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低年級孩子寫話時具體生動?

如何讓低年級孩子寫話時具體生動?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好作文,首先必須讓同學們建立兩個倉庫:一是寫作素材倉庫,二是語言材料倉庫。同學們只要持之以恆地積累,就不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

寫作素材倉庫的建立,要靠平時的觀察積累,所以同學們每天堅持寫觀察日記、閱讀筆記,把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思考的隨時記錄下來,時間一長,自然是“倉庫滿滿”。有空閒時拿出來一讀,加強記記憶,以便日後寫作需要時能很快找出來。如果讀的時候文思有所觸發,不可以隨手寫下來,或片斷,或文章。

語言材料的倉庫也要時時“進貨”,每天摘抄詞語、格言、警句、優美句段等。同學們可以定期交流,談體會,談收穫。同時還應從生活中,從人們的口頭語言中吸收生動有趣的詞彙,特別是富有時代感的詞彙,久而久之,語言就會豐富起來,寫作能力就會隨之提高。

1

問題提示法

首先引導孩子根據圖畫或作文題目,提出若干個相關的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就等於找到了“寫話”的內容,然後將內容按一定順序排列起來,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寫作思路。為了讓孩子有個樣板可模仿,我按人、事、景、物四類文章分別編寫了“問題提綱”,供孩子參考,讓孩子在仿照中學會創新,能提出更多更好的問題,使“寫話”的內容豐富起來。

例:《我的媽媽》

(1)她是誰?(2)她長得怎樣?(3)她幹什麼工作?(4)她最關心的是誰?(5)你喜歡她嗎?

《課間十分鐘》

(1)這是什麼時間?(2)在什麼地方?(3)有些什麼人?(4)他們在幹什麼?(5)他們的心情怎樣?

《秋天的校園》

(1)這是什麼時候地方?(2)這是什麼季節?(3)有哪些景物?(4)景物發生了什麼變化?(5)你看到這景色有什麼感受?

《愛吃的水果》

(1)它是什麼樣的?(2)它的顏色是怎樣的?(3)它的味道怎樣?(4)它對人們有什麼作用?(5)你喜歡它嗎?

但這種方法有個弊端,孩子也許只會簡單地對答,形成一些散裝的零件,寫出的話呆板、單一,缺乏連貫性和條理性。於是作者又採用了下面一個方法。

2

詞語聯接法

為了讓孩子說起話來有條有理,寫起話來具有連貫性,我常根據“寫話”內容適當提供一些聯接詞,如:“首先——接著——然後——最後——”,“有的——有的——還有的——”,“有時——有時——”等等。孩子可選擇合適的聯接詞,將單個的“零件”串起來,很自然地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樣的“話”說起來才通順,讀起來才合理。

3

語句擴充法

只搭好骨架,而沒有豐富的語言材料作血肉,讀起來就會澀澀的不生動。如何引導孩子將“話”中的重點句子寫得更詳細更具體更有文采呢?我運用“語句擴充法”逐步讓孩子在分析和思考中把“話”寫得更豐滿些。

例如:孩子寫《小鬧鐘》有關作用只寫了一句話“它每天六點半鐘叫我起床。”針對這句話,我向兒子提出這樣的問題:(1)六點半是清早還是傍晚呢?

(2)它用怎樣的聲音叫你呢?

(3)它為什麼這麼早就叫你起床?

(4)把它當成會說話的小夥伴,它會怎樣說呢?

兒子經過一番苦思冥想,終於擴充寫成一段話:每天清早,一到六點半鐘,“鈴——”小鬧鐘就發出清脆、響亮的聲音,好像在說:“喂,快起來,快起來,早起身體好,上學不遲到。”

4

詞句積累法

要使文章寫得優美還需要好詞好句的點綴,而且“語句擴充法”最重要的是擴充一些精妙的詞語和生動的句子。這對於剛上學不足一年識字量不多的孩子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認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生活閱歷非常有限。做家長的應充分利用家庭空間給孩子創造一個積累和運用好詞好句的良好環境。

1、卡片積累

為了讓孩子能夠在生活中學習,在生活中積累,我準備了許多個小檔案袋,分別配上名稱,如顏色、味道、形狀。每當他學完一篇新的課文或在閱讀課外書籍時,我總是指導他收集較好的詞語並製作成卡片分別裝入相應的袋子中。這樣既能讓孩子在製作中學會識詞寫詞,又能夠讓孩子瞭解詞的類別,並學會應用在生活、學習中。

如“顏色”的檔案袋裡就收集了:白裡透紅、白嫩嫩、黃燦燦、紅彤彤、潔白、碧綠、瓦藍、綠油油、黑乎乎等等詞語卡片;“味道”袋裡有:香噴噴、甜滋滋、香甜可口、清涼酸甜、又苦又澀等等詞語卡片;“形狀”袋裡有:尖尖的、彎彎的、圓滾滾、細長、橢圓等等詞語卡片。有時吃水果,我就會讓孩子自己去找出能表示這種水果的特點的詞語卡片,拿出來認一認,讀一讀,並試著用這些詞語說一句話,或幾句話,再將這幾句話連成一段話寫成日記。

這種卡片積累法需要家長有足夠的耐性和恆心,堅持下來就一定會有收穫。

2、遊戲積累

要活躍孩子“寫話”的思維,必須學會觀察和分析生活周圍的事物。因此詞句的積累應聯繫生活的點點滴滴,引導孩子處處留心,處處分析、思考:該怎樣?怎樣說會使句子更生動、形象?為了不讓孩子承受太重的學習壓力,我常常以各種遊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說話的興致。

(1)、說一說,看用哪個詞最好?

