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抗日遠征軍你知道多少?

剛159082


普及一下關於中國遠征軍不被人知的歷史知識,為什麼叫“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呢?因為原定的出兵方向還有一個越南,為此將組建遠征軍第二路軍,但是由於種種軍事及外交因素最後這事黃了,不過“第一路軍”的番號還是沿留了下來,三個軍(第5、第6、第66)10萬人馬走出國門遠征緬甸。



(孫連仲)

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原定的司令長官是中條山大敗後被撤的第一戰區司令官衛立煌,結果蔣鼎文湯恩伯等誣告其與八路軍不清不楚,於是蔣介石又改用了土木系靈魂人物、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在羅卓英還在贛北交接時,第一路軍副司令官、第五軍軍長杜聿明暫代其職。

中國遠征軍總參謀長是美國人史迪威,並且代表盟軍“中印緬戰區”行使權力,蔣介石仍然不放心,又派出了以侍從室主任林蔚率領的“軍委會駐滇參謀團”監督遠征軍作戰。也就是說,杜聿明等三個“媳婦”軍長上面有羅卓英、林蔚和史迪威三個“婆婆”,杜聿明急眼了還可以直接請示蔣介石,這是個非常複雜而混亂的指揮系統,再加上英國人的自私,不吃敗仗都見鬼了。



(注意看史迪威的臂章)

這是中國遠征軍1942年第一次入緬作戰的序列,敗局中損失半數以上兵力,杜聿明帶領鑽進野人山的是第5軍軍部和第200師、新22師,其中第200師抬著戴安瀾將軍的遺體回到祖國,而杜聿明率部走的另外一條路,跟蔣介石恢復聯絡後接到的命令是轉進印度。

杜聿明是從印度被飛機接回重慶的,早知如此,何必有跟孫立人分道揚鑣的當初?

(羅卓英)

所以才有了新38師和新22師在藍姆迦組建新一軍這事,而蔣介石最先選擇的軍長是黃埔二期的“邱瘋子”邱清泉,結果一群人勸諫,說邱清泉那暴脾氣非得跟美國人火拼不行,再後來換成了黃埔一期的鄭洞國,性情溫和。

另外一邊的滇西也在重整旗鼓準備反攻,這回不叫第一路軍了,而被稱為正式的中國遠征軍,代號“Y部隊”,鄭洞國那邊叫“X部隊”,一準是史迪威起的名字。“X部隊”又叫駐印軍,史迪威是總指揮,羅卓英和鄭洞國任副總指揮。

(衛立煌)

“Y部隊”的首任司令長官是軍委會政治部長、第六戰區司令官陳誠,為此蔣介石提名西北軍名將孫連仲代理第六戰區司令,所以“常德會戰”是孫連仲和九戰區薛嶽共同指揮的,因為常德在行政上歸九戰區,軍事上卻歸六戰區,可是六戰區實權卻在“土木系四大金剛”之一的郭懺手裡,所以戰場指揮有點亂套,坑害了餘程萬。

陳誠率領遠征軍司令部進駐雲南楚雄後,接受美械,厲兵秣馬,卻遭遇了六戰區部下陰謀“兵諫”、關麟徵跟他吵架、美國人拉攏他倒蔣自立等一系列麻煩,心在顫抖,胃也出血,乾脆稱病請辭,並再次舉薦衛立煌接任,蔣介石終於照準。

(孫立人)

因此中國遠征軍實際是兩次入緬作戰,第二次已經沒有杜聿明什麼事了,他率領正在補充恢復的第5軍駐防昆明,接替宋希濂的昆明警備總司令職務。而宋希濂和霍揆彰兩個集團軍是衛立煌反攻滇西的主力部隊,約20萬人馬。

新一軍事實上1943年10月就開始從緬北反攻,然而滇西這邊蔣介石就是不下命令,主要原因是在跟美英和史迪威吵架,直到羅斯福威脅取消美援,蔣介石才於1944年5月給衛立煌正式下達了反攻命令,正逢滇西雨季,中國軍隊苦不堪言,如果早動手三個月,情況會好很多。



“Y部隊”主打滇西日軍第56師團,在松山和龍陵逼得日軍燒掉了113和148兩個聯隊軍旗,這是八年抗戰絕無僅有的記錄,最後也就是這兩面聯隊旗在作戰中焚燒。“駐印軍”則用坦克碾壓了日軍第18師團部,繳獲了師團大印,也破了記錄。

新一軍在得到國內空運的三個師(第14、第50、新30師)兵員加強後,1944年8月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和廖耀湘由此當上軍長,羅卓英調回國內。打到半路,新六軍也奉命空運回國參加湘西會戰。



1945年1月27日,兩支部隊在畹町會師,分別是第53軍116師(東北軍)和新一軍新38師,中印公路打通,滇緬公路重連,至此,第二次遠征緬甸戰役勝利結束。

向異域殺敵的中國遠征軍致敬!

