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在陝西的南部安康市有一個美麗的小城--漢陰縣,自然風光秀麗,人文積澱厚重,是一個人傑地靈之地。美麗的鳳凰山上有明清時期的鳳堰古梯田,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的漢陰古城牆、清道光年間修建的道教聖地兩合崖、聞名遐邇的漢陰菩薩泉、清同治十二年修建的文峰塔、自然生態風景區龍寨溝、明代萬曆二年鐵瓦殿道觀、遠近聞名的漢陰油菜花和“三沈”紀念館等等,為小城漢陰平添了值得榮耀的光環。

在小城漢陰,歷史上人才輩出,最為讓人們稱讚的當屬近代“三沈”,“一門三傑”傳佳話,浩然正氣存古今。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漢陰沈氏一門本籍吳興,其祖父和父親1867年隨陝甘總督左宗棠來陝西,先後任漢中府定遠廳同知和興安府漢陰廳撫民通判等職,遂安家室於漢陰。沈氏三兄弟先後於1881年、1883年和1887年在漢陰出生。家學的淵源使其自幼即受到良好的國學薰陶,陝南的青山秀水和溫馨融洽的手足情誼伴隨其度過美好的青少年時光。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三沈"即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魯迅和青年們》一文中寫道:“北平文化界之權威,以‘三沈’‘二週’‘二馬’為最著名。”“三沈”昆仲少年立志,勤學苦讀,弱冠之後,遊學中外,學貫古今,成為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和享譽國際的文化大師。

《新青年》七大主編之一的沈尹默先生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一門三傑”歷來在中國的歷史上被傳為佳話,像婦孺皆知的北宋蘇洵、蘇軾和蘇轍“三蘇”等,但“三沈”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不同於古賢,他們身處中華民族最積貧積弱、備受凌辱的年代,那麼是什麼樣的環境使得沈氏兄弟能夠在亂世中身心無憂並安心求學呢?對此,安康學院中文系教師張德新做了專門的研究。在題為《三沈成長的人文環境》的論文中,張老師從漢陰堅固的城防為“三沈”祖父沈揀泉安家於漢陰城提供了安全保障;漢陰濃郁的科舉考試氣氛為“三沈”成長提供了優良的學習環境;湖廣移民耕讀傳家理念以及實踐為“三沈”提供了精神動力和學習榜樣;漢陰高水平的私塾學堂為“三沈”提供了高水平塾師四個方面,以豐富的資料和歷史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漢陰得天獨厚的地理、歷史和人文條件,才造就了沈士遠、沈尹默和沈兼士三兄弟“三沈”名揚天下的美贊。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神通老莊“沈天下”。老大沈士遠(1881-1955)著名學者,莊子專家。 1881年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曾任北京大學預科乙部教授、庶務部主任、校評議會評議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燕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書記。後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浙江省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湖北省教育廳長、民國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主任。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身為“三沈”長兄的沈士遠先生,自幼熟讀聖人之言,19歲即做遂昌等縣“知事”。1917年任北京大學預科教授,後任庶務部主任,校評議會評議員。

