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東嶽廟簡介

在盛山北環路邊,一座粉牆黛瓦、彩飾飛簷的小廟赫然入目,旁邊指示牌寫著:“道教聖地——重慶市開縣(開州區)鎮東東嶽廟”。廟門楹聯曰:“道教淵源蘊五千年華夏文化;玄門奧妙秘三洞經鳳篆龍章。”為清道光七年(1827)知縣孔昭焜所撰。步入山門,但見神像莊嚴,綠樹掩映,香菸繚繞;耳畔鐘鼓齊鳴,誦經如歌,令人肅然起敬。

開州區東嶽廟簡介

東嶽廟始建於明朝,據《開縣誌》載:“東嶽廟在盛山西麓,四周松柏茂密,環境幽靜。廟前巨榕數株,枝繁葉茂,錯節盤根”(按:榕樹現僅存兩株)。原佔地10畝,廟宇宏偉,殿堂莊嚴,古樹參天,靈泉清洌,向來就是道教聖地。到清道光年間,已先後修繕5次。清代知縣(1827~1829)孔昭焜曾有《東嶽廟小景詩》7首,吟詠了凌雲坊、接引橋、眺遠樓、遂生池、環漪舫、桃塢和佇月亭等處景點。

互調住持

東嶽廟曾歷經多次曲折。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東嶽廟被飲酒茹葷的和尚佔據,廟裡的道士被攆,只好借住到大覺寺。清道光二十三年,開縣調來一位“正堂加五級”(比一般縣官大)的地方官,嫌其不倫不類,遂嚴加整頓,將大覺寺與東嶽廟“互調住持”,讓道人、和尚各歸原位;同時捐錢撥款,改建維修,這才正本清源,仙佛不淆,釋道均安。

開州區東嶽廟簡介

毀而復建

清嘉慶初年,這裡遭土匪破壞,淪為雜草叢生的廢墟。道光年間孔昭焜知縣到廟裡“祈雨有應”,靈泉復湧“倍於曩時”,乃“興舉而恢廓之”,翻修一新。後來雖然朝代更迭,戰亂頻仍,東嶽廟都一直受到妥善保護,人們常來廟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1934年東嶽廟成立開縣道教會,1948年改組為四川道教會開縣分會。

毀而再建

1964年,政府使用東嶽廟,大破“四舊”,沒收廟產,趕走道人;到1968年搬離之時,又將廟舍賣給農民,損毀或掩埋神像,宗教活動被迫中止。改革開放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實,東嶽廟枯木逢春。在道教信眾的強烈要求下,經多方努力,東嶽廟從60平方米的石棉瓦棚到金碧輝煌的廟宇,從租地到徵地,從信眾自發組織到正式從四川遂寧聘請道長來主持,終於在2008年6月正式登記備案,被批准為合法宗教活動場所。東嶽廟現有土地2.5畝,建有殿堂10間供奉,大小神像108尊(其中出土的明清石刻神像76尊),保存完好的古碑4塊,道教教職人員1人,長住居士4人。

(彭 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