(史迪威和孫廖二軍長)


度度狼gg


關於遠征軍,大家能說的上來的人名很多,比如杜聿明,鄭洞國,史迪威,孫立人,羅卓英,戴安瀾,其實還有一些人大家不是很熟知,這就是國軍二級上將黃傑。

1943年1月,黃傑調任第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為宋希濂)兼第六軍軍長,駐戍滇西,加入遠征軍作戰序列。 9月,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奉調入重慶陸軍大學將官班受訓,黃傑代理總司令,指揮第二、第六、第五十三、第七十一軍和炮兵第十團、重迫擊炮第七團混合營、通訊兵第九連等特種部隊,及滇康緬特別游擊隊第一、二、三縱隊,負責攻克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四大據點。黃傑率部於1945年1月20日,完全佔領畹町,殲敵三千九百餘人,中印公路隨即打通。黃傑獲得了蔣介石的表揚,國民政府授予三等雲麾勳章,美國政府也授予自由勳章。

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7月,黃傑調任中央訓練團教育長,辦理部隊復員、編余軍官三十餘萬人的轉業訓練工作。同時又兼任軍官訓練團的教育長,與國防部配合,調訓作戰部隊團長以上的軍官,專門研究對中共軍隊作戰的方法。在軍官訓練團還設立了“戡亂建國訓練班”培訓國民黨軍隊高級軍官中忠於蔣介石的骨幹分子。蔣經國常駐這個班掌握實際權力。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中美、蘇、英等盟國都曾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提供過各種援助,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不僅成功牽制了日軍絕大多數兵力,中國軍民也因為履行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成員的義務而出兵境外配合盟軍打擊日軍的侵略行為,同時這一軍事行動也是立足於國際援華通道和西南大後方的安全著想。

在1938年10月27日武漢會戰結束後中日戰爭已進入相持階段:這一時期日軍已佔華北、華中、華南和華東的廣大地區,我國人口和工業密集分佈的地區大量淪陷於日軍之手,然而正是通過淞滬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一系列戰役遲滯了日軍的推進步伐。日本陸軍的34個師團中有32個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日本國家總支出的76.8%用於了中國戰場的軍費,隨著佔領區的擴大日軍有限的兵力需要不斷分兵駐守,而一個個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使其後勤補給線始終處於威脅之中。然而由於中國近代史上長期積貧積弱,此時中國也暫時無力收復失地,於是戰爭向著持久對峙的狀態發展。

這一時期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獲得了國際上有良知的各國友人的援助,由於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幾乎完全淪陷,於是國際援華物資大多通過滇緬公路運輸到中國大西南。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發動了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的珍珠港事件,日軍由此開始同美、英作戰。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的當日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這時的緬甸處於英屬印度治下,但英國此時正集中精力在同納粹德國的歐洲戰場上,所以當1942年初日軍向緬甸發起進攻時其軍力超過了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到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並企圖切斷滇緬公路。

忙於歐洲戰事的英國不甘心自己的殖民地被日軍佔據,於是向中國政府請求支援,而中國一則出於履行同盟國義務,二來也是為了守衛滇緬公路這條國際援華通道,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日軍由緬甸迂迴雲南以威脅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安全,於是在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國民革命軍第5、第6、第66軍的9個師10萬餘人整編成為中國遠征軍,準備開赴緬甸同日軍作戰。這是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1942年3月23日開赴緬甸的中國遠征軍同日軍在同古首次正面交鋒(同古保衛戰始於1942年3月19日,到23日日軍已基本戰勝英軍,後期的同古戰役轉為主要是日軍和中國遠征軍的交鋒):此時駐緬甸的英軍已基本喪失戰鬥力,日軍已掌握緬甸戰場的制主權。中國遠征軍第200師率先以步騎兵相互配合向日軍側翼反擊,炸(燒)毀日軍坦克、裝甲車多輛,使日軍進攻一度受挫。與此同時盟軍駐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簽發了同古會戰命:第5軍直屬部隊、暫編第55師、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奉命南下擊敵。在同古以200師為主力的中國遠征軍在缺乏制空權優勢的情況下和日軍一直苦鬥到29日,在付出2000餘人傷亡的代價後中國遠征軍在同古殲敵5000餘人。1942年3月21日《泰晤士報》將中國遠征軍在同古的戰鬥經歷傳遍了全世界,自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就取得蜚聲海外的勝利。然而被救出的英軍已對日軍充滿了畏懼,以致於在沒知會中國遠征軍的情況下匆忙撤退,這就使中國遠征軍的側翼暴露在日軍的威脅下。此時以200師為主力的中國遠征軍成為了一支內缺糧彈、外無援兵的孤軍,他們面對的是4倍於己的日軍,於是在29日200師主動進行了戰略轉移。

