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说江湖
明朝的皇帝平庸吗?不,明朝享国276年,共有16位皇帝,这十六位皇帝,个个都堪称一代风流,谈治国,有父子两代共同创造的“仁宣之治”,有一生只爱一人的孝宗皇帝建立的“弘治中兴”,谈驭臣之术,世宗,神宗都是职场BoSS管理公司职员的老手,明朝的皇帝没有最差的也没有最好的,整体水平在中国历朝历代,不说多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肯定没有你说的那么平庸。
让我简单的举些例子,成祖朝,太子朱高炽因有肥胖症和腿疾,并不受成祖喜欢,相反与他性格极类,跟随他北京起兵打入南京立下汗马功劳的次子汉王朱高熙更加偏爱,隐有废立之意,因此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仁孝宽厚的朱高炽原来就深得朝臣的拥戴,但成祖总觉得太子过于柔弱,不能控制大局,驾驭臣下,犹豫不决间,一日招大学士解缙入宫问及此事,解缙是何等聪明人,想想这是皇帝家事我怎好乱说话,可是成祖既然问了又不说个一两句又不行,真是机智如解缙,他最后就凭三个字就打消了成祖的念头,哪三个字?乃“好圣孙”也。
这个“好圣孙”就是在明朝历史上评价极高的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成祖生前最爱这个皇长孙,连出征漠北都要带着他,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后,第二年汉王朱高熙,赵王朱高遂就联合起来造侄儿的反了,结果是年轻的宣宗皇帝毫不怯镇,展现出了一代雄主该有的霸气,果决,将失败的叔叔汉王朱高熙置于铜缸之内活活烤死。
再如,明朝的宦官之祸虽不如唐朝却远胜于两宋元朝,明朝历史上有五大知名的大太监:王振,刘瑾,汪直,曹吉祥和魏宗贤,这些太监或是西厂提督,或是身兼司里监秉笔太监或掌印太监,在内朝是位高权重,在外廷权势不逊内阁大员,这些太监和皇帝关系亲密,深得皇帝的信任与恩宠,因此得以凭着皇帝的包庇为所欲为,干预朝政大兴诏狱,都说坏事做绝是有报应的,明朝皇帝可不是唐朝皇帝,下面的太监怎么胡来皇帝可是眼睛敞亮的,结果呢,这五个大太监没有一个好死的:王振在土木堡之变被英宗内位将军杀死,曹吉祥想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太监皇帝”结果政变还没开始就被剁成了肉泥,深得武宗信任的大太监刘瑾最后因为坏事干绝失去武宗的信任,结果被无数朝臣弹劾后一道圣旨被处以凌迟极刑,剐了3000多刀才死去,明朝末年超级大太监,人称九千岁的魏宗贤,最后是在前往中都凤阳守灵途中赐自尽的,有时候想想在明朝当有头有脸的太监简直是提着脑袋做事,稍一不小心脑袋就没了,皇帝聪明,可不是随随便便让你一眼就看透的,爱玩的如武宗朱厚照,最后还把宁王朱宸濠当成猴子一样耍了打了骂了,所以说明朝的皇帝哪来的傻缺,个个都贼精的狠啊。
世宗皇帝热衷方术,结果三十年没怎么上朝,严嵩严世藩父子操纵内阁把持朝政,世宗是看在眼里没有明说,东南倭乱世宗力排众议起用胡宗宪,对待严嵩世宗是让其“告老还乡”对待作恶多端的严世藩世宗指示内阁要严惩不贷,看视什么都不管的世宗其实心里跟个明镜视的。
孝宗皇帝一生只爱孝康皇后张氏一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践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其与张皇后的忠贞爱情为后世所传颂。
如此说来你们还觉得明朝皇帝个个都平庸吗?
