定要聽他的,這才叫一陰一陽。現在很多人是對的就要聽,那自然是對的;不對的就不聽,但你又怎麼知道對不對?“名可名非常名”告訴我們,是非是變動的,善惡是變動的,上下也是變動的。當一切都是變動的時候,你怎麼可以有固定的標準呢?所以我們常常覺得當領導的講話不算數,早上這樣講,下午又改了。請問,他不改怎麼辦呢?外面的形勢在變,他能不變嗎?我們現在人最大的矛盾就在這裡。可是年輕人因為受西方的影響,總覺得事情應該講清楚,怎麼可以含含糊糊呢?殊不知一講清楚就錯了。

時是在變動的,有時候這樣,有時候那樣,不可能有固定的標準。“名可名”告訴我們,本來是一點名號都沒有的,你看原始人類一點名號都沒有,非常快樂,可後來沒有辦法必須要有名號。但是有了名號以後,我們就把名號固定下來,這樣一生都痛苦。老子告訴我們,道是動的,你把話講死了,就是不對的,它本來是活的,怎麼可以講死呢?

舉個例子,你去向人家借一千塊錢,他說我借你可以,但是我隨時要收回來。你說你隨時要,我隨時還給你。於是人家就放心借給你了。可是當他跟你要錢的時候,你說我現在沒錢,有錢的話一定還給你。這不叫賴皮,而是隨時在變動,我有錢的時候一定不賴賬,我沒有錢的時候,也不希望賴帳,只是當下無可奈何。這就是中國人。我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聽不懂中國話,這是當代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連話都聽不懂,還怎麼溝通呢?

你看領導到你這來,你一定站起來。領導說請坐,你敢不敢坐,敢不敢坐穩?如果你一坐下,他的臉色就變了:我叫你坐你就坐,我都沒坐你就坐了,給我站起來。如果你站著不坐,他的臉色還是不好看:我來的時候你都敢偷懶,還不趕快坐下去做事情。這樣各位就知道,道理是變動的,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外國人永遠搞不懂的事情,因為他們的腦筋很死。

現在的年輕人學了外國人那一套,當領導叫倒杯茶的時候,你就開始問了:誰去倒?倒什麼茶?倒給誰?什麼時候倒?倒多少……你還沒問完,他就被你氣死了。你學人家那套有什麼用呢?只不過是自己把自己毀掉而已。現在教育的問題,就是思路搞錯了,這樣一代害一代,非常不值得。

說話就更妙了。說也不對,不說更不對。那怎麼辦?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

職位越低的人,不得已要動嘴巴,因為你不說,老闆就很生氣:你幹嗎不說話,你不會說話嗎?可是你一說話他更生氣:你說什麼,輪到你說了嗎?這就是中國人。我們同時講兩句話,第一句是你不說我怎麼知道,第二句是你不說我也知道,這都沒有什麼錯。外國人怎麼都聽不懂這樣的話。

職位越低越沒有辦法,所以只好動嘴巴。慢慢高了以後,就動鼻子,然後變成耳目。老實講,一個人有機會變成領導的耳目,就不得了了。哪一種人是領導的耳目呢?就是一下班他不回家,而是往領導的辦公室走,一邊喝茶一邊打小報告。耳目,大多都是親信,當然這是玩笑話,但是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在中國,溝通是高度的藝術。開口說話之前,先學會聽,聽明白,想清楚,再說。高效的溝通從聽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