他為人豪爽淳厚,深受學人推崇、尊重。謝興堯在《紅樓一角》中寫到:(北大)預科裡的國文功課,最重要的有兩門,一是“國故概要”,一是“文論集要”。這兩種都選得很好,都算北大有名的傑作,概要共六冊,由周秦諸子講到漢學考據,又由漢經宋理,直講到清代樸學,雖然均是些舊文章,而中國思想、學術的源流,完全包括在內。後來有書局把它翻印出來,似乎叫“中國學術史”又名“國故論衡”。當時不覺得怎樣,現在看起來,不免有點高深,不只學員讀不了,先生也未見得能夠完全明白。既然是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以一打頭便是老莊孟荀的文字,這裡面當然孟子最容易明白,說得都是大白話,老子荀子是有平易有艱深,也可以查查註釋,翻翻《辭源》。惟有莊子,他是寓言十九,一會講道,一會談玄,打半可以意會,未便言宣,讀起來固然費腦筋,言起來亦多唇舌。而頭一個題目便是《天下篇》,沈先生之享大名,即得力於此。因為他從開學起,直至散館,由秋到冬還沒把子的天下打下來,今天天下,明天天下,天天天下。弄得大家一聽天下還沒完結,便昏昏沉沉,想曲肱坐寐而見公。因此便有人送他一個大號——“天下”。這不是玩笑,而是表示是“天下專家”,天下都是他的,沈先生亦可以自豪矣。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新詩首倡開先風。老二沈尹默,原名君默,號秋明。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1883年6月11日出生於陝西漢陰縣城。1905年留學日本,1913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主任、河北省教育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書法篆刻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五四”運動時,為《新青年》編輯之一,首倡新詩,舊體詩詞功力頗深。書法精於用筆,於筆法、筆勢多所闡發,被海內外公認為一代書宗和現代中國書法第一人。著有《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法書管窺》等。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1916年底,在沈尹默等人力促下,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決心改革北大。沈尹默等力薦陳獨秀任北大文科學長,得到蔡元培校長的應允,《新青年》由上海移至北京編輯出版。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陳獨秀高舉文學革命大旗,魯迅、沈尹默、胡適、劉半農、李大釗諸位熱烈響應,努力介紹新思想,提倡白話詩文。作為新文化運動開端的新詩第一次出現是在《新青年》四卷第一期上,作者有沈尹默、胡適和劉半農三人,從此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爾後白話詩作者尚有:李大釗、沈兼士、陳獨秀、魯迅等人。沈尹默在《新青年》發表的新詩共有18首,其中《月夜》被稱為我國新詩史上第一首白話詩,對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很大。與尹默並稱我國新詩開拓者的胡適,對沈尹默的新詩推崇備至,在駁斥一些人把白話詩說得一無是處時,就列舉尹默《月夜》說:“幾百年來哪有這樣的好詩!”他認為沈尹默的新詩“言近而旨遠”,並指出沈詩刊多從古樂府、舊詞曲裡脫胎出來,而《三絃》一詩則是善用舊詩詞雙聲疊的最佳先例,它是新詩初創時期極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音韻、結構、意境、用字等方面都有極高的造詣,極深刻劃了勞苦大眾在深重災難中冷漠絕望的心情。後選入中學國文教材,傳育一時,影響極大。《公園裡的二月蘭》(1918年7月15日《新青年》五卷一期)、《生機》(1919年4月15日《新青年》六卷四期)、《白楊樹》(1920年1月1日《新青年》七卷二期)等新詩,反映了沈尹默對國家、民族和勞苦大眾的熱愛,預言著古老的中華民族春天的來臨。

一代書法宗師沈尹默與于右任齊名,被譽為南沈北於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沈尹默先生所書毛澤東主席詩詞《沁園春.雪》被周恩來總理收藏並一直懸掛於辦公室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沈尹默先生為毛澤東主席七十壽辰所做《沁園春》詞一首作為壽禮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風雨故宮寫情緣。老三沈兼士,中國語新詩首倡開先風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 1887年7月31日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1905年與兄沈尹默自費赴日本留學,從章太炎問學。後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學創辦研究所國學門,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代理校長等職。1925年後任故宮博物館文獻館館長等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倡導並寫作新詩;在訓詁、文字、音韻、檔案學等領域獨有所識,建樹頗豐。著作有《廣韻聲系》、《沈兼士學術論文集》等。​​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文化部副部長兼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焱先生曾經指出:“‘三沈’都與故宮有很深淵源,沈兼士先生更是故宮博物院元老級功臣”。​

1924年11月5日,遜帝溥儀被驅逐出故宮,北京臨時政府隨即下令成立由14人組成的“辦理清室善後委員會”,負責接收、點查故宮文物,並籌備成立博物院,沈兼士先生即為善後委員之一。1925年9月25日,清室善後委員會推舉以政界人士為主的21人擔任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成員,起顧問作用,另推舉以北大學者為骨幹的9人擔任臨時理事會成員,實際行使管理職責,沈兼士先生為臨時理事之一。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成立後,主持相關業務者不乏“一時之選”,沈兼士先生身為首屈一指的文字學家,出任圖書館副館長併兼主持下屬的文獻部。故宮博物院前副院長、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即評價沈兼士先生為20世紀“最卓越之訓詁學家,一人而已”。1929年2月文獻部升格為文獻館,沈兼士先生擔任文獻館副館長,從1934年開始,沈兼士先生一直擔任文獻館館長,直至1947年病故,他慧眼識珠,積極搶救、整理、編輯、出版、研究清宮檔案文獻,實為我國近現代檔案文獻的開創者和先驅者之一,蔡元培先生因此稱讚其“有功史學,夫豈淺鮮”。故宮博物院淪陷期間,沈兼士先生不顧日偽當局的威逼利誘,拒絕出任偽職,於1942年底潛出北平流亡後方,並蓄鬚明志。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光復,沈兼士先生被國民政府教育部門委任為平津區教育復員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接收包括故宮博物院在內的平津地區文化教育機構,並復任故宮文獻館館長。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陝南小城漢陰縣,一門“三傑”傳佳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