大国布衣
原来写过,今天继续说说:
首先是明朝的开创了新的政府机构——内阁
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权利都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但是全国需要处理的政务实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尽心尽责,但是长久以往也难以承受,于是朱元璋设置了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授予其正五品,实际上就是协助皇帝的秘书机构。这编是内阁的雏形。
首辅张居正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虽有其父亲一样的雄才伟略,但是常年的御驾亲征让他不得不需要有人帮他处理一大堆待处理的国家事务,于是朱棣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内阁正式形成!
但是“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就是说内阁其实没有实际的权力,权力还把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内阁
但是到了中期,皇帝就慢慢的把权力交与了内阁,全国大小的奏章,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票拟,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部校对执行。
中后期皇帝基本就很少再过问内阁,国家事务基本全由内阁处理,而批红又司礼监代之,而皇帝也渐渐的退居幕后。
很多明粉说明朝的内阁制类似于英国内阁,的确,二者之间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
明朝阁员和英国阁员虽然名义上都是由皇帝来任命的,但是其皇帝的任命只不过是一种形式,明朝内阁成员实际上是由“廷推”产生,朝廷根据官员的资历来确定阁员,皇帝虽有否决权但实际上很少使用。
到了后期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都对皇权起到了制约作用,明朝内阁早期确立的票拟制度,和中期司礼监的批红,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皇帝权力,皇帝渐渐退居幕后,依靠锦衣卫,东西厂来与强大的文官集团抗衡。等到天启、崇祯年间,首辅写好的票拟,皇帝基本不会去更改已经成为了习惯。
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同样也对君权不断的加以限制,英国国王原本有召开内阁会议的权利,结果因为个人原因,导致财政大臣沃波尔上台,掌握了内阁大权,英国国王完全被架空!我相信明朝经过发展,一定也会实现!
明朝的内阁制,让皇帝办公更加的轻松,也让皇帝拥有更多的娱乐时间,皇帝再昏庸,自要不去干预内阁处理事情,基本对国家是没有危害的,这种系统化的操作流程,让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国家依然平稳发展,并在后期先后取得平倭,平叛的三大征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明朝的皇帝是最幸福,最轻松的!中国许多皇帝玩物丧志,丧国,如: 南唐后主李煜,精通书画和鉴赏,结果亡国,成为宋朝的俘虏。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结果这位独创瘦金体的书法皇帝成为了金国人的俘虏,北宋因此灭亡!
让我们看看明朝皇帝,嘉靖皇帝爱好炼丹。正德皇帝爱好给自己封官,喜欢带兵打仗,甚至在宫廷里做生意。熹宗皇帝爱好做木匠,而且其做的木工在当时就已经价值千百两白银。先不说是不是满清篡改臆造的,明朝皇帝可恶的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到极致,结果国家依然没有灭亡,而是正常发展。
胡惟庸被废,明清无宰相
可以说明朝的皇帝已经到了多余的地步,一个内阁就足以撑起明朝的江山!可见明朝内阁制的先进之处。
百官有更多讨论说话的权力,皇帝玩乐并不代表放手不管,而且在利用宦官,锦衣卫去牵制,让双方权力达到平衡!要知道明朝官员直接的党争十分严重,有时候皇帝也难以干预,这时候锦衣卫,东西厂就起到了弹压的作用!
Ant一Hunter
平庸?什么是平庸?没有太大作为?那什么又是大作为?
其实我们很多的观点都会收到后人史书,传记,影视剧的影响,所以有些皇帝不有名但有才,有些则是名过其实了。
比如大家都知道汉武帝,谁知道汉宣帝?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谁知道明孝宗朱佑樘?明朝嘉靖皇帝天天炼丹,不理朝政,导致严嵩贪污揽权,但嘉靖其实是非常聪明的皇帝。
一个皇帝的作为受当时的环境是很大的。乾隆自夸有十全武功,但是呢他其实不过是个自傲的富家子弟,不算昏庸,延续了父辈祖辈的家产而已,要是乾隆是个末代皇帝,他估计就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成为大家所说的平庸的皇帝了。反观光绪,虽然已是清末,但是他积极改革,学西方,废除贵族利益,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你能说他是平庸的人么?