日軍佔領仰光後兵分三路向北追擊英軍,其中西路第33師團由仰光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方向發起進攻,試圖佔領仁安羌地區的油田並切斷中國遠征軍和美英盟軍之間的聯繫。到1942年4月14日作為日軍先頭部隊的第33師荒本部隊213聯隊通過仁安羌以南馬圭,原田215聯隊部隊則一口氣奪佔了科固瓦、薩特丹,掩護作間大佐部隊向仁安羌以北迂迴。至此仁安羌地區的英軍已處於日軍包圍之下,1942年4月13日英軍要求中國遠征軍接防西線的沙斯瓦、唐德文伊、馬格威以掩護英軍撤退。18日拂曉中國遠征軍113團團長劉放吾部署自己的部隊在英軍輕戰車及火炮支援下進攻北岸日軍。戰鬥進行到19日午後三時中國遠征軍攻入日軍最後一道封鎖線敦貢村,克復整個仁安羌油田區,英軍主力因此得以突圍而出,被俘官兵及被困英美傳教士、記者和僑民等亦陸續被救出。然而被救出的英軍一心想著快點撤離,未能與中國遠征軍進行有效的配合,以致於中國遠征軍的側翼暴露在日軍威脅之下,中國遠征軍不得不分批次主動撤離。

中國遠征軍在撤退途中新22師、新38師在孫立人將軍率領下進入印度,而其他遠征軍部隊多通過緬甸北部的原始叢林撤回雲南。在這一過程中第五軍直屬部隊、新22師、96師等部隊4萬餘人在穿越緬北野人山時由於沒有後勤保障,加上瘧疾、傷寒等傳染病,沿途又有日軍圍追堵截,最終有3萬多遠征軍官兵葬身於此。1942年5月18日號稱當時中國唯一的機械化師200師的師長戴安瀾在郎科地區指揮突圍戰鬥中負重傷,26日下午5時40分在緬北茅邦村殉國。中國遠征軍這次入緬作戰一共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從數據中不難看出絕大多數將士犧牲在撤退途中而不是戰鬥過程中。而撤到印度新22師、新38師殘部則為日後的反攻保留了火種。由於這次入緬作戰的失利導致滇緬公路這條唯一的國際援華通道被切斷,在中、美兩國的合作下開闢了從印度阿薩姆邦到中國昆明的全長500英里、地勢海拔平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高達7000米的駝峰航線。由於複雜的氣候因素導致這條航線墜機事故頻發,以致於被稱為用此前墜落飛機殘骸導航的死亡航線,在該航線運行期間一共有2200名美國飛行員和1100名中國飛行員長眠於此。

1942年5月2日盟軍駐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在給美國總部的一份急電中首次提到在印度建立基地訓練中國軍隊和反攻緬甸的計劃。隨後中國國民政府將退到印度的新22師、新38師殘部整編為X部隊,將撤退到雲南的遠征軍與新增派的部隊整編為Y部隊。日軍在取得緬甸戰場的勝利後趁勢攻入滇西騰衝、松山等地,中國軍隊在炸燬了怒江大橋後依託怒江天險成功阻擊了日軍的攻勢,粉碎了日軍從雲南迂迴威脅中國戰時首都重慶的企圖。1942年6月怒江防線已基本穩固,國民政府開始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10月根據中美之間達成的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由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奉命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從江西、湖北、四川等地抽調12個軍31個師在雲南集中訓練。到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1943年10月盟軍制定了:由在印度蘭姆伽基地整訓的原中國遠征軍新22師、新38師等部改編而來的中國駐印軍從緬甸西北角發動反攻,由雲南的中國遠征軍從北向南推進予以配合的作戰計劃。10月下旬中國駐印軍在英美軍各一部的配合下,向緬北日軍發起反攻。到12月27日中美工兵在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後將中印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與此同時也付出了官兵傷亡6.7萬人的代價。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不請自來,見解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

