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王金戰《英才是家庭造就的》圖書
中國家長的一個共同誤區是:總愛拿難度非常高的目標來激勵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拿著進步了的成績單回家,也免不了聽上幾句:“爸爸媽媽指望你上清華、“你距離‘一本’還有十萬八千里呢!”北大,這麼點進步就值得你沾沾自喜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他用日日夜夜的努力換來的,結果沒得到表揚不說,那一點努力的成果也被這“龐大”的目標擊垮了。
曾經有個孩子親口對我說:“我爸媽就覺得考上清華、北大才是好孩子。我有一次從第二十名一下子進步到了第九名,結果還是捱罵了。原因就是想考上清華、北大怎麼也得前三,我只考了個第九名,有什麼值得高興的?難道只要我考不上清華、北大就怎麼著都不好了嗎?那我還不如什麼也不學當倒數第一去,還樂得輕鬆呢!”
家長的本意是好的,想給孩子樹立一個偉大的目標,卻忽略了這個目標可能會把孩子嚇倒。目標要有,但要注意設立目標的技巧。最好要有兩個目標:一個長遠的,一個近期的。
“長遠目標”放在自己心裡,不需要天天拿出來。“短期目標”則要抓住孩子每一次的微小進步,一點點地往上加任務。什麼叫考好了?什麼叫考得不好?每個人最大的對手都是自己,比前一次提高了就應該及時表揚和鼓勵,而不是必須超過班上某某某那才叫好。越是問題比較多的孩子,越需要老師和家長拿著放大鏡,去尋找他的優點,抓住他的每一點細微進步,有針對性地把表揚送到他的跟前。簡言之,這個過程就是:用放大鏡找優點,目標是清理負面情緒降低難度,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覺。加大難度,再次成功。通常被表揚三次之後,這個學生就會不斷地、長足地走向優秀。所以,我稱之為“三步優秀法”。
在媒體曾津津樂道的《我幫倒數第一考上北大》的教學案例中,我所應用的就是這種“三步優秀法”。
第一次考試,他考了倒數第一,第二次考試還是倒數第一。但是,第二次他和倒數第二的考分差距從 100分縮小到了 70分。縮小了30分的差距,這就是成績的亮點、進步的關鍵點!
我只字不提學生這次還是倒數第一,而是大張旗鼓地表揚:“你看,他與前一名的差距縮小了 30分!這是多麼顯著的進步啊!”一直要把這個學生表揚得心潮澎湃、鬥志昂揚了才行。
這要是換成有些家長,肯定會說:“你看你看,弄了半天,你這次怎麼還是倒數第一啊!”
學生一想:“我這麼拼命,還是倒數第一,還有什麼可努力的?”剛剛鼓起來的一點鬥志又熄滅了,接下來又要破罐子破摔了。
優秀是需要時間來成全的,“欲速則不達”。家長心態平穩,著眼當下,走完優秀的三步,需要的時間也許是三天,也許是三個月,甚至是三年。但一旦上了這個軌道,孩子的成功,是可以預期的。
有一次,北京四中一個女孩的爸媽來找我,倆人爭著反映:“孩子從上高一以來,成績一直起伏不定。”我發現這兩位家長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去看學習的過程。孩子考好了,家長又是許願,又是獎勵;考差了,就譏諷、批評。他們並沒有分析孩子成績為什麼波動這麼大。
這個孩子有時候考班裡的前十名,有時考班裡的倒數,波動太大,很不正常。家長給孩子灌輸的觀念——分數壓倒一切。只要分數好了,一好百好;只要分數差了,一切白搭。結果,孩子考好了就覺得:“我成功了,萬事大吉了。”後面的學習失去了目標,完全放鬆下來。再考,又是一塌糊塗,於是悲悲切切,孩子完全成了分數的奴隸。
兩位家長糊塗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女兒提出要參加生物競賽,家長問:“為什麼要參加生物競賽?”
女兒說:“如果生物競賽獲得北京市一等獎,將來就可以加 20分,或者保送上北大、清華。”
家長一口回絕:“你別瞎摻和了,好好地把功課學好,比什麼都強!”
追求更高更快更強,是人的一種本能。你的歸宿在哪裡,要設計;我的強項是什麼,得嘗試。比如,我通過競賽獲獎進北大,或者我單靠高考總分考清華,或者我憑藉藝術特長上覆旦。孩子有了這樣的目標,然後循著它波動,就會在波動中往上升。但是,在家長的指揮下,這個學生把每次取得好的成績當成了唯一追求,沒有長期的目標,只有短期的虛榮,最終失去了自我。
我說:“孩子本來是有很大優勢的,成績不穩定,不是智力不高,也不是方法有誤,而是她精力過剩,情緒不穩。你不給空間讓她發洩,她只能在學習之外折騰了。這事就聽孩子的,讓她參加生物競賽。”
孩子把精力轉移到競賽上後,不但沒有影響正常學習,後階段的考試反而一步步穩定下來,最後通過競賽加分,考入了北京大學。
很多時候,我們沒有堅持到底,沒有取得成功,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毅力,沒有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缺少一個清晰的目標。同時,無聊、空虛、焦慮、失落等不良情緒也隨之滋長。因此,對於學習底子和習慣都比較差的學生,家長壓根兒就別給他定長遠目標,只定短期目標,越低越好。
很多孩子一見到我就說:“我成績不好,不想學了。”
我就問:“不好到什麼程度?”
孩子吞吞吐吐:“反正是倒數。”
我說:“成績不好是一個模糊概念。咱考不上北大,能不能試試人大?上不了人大,要不換換北理工?北理工也沒戲,全國還有那麼多好學校等著你呢。這次排 50名,下次考 49名就是成功。不能籠統地說自己成績不好。”
孩子一想,49名,不就追上一個嘛。再一看第 49名的那個同學,怎麼看怎麼不如自己,於是信心十足。
當他追上了第49名,我們就大張旗鼓地表揚:“是不是很容易?挺好!下一次幹什麼?爭第48名!”
目標低,好追趕,孩子就容易產生成就感。比如,這一次他考了 50名,你要求他下次考入前 30名,他可能就不想幹了,達不到啊。但是很多家長,包括老師,甚至不認為人家從第 50名到第 30名是一種顯著提高,都吝嗇表揚。為什麼要這樣呢?一點一點地提高,最終也會離成功更進一步。如果非要說“你看誰還比你學習好,你要超過誰才行”,一句話就會把孩子的積極性給打垮了,這樣反倒讓孩子離成功越來越遠。
閱讀更多 家庭教育學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