历史上不出名的皇帝不一定是平庸的皇帝,好皇帝也不见的是好人 。
现在一一说下明各代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夺得天下随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蒙古人赶回沙漠,收复了自五代十国就落入外族的燕云十八州。重新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万邦来朝的国家。他的功绩和刘邦比,差不到哪去,才能上比刘邦强的多,刘邦只是会用人,治国靠萧何打仗靠韩信。但是朱元璋不一样,朱元璋自己本身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但是刘邦谥号是高成为汉高祖,朱元璋只是明太祖,为啥呢,因为朱元璋这人太过严苛,刑法太重,贪污三十文就要死很惨,动不动就活人拨皮。另外,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本身这也没什么,毕竟为了稳固统治,那些功高盖主的免不了厄运,刘邦不也清理了一堆功臣么?但是朱元璋在位的明初三大案胡淮庸案,空印案,蓝玉案杀人太多,每个案件都牵扯几万人,这就有点嗜杀了,因此后世的评价自然低一点,但是朱元璋绝对是个能干的皇帝。
接下来建文帝朱允炆,他如果生在太平年代,估计就是建文盛世了,但是偏偏碰上朱棣造反,而且偏偏爷爷朱元璋还把能打仗的功臣几乎杀光了。再加上朱允炆非常仁慈,他曾下令平叛时勿伤我的叔叔,,这就导致后来朱棣带头冲锋陷阵还没死。最后朱棣能直捣黄龙从北京打到南京,不是因为势如破竹,而是他采取了闪电突击战,造反不是要征服天下,打下首都即可,所以他绕过了山东直奔南京,山东守将反应过来时已经追赶不及了。如果没有朱棣,朱允炆这样的善人,加上身边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些文臣辅佐,应该也能有一个太平盛世。
接下来朱棣,这个人能打仗,从小跟着表哥李文忠在军营里长大,所以朱棣同样是个优秀的将领,后来五次西征还御驾亲征,修永乐大典,被后世成为成祖,应该是唯一一个非开国皇帝而称祖的了。但是朱棣并不是一个好人,造反杀了侄子,而且将一干大臣全部诛杀,歪曲历史,掩盖自己造反的事实。他在位前期正是明朝初期,国力正在上升,后期穷兵黩武,民生凋敝。一个皇帝到底怎么样算是明君?四处出兵打得万国臣服?还是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足?如果我选,我选后者。何况朱棣后面几次西征纯属没事找事型,人家蒙古人都躲老远了,还要去打。。。
接下来是仁宗朱高枳,他是个瘸脚的胖子,也是个憨厚的好人,继位后就为朱棣冤杀的人平叛,这在很难得的,朱高枳宁愿自己背着不孝的骂名,在父亲的年号里,为无辜的人平反,承认父亲的错误。朱高枳是个好人,只是好人不长命,才半年就死了,因为他心善,庙号仁宗。
接下来是他儿子宣宗朱瞻基,他和他父亲两人前后在位十年,这十年修养生息轻徭薄赋,使得百姓富足。后世称为“仁宣之治”可以媲美汉代的文景之治。
在后面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虽为英宗但是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的一生分为两段,土木堡之变前,他是个年轻的踌躇满志的皇帝,土木堡之后,他就变了人,只安心做他的皇帝,他只能算个中庸的皇帝。
接下来明代宗朱祁钰,朱祁镇被蒙古人抓走后,他继位,力挽狂澜守住北京城,但是当了八年就死了,哥哥朱祁镇复位。他的一生没怎么得到重视,所有人都把他当做一个临时工来看待,但是他这个临时工确确实实带领大臣们守住了国门。