抗日戰爭爆發後,日寇逐漸取得了華北,華中,華南等現場的勝利,1938年武漢會戰結束後,抗日戰爭進入到了對中國有利的相持階段。日寇在中國戰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為了迫使中國政府投降,日寇採用南進戰略,侵佔東南亞,切斷中國對外的交通線,同時切斷了外來的援助。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中國政府組建遠征軍,羅卓英為司令,美國的史迪威將軍為參謀長,

1942年,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因為英軍的無情出賣慘遭失利,其中最著名的戰役是“同古會戰”,中國遠征軍在友軍出賣的情況下第200師在同古重創日軍,取得了殲敵5000的偉大戰績。在“仁安羌戰役”中孫立人將軍麾下劉放吾團長率領千人的部隊解救出了被千人的日軍包圍的七千人英軍部隊,改革開放之後,英國女王訪華期間拜訪了孫立人將軍,為了表示當年對英軍的幫助授予了孫立人將軍“帝國司令”勳章。

第一次如緬作戰以失敗告終,一部分人撤往印度,另一部分通過野人山回國,200師師長戴安瀾在回國途中傷重不治而終。在野人山中,4000多人病死餓死,非戰鬥減員比戰鬥減員高出一倍,原始森林中頻頻出沒的野人也成為了女醫生的噩夢,野人往往尾隨軍隊中的女性,一有機會就將其擄走,結果大家都懂得。撤往印度的軍隊則得到了很好的休整與訓練。

第二次遠征我就不說了,故事太多,最終以勝利告終。

中國軍隊赴緬作戰的意義是:蔣介石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司令,有權指揮中國,東南亞的軍隊,極大的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是舊中國加入聯合國的重要助推劑。中國獲得了更多國家的支持,獲得了更多的話語權!

現在,緬甸北部的反政府軍就是中國遠征軍的後代,他們用中國的國旗,講普通話,用中國的教材,唱中國的國歌,可是緬甸,中國都不肯接納他們,民族的悲哀。

在此,向中國遠征軍致敬!


你是我親愛的大阿靜啊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很早便從電視或書籍的隻言片語中瞭解到這句詩,但是隻是一閃而過,從未追究其內涵。直到有緣看了《中國遠征軍》這部電視劇,引起對塵封往事的好奇,讓我繼續閱讀了《中國遠征軍》、《戴安瀾》、《駝峰航線》等書籍,我才知道,原來在八年抗日戰爭中,還有“中國遠征軍”這樣一支部隊。

首先說說遠征軍出國作戰的背景。

1940年初,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在迫使法國停止中越貨運線後,入侵越南,使得滇越線全面中斷。此時滇緬線就成了國際上唯一一條援華通道。然而日本並不善罷甘休,繼續醞釀入侵緬甸(時屬英國佔領),佔領整個東南亞的計劃。遠征軍就是在此背景下,中英合作醞釀而生的。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入緬對日作戰部隊,亦稱“中國援緬遠征軍”。1941年12月,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遠征軍由第5、第6、第66軍編成,計9個師10萬餘人,受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司令長官指揮。

遠征軍入緬作戰共分為兩個階段。

1.第一階段入緬作戰,緬北大撤退(1941年12月-1942年5月)

第一階段作戰,先後取得了同古保衛戰(戴安瀾將軍部)的勝利和仁安羌解圍(孫立人將軍部)的勝利,為盟軍撤退贏取了大量的時間。

但是,英軍害怕中國軍隊駐紮緬北,不向中國軍隊提供車輛和食物供給,自己忙著搶修通往印度的公路撤退。正面防線的英緬軍幾次三番在不通知中國友軍的情況下撤退,導致正面戰場快速的喪失較多戰略要地,加速潰敗。

1942年4月30日,日本第56師團分兵兩路,一路撲向緬甸密支那,以切斷中國遠征軍的退路,一週後,密支那被攻佔,中國遠征軍回國的最後一條通道被掐斷了。

隨後,緬北大撤退開始了,這注定是一場慘烈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撤退。

東線方面:

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第6軍後來從景東撤退到雲南的思茅、普洱一帶後,全軍僅存6000餘人。