這種方法可稱為“換詞”遊戲,主要是幫助孩子積累和運用同義詞,使句子內容豐富而靈活。如孩子帶回數學試卷,他得了一百分。此時,我故意問他:“你的心情怎樣?”“我高興極了!”孩子不假思索地說。我笑著又問他:“換個詞,還可以怎麼說?”他想了想,說:“我開心極了!”我又鼓勵他多換幾種說法,孩子經過思考和查書尋找,最後竟找出了好幾種都能表示“高興”的詞語。

(2)、仿一仿,看誰仿得像?

這種方法可稱為“仿句”遊戲,在生活的空閒裡,說一說,仿一仿,輕鬆地得到說話的訓練,為“寫話”打下基礎。一天早上,我和孩子在公園裡散步。我指著草坪說:“小草鑽出來。”孩子抬頭四處望望,跟著說:“太陽昇起來。”我又說:“嫩綠的小草鑽出來。”孩子說:“火紅的太陽昇起來。”“嫩綠的小草從土裡悄悄地鑽出來。”“火紅的太陽從山上慢慢地升起來。”這樣的訓練,能讓孩子逐漸學會把句子說得更具體、更生動、更完整。

(3)、想一想,用怎樣的話兒來形容?

外面下雨了,我讓孩子去聽一聽,雨聲是怎樣的?看一看,滴落下來的雨花是怎樣的?再用手接一接,雨水淋溼了自己的手,感覺是怎樣的?孩子興沖沖地跑出去體驗,可回來時卻皺起了眉頭,“媽媽,我會學那種雨聲,可不知用什麼詞來說?”我提醒他:“你去找你收集的表示“聲音”的詞語卡片。”

孩子一查,果然找到了好幾個寫雨聲的詞語:沙沙、嘩嘩、淅淅瀝瀝。我說:“你讀讀這些詞語,再仔細聽一聽,用哪個詞最合適?”

孩子聽了聽,又想了想,說:“外面下雨了,沙沙地響。”我提示說:“雨滴落下來,形成——”“一朵朵白色的雨花。”“用手輕輕地接著,感覺——”“真涼啊!”

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孩子從留意生活的點滴開始學會了積累,從切身的體會中學會了運用。

(4)、比一比,誰想得妙?

主要是培養孩子豐富的想象力,力求使句子說得生動有趣。有時,我有意地帶引導孩子觀察天上的雲彩,我說:“一團一團的白雲像棉花。”孩子想了想,也說:“一堆一堆的白雲像牆壁。”我又說:“天上有個雪人兒在對我笑。”他朝向遠處的天邊,看了看後說:“天上有個小白兔在蹦蹦跳跳。”

適當展開聯想與想像,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能開發孩子的語言思維能力。一天,我同孩子一起逛商場。忽然,看到一個小弟弟正在玩氣球,我對孩子說:“你能把氣球想像成一個小朋友,說一句話嗎?”孩子眨著調皮的眼睛,衝著我說:“氣球在跳舞。”“能說得再詳細些嗎?什麼樣顏色的氣球,在什麼地方,怎樣地跳舞呢?”孩子思索了一會兒,得意地說:“又紅又圓的氣球在空中開心地跳舞。”我連聲誇獎,買了個氣球作為獎勵,孩子高興地拿著氣球真的跳起舞來。

這樣的活動多在生活中開展,孩子既能實地觀察,實地體驗,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悅,比起單一的聽課,比起枯燥的家教,比起緊張的補習,效果不是更好些嗎?

5

積極鼓勵法

不管我們使用哪種方法來引導孩子學習“寫話”,但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積極鼓勵法”。對於處在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寫話”就如同幼兒“丫丫學語”一樣艱難。家長要想做好孩子的啟蒙老師,就應像期待寶寶喊出第一聲“媽”、“爸”那樣耐心而充滿希望。對孩子的要求不能過高,“話”中出現了一個好詞,一個好句,有一點點進步就應及時鼓勵、表揚。

鼓勵的方法有多樣:或用喜悅的神情大聲朗讀孩子的“佳作”;或讓孩子邀請家裡的其他成員、鄰里的叔叔、阿姨,來聽一聽,評一評“自己的佳作”;或將“佳作”直接發表在電腦網頁上、家裡的牆壁專設的“美文欄”裡,並在好詞好句下面劃上醒目的紅色波浪線,表示這裡最精彩;或利用週末帶他去公園玩玩,去他喜歡的地方轉轉;或贈送他平日裡最喜愛的一件禮物等等。

只要讓孩子在精神上能夠獲得成功的愉悅,使他對於“寫話”產生濃厚興趣,由愛說、愛寫到能想著說,能認真寫,這就等於說孩子真的“入門”了。

更多學習資源請關注安老師微信:ducuanna或關注微信公眾號:小學資源園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