接下来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他呢幼年不幸,因为父亲朱祁镇被蒙古抓走了,自己也从太子被废为沂王,而且还要时时刻刻担心叔叔朱祁钰派人毒死他,而他身边只有一个宫女照顾他,而这个宫女也就后来成为他的贵妃,万贵妃,尽管这个宫女比他大十几岁,但是朱见深一直宠爱万贵妃,毕竟一起经历过生死吧,朱见深也是一个比较文弱的皇帝,也没什么治国之才,他在位年间朝廷纲纪混乱,不少奸臣小人上位。还出了西厂(龙门客栈里面的西厂就是这个),从此西厂东厂两个互相争斗,又迫害百姓官员。但是我觉得朱见深还是一个老实人,从他一生只爱万贵妃就可以看出,他和他爹一样都曾心灵受到巨大创伤留下阴影,最终平平庸庸度过一生。
接下来就是明孝宗朱佑樘了,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他不仅是个好皇帝还是个能干的皇帝,而且是个好人。他是个近乎完美的人。他的母亲是从西南的一个造反部落收回来的奴,在宫中库房当差。一次偶然,被朱见深临幸。当时宫中万贵妃仗着自己得宠,因为自己生不出孩子,所以眼里容不得其他妃子怀龙子,一直被她暗中迫害,导致朱见深一直没有孩子。当她知道朱佑樘降临时,她立即派人去杀了孩子,结果派去的人看见娘俩可怜,谎报说已经除掉孩子,之后的几年里,朱佑樘就在万贵妃的眼皮底下偷偷长大了,吃着百家饭,各宫宫女太监都给他送吃的照顾他,并且都保守这这个密码,不让万贵妃知道。每当想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很感动。一群生活在皇城里的底层人,他们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小人嘴脸明争暗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善他们都是一群非常善良的人,冒着杀头的风险照看着这个尚未认可的小皇子。后来的某一天,朱见深看着自己日渐老去,叹息了一声,身边的太监张敏,终于下定决心,跪下告诉皇上已有皇子。他也明白他这一说,自己也就是将死之人了,但他还是说了,因为他也是个大好人。之后,朱佑樘就被接走册封太子,而朱佑樘母亲和张敏随后被杀害了。朱佑樘就是再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也许他从小受人感染,他也是一个非常善良的皇帝,哪怕是对万氏一族,尽管万贵妃一族迫害自己和母亲,但是当他当上皇帝后,他还是选择了宽恕。他在位期间勤于政务,把大明江山挽救了回来,中兴明朝。后人有评价将明孝宗和汉文帝,宋仁宗相提并论。只是好人不长命,朱佑樘长期勤于政务,导致英年早逝。
接下来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了,他是个玩皇帝,说他是昏君确实是,因为他在位,不怎么理朝政,朝政全靠内阁撑着,但是说到底他其实就是一个贪玩的小孩子。他喜欢打仗,所以他曾自己就偷偷溜出去跑到边关,想出去溜达,但是边关守将抗命不许他出去,他虽然贪玩但也明事理,知道这些都是忠臣为他好。他也被后人称为一个荒唐的皇帝,但是他其实就是不想呆宫里,天天想着出去玩,还给自己封官,当将军。他玩到死也没留下皇子。(他在位期间王守仁平定宁王造反,唐伯虎也是那个时代的,还曾被宁王找过去当幕僚)
接下来就是嘉靖了,嘉靖他天天炼丹不上朝,但是他不上朝不代表不关心朝政,相反,他是个很聪明的人,即使天天炼丹,但是朝廷格局他都看在眼里,于是他在各个权臣间制衡。他在位虽然不怎么上朝,但是有内阁办事,大明江山还稳得住
接下来的皇帝明穆宗朱垕,这个皇帝也没几年就当了6年,大部分时间都活在父亲的阴影里,毕竟嘉靖40年,但他在位的6年先后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使得嘉靖之后有了点新气象,史称隆庆新政。
然后就是万历皇帝了,万历皇帝前期有张居正辅佐,励精图治,大明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提高,而中间万历突然大变,不在励精图治,天天躲在深宫中,不再上朝,党争严重。这至今还是明朝的疑案之一。但是由于内阁,所有政务都有人处理。
之后就是朱常洛,当了一个月皇帝,沉醉于酒色,纵欲淫乐,然后也没啥说的了,毕竟才一个月就死了。
接下来明熹宗朱由校,当了七年皇帝,期间魏忠贤专权,阉党迫害东林党人,迫害封疆大臣,导致辽东局势紧张。
最后一个就是明思宗朱由检了,他是一个非常有为的皇帝,先是铲除阉党,整顿纲纪,之后六下罪己诏,但他又生性多疑,大明江山又是内忧外患江河日下。最终煤山自缢。只能说他生错了年代,或者说是天要亡大明,他继位时,接手的是个烫手山芋,一方有后金崛起,一方面民生凋敝,还没得到改善,又爆发大规模旱灾,导致民怨四起,爆发大规模起义。他虽是明朝作为统一政权的最后皇帝,但是却不是平庸之辈,只能说大明江山积病已久,已无力回天了。
纵观上述皇帝,你会发现明朝没有特别出名的昏君,另外明朝中后期内阁的权力非常大了,都有了封驳权,能够驳回皇帝的决议,所以,明代的皇帝大都被弱化了帝权。其间有好皇帝,有好人,有厉害的皇帝。皇帝身为皇帝,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他有时候没办法兼顾好人好皇帝,同时又大有作为。所以平庸之论不能只看政绩,还要看他的环境,有些人继位就是锦绣江山,再怎么样也不会差,有些人继位接手的却是满目疮痍。
另外明代被后世清代歪曲了很多事实,被清代出于统治需求,刻意的丑化歪曲,这样影响了明代在民众的心里的印象。
LOL赛事狗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明朝之所以能延续近三百年,主要是君臣相得益彰,并且从朱元璋朱棣传下来的一套内阁制度,保证了明朝只要皇帝或是大臣其中只要有一方不胡闹,不玩命的败家,朝廷就能正常运转下来。
首先呢,说明朝皇帝大多平庸是不对的,明朝十六帝,虽然说大多数都是奇葩,但是说他们大多数不会治国,平庸无能确实是不对的。只不过明朝皇帝大多有一些特殊的癖好,而且明朝的大臣由于明初朱元璋设定的政策,个个都已千古留名为己任,皇帝稍有不对就会死谏,所以开创功绩堪比文景的 仁宣之治的朱瞻基由于爱斗蛐蛐,最后竟荣获蛐蛐皇帝的“美称”
其次呢,明朝皇帝之所以多奇葩,确实是由于明朝的内阁制度,让皇帝很多时候都处于一个多余的位置,像明朝初年的三杨内阁,可以说只要皇上你别捣乱,安心玩你的,国家就不会出问题,你需要的只是有眼力,可以找出足以胜任的人就够了,所以只要明朝只要不是连续俩代皇帝都不会识人,基本上不出意外的话就不会有覆灭的危险。而明朝末年恰恰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天启帝沉迷于木工活,根本就没时间去找人给弟弟用,崇祯帝又是一个自负无比的人,事必躬亲,就是不会看人,结果明朝就灭亡了!
历史风云小胖子
首先不知道你这个结论从哪得到的,明朝被黑的还不够吗?历史上每个朝代除了开国皇帝和少有的中兴之主,大都很平庸,为什么单单拿出明朝来评论,汉唐清朝中后期哪个皇帝不平庸。
其次,明朝是最有可能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朝代,皇权受到内阁的极大限制,甚至当朱祁镇被俘,朝廷立马另立一个皇帝,但是皇帝依然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可以轻易的处死任何一个手掌大权的人,例如魏忠贤。
非常反对一些学者黑明朝历史,说什么政治黑暗,朝纲腐败,试问哪个朝代没有?其实嘉靖和万历皇帝相当牛逼,几十年不上朝但依然大权在握,皇帝不上朝就是因为言官们太牛逼了,整天骂街,皇帝都敢说,你可以杀掉一个,但不能杀掉所有。
汉唐盛世何其强大,却依然免不了纳贡和亲,却还美其名曰为了国家,还不是自己不够强大,打不过人家。为什么明朝276年就没有?
崇祯临死前说,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试问哪个朝代的亡国之君有如此的骨气,他或许没有扶大厦于将倾的能力,或许又刚愎自用,但这相比那些被别人操纵的傀儡皇帝汉献帝,光绪帝,敌人一打跑的比谁都快的皇帝宋高宗,认贼作父打击内部异己的皇帝石敬瑭,溥仪等这些人相比,明朝皇帝不愧是正统的真龙天子,保留每个华夏男儿都应坚守的骨气和尊严。
第三十八集团军军长
我个人认为明朝是封建历史上比较受人尊敬的王朝,当然过度的明吹还是不要了,什么天子守国门,崇祯守社稷啥的就不要说了。中国人比较喜欢继承,喜欢传承上一辈的东西,遵祖训,所以,才会一代不如一代。如果后世君王没有进行改变,那么就像是倒形的金字塔,一代比一代底子薄。
这就要看封建王朝的开国统治者给子孙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政治遗产,周天子分封制,结果是群雄割据,刘邦吸取秦朝的教训,实行郡县并行的地方政策,结果也差点覆灭国家。
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以贫穷的身份出身,却能不断学习历史知识,广泛的吸取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与经验教训。汉朝的灭亡是外戚与宦官专政,所以,朱元璋就定下规矩,取媳妇取贫民百姓,漂亮活好就行(这大概是皇帝好色的来源吧,凡事有利弊都有),反正他媳妇就是布衣出身,所以明朝基本没有外戚祸国。
汉朝和唐朝都是有藩王造反,导致地方割据,朱元璋就把藩王的权力控制的很小(朱棣是个意外),所以,后代除了朱棣意外,基本很少有造反的,像后来被李自成煮了的福王,就是有钱,但是没有兵权。
元朝的灭亡是因为权臣的势力太大,朱元璋就成立内阁,把丞相给弄没了。
在对待功臣上,虽然没有像赵匡胤一样杯酒释兵权,但是跟他混的将领也都风风光光的活很多年,最后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受的刺激挺大,怕皇孙允文驾驭不了,所以,把那些还活着的功臣都杀了,当然很多原因还是贪腐,从此明朝很少有权臣造反的事。
而且元朝对老百姓特别残暴,朱元璋开国后税赋很低,老百姓过的很好,当然农民起义就少。
这样一个有机制,无外戚,无藩王作乱,没有功高震主的功臣后代世袭,蒙古被打跑,农民起义又不多的国家,只要君主不像纣王那样基本就能长治久安,在这样的环境下,而皇帝有点特殊的癖好,或者爱玩,或者好点女色,这都正常,太平盛世谁不得找点娱乐。而且明史是清朝时候修的,据说里面水分很多,那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明朝的政治其实很开明的,都说明朝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关,观察每个大臣的起居言行,估计有可能,但是也是监视重要的大臣,最起码明朝经常有大臣骂皇帝,给皇帝难堪,要是在清朝,呵呵,写诗写小说讽刺都不行。
而决定古代封建王朝兴衰的因素有很多,而我国又是农耕文明的主要敌人一个是天灾一个是游牧民族的冲击,结果明朝双线并发,应对不当,症结又深,所以灭亡了。
但是,明朝依然是一个让你敬佩的王朝,这就是为什么大家更喜欢《回到明朝当王爷》《回到明朝当皇帝》,而回到清朝干什么都不好干啊!
史论纵横
明朝自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享国276年,历经十六帝,十四代。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甚至影响到清末。甚至孙中山反清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都是明太祖反元的口号,清朝入主,对明朝政治直接承袭,并没有做大的改动。这套制度保障了明清两代六百多年的原因。
春秋史社
因为明朝皇帝的平庸是《明史》上写的,而《明史》最爱胡说八道了。
悠远的历史
明多铮臣,清是奴才。一部明史多少血泪,多少铁骨铮铮的士大夫挑起来这个汉家最后一个王朝。三百年朝夕过,铁骨名臣留山间。超凡入圣王阳明,一柱擎天于谦 力挽狂澜张居正 一统四海刘伯温 横扫东南戚继光 名扬四海郑和 天下风骨海刚峰 仁宣三杨创太平 天地忠心 方孝孺
反观大清王朝你可以回忆下,留下的大部分千古巨贪和珅 弄词伶臣纪晓岚之流
大明三百年江山脊骨是臣而非君
陈先生chn
一
如果你读过经济学,就会明白了这是为什么了?
最原始的经济学叫微观经济学,它认为经济必须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不能干涉经济自由。政府只要给经济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和必要的服务就可以了。自由经济会自动蓬勃发展,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政治也是一样,皇权社会权力高度集中,要么皇帝决策正确国家大治,要么决策错误社会动荡。作为皇帝决策的缓震器,虽然在朱元璋的年代取消了丞相制度,后世又产生了一个内阁取而代之。
甚至在三国时代,蜀国的诸葛亮就是一个虚君实相的实践者。他执政时,后主不用做什么,诸葛亮作为丞相,开府治事,蜀国整体上发展还是不错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一个国家中,皇帝平庸与否不重要,关键是不要瞎折腾。不管是好皇帝还是差皇帝,只要不折腾,这个政权基本上都是很稳定的。毕竟下边做事的主要还是官僚集团,这个集团的整体表现才决定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
这里我们可以提一个反而的例子,比如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就是一个太会折腾的主,最后把明朝给折腾没了。他哥哥木匠皇帝什么也不做,大臣就有卖力做事,基本上明帝国还是稳定的。崇祯太自作聪明了,太想表现自己了,信不过大臣大将,什么事都要参与一下。最终下边人做事就放不开手脚,容易出错,然后更加不信任。崇祯执政十几年,就是在不停的换内阁大臣,不停杀大臣武将,最终无人可用,大明亡。上亿的明帝国被只有十几万人的满族统治。
二
在我们中国人的脑海里,心里,总是有三个梦想:明君梦、清官梦、侠客梦。
然而这三个梦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明君梦。
就好比是一家大企业,有一个英明的老板重要吗?好像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团队。
老板有一个好的战略,更需要有一个能征战的团队把战略转换成战术思路,并且行之有效的执行下去。
相反,如果老板差,团队能把老板的错误弥补过来,就能避免巨大的损失。
也就是说,老板也好,皇帝也好,都不是一个政权稳定的根本力量。甚至他们能力差也好,强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个强大的制度和团队。
秦始皇是明君吧,确因为太想大有作为,把秦朝搞没了。汉武帝是大有为之君吧,却因好战,把汉帝国上百年的积累打没了,普通老百姓也伤亡惨重。乾隆皇帝会作秀吧,也把国库花的差不多了,到他死时清帝国已走到了死亡的边缘。
三
最后,我们来看下历史的反面,清帝国的皇帝们基本素质都不差,又如何?
清帝国之所以稳定,只是命好。
明朝时,由于粮食品种少,产量底,所以明朝人口顶峰是一亿五千万左右。
而清朝时,由于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大交流和文化大交流,红薯等高产量作物传入我国,使清朝时粮食产量大大提升,人口也快速提高到了四亿。
这不是清朝皇帝贤明的结果,只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
贤明的清皇帝们不仅不愿意引领中国加入世界融合的大潮流中,反而反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思想,强调自己是天朝上国,把中国拖入无限的黑暗之中,拉大了中国和西方列强的距离,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弱国。
也许这个结论不太符合一些人的逻辑,但历史和事实就是这么残忍。
四
也就是说,明朝有一个合理的政治架构,让帝国在没有贤明皇帝时依然可以快速有效运转,保证了明帝国存在267年。
有许多所谓历史学家天天夸奖的清帝国的君主们,不管有多英明,清帝国也没有突破皇权专制帝国难以维持300年统治的大限。
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和政治架构比一个皇帝(贤明或平庸)更靠谱,也重要。
把一个国家的命运绑架在一个皇帝身体上很可笑,就象把一个企业的兴亡都算在老板身上一样。
人之才能都有枯竭的时候,唯有文化和制度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