中線方面:

杜聿明率領率領第5軍軍部和廖耀湘新22師約15000人,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雖然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但輾轉野人山兩個月,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新22師入緬時有9000人,在各次戰鬥中傷亡2000人,在撤退途中卻傷亡多達4000人,比戰鬥減員多一倍,最終僅剩3000餘人回國。

而中線另一支第200師(戴安瀾部,不足7000人)結束東枝(棠吉)戰鬥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戴安瀾將軍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46] 。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在緬北茅邦村逝世。6月17日抵達騰衝附近,29日轉至雲龍,第200師在戰鬥中傷亡1800人,而在撤退中傷亡3200人,入緬時的9000兵力,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

西線方面:

是傷亡最小,撤退最輕鬆的一條,除去英美殘部外,中方僅新編38師(孫立人部未按照上級命令撤退回國)跟隨撤退入印度。

自此,第一階段,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英軍投入兵力4萬人,撤到印度只有約13000餘人。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在第二階段作戰開始前,怒江防線穩定之後,中國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10月,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

在印度蘭姆伽接受整訓的中國遠征軍

同時,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在這過程中,受制於航線的險惡條件,大量援華物資及年輕的入伍士兵都永遠的長眠於雪山腳下。

2.第二階段入緬作戰,大反攻(1943年10月-1945年3月)

此階段,中國駐印軍與盟軍共同作戰,進行了胡康河谷戰役、孟拱河谷戰役、密支那戰役;而國內方面,組織了松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戰役

1945年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1945年4月撤銷。

整體上,第一階段作戰雖然以慘敗和眾多戰士的殉國而告終,但是也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意義,掩護了英軍撤退,贏得了時間保存了力量以保衛印度;也消耗、阻滯了日軍進攻中國西南大後方的企圖,配合國內部隊阻敵於雲南境內怒江天險以西,形成了長期對峙。

這段歷史至今都是鮮為人知的,更不用說戴安瀾將軍、孫立人將軍的事蹟;駝峰航線的艱險;反攻戰役的慘烈。

歷史需要被銘記,烈士不應長眠他鄉。大家更多的關注到的都是每年從朝鮮半島空運回國的抗美援朝烈士。殊不知近些年,西南邊陲騰衝也有越來越多的遠征軍烈士遺骸,經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努力,終於可以魂歸故里。



Mr飛翔的螞蟻


抗戰時期的中國遠征軍先後有過不同的名稱、指揮系統和作戰地區,大體如下:

一、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

抗日戰爭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938年搶建完成的滇緬公路成了唯一的一條援華通道。1942年1月,日軍出兵緬甸,企圖徹底切斷中國抗戰的輸血管,同時準備以緬甸為跳板,實現與德國會師中東的計劃。

1942年2月16日,蔣介石下達命令:“優先運送第五軍入緬,所有野炮、戰地炮均應隨同出發。”第五軍當日即乘汽車到雲南西部毗鄰緬甸的畹町集中,再由英方派車接運入緬。

3月8日,仰光失守,從美國運抵此處的幾十萬噸援華物資落入日本人之手。四天後,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正式成立,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以後情況變化未發表。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司令長官衛立煌(未到任,先由杜聿明代理,後由羅卓英繼任),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第五軍(軍長杜聿明),轄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師長餘韶),遊擊司令部(司令黃翔);第六軍(軍長甘麗初),轄第四十九師(師長彭璧生)、第九十三師(師長呂國銓)、暫五十五師(師長陳勉吾);第六十六軍(軍長張軫),轄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新二十八師(師長劉伯龍)、新二十九師(師長馬維驥)。

就在仰光失守的同一天,遠征軍第五軍的先頭部隊第二〇〇師到達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同古是緬甸重要的公路、鐵路和水運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仰光失守後,同古成為日軍的主攻目標。原來駐守同古的是英緬軍第一師,中國遠征軍到來後,同古防務由第二〇〇師接手。

第二〇〇師是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有兩個戰車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裝備精良,有坦克、裝甲車、摩托車和大口徑火炮,師長戴安瀾黃埔三期出身,是蔣介石的得意門生,1939年曾率部與日軍精銳第五師團在廣西崑崙關鏖戰月餘,擊斃日軍少將中村正雄,取得崑崙關大捷,被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3月18日,第二〇〇師與兵力兩倍於我的日軍第五十五師團正面交火。戴安瀾歷下“誓與同古共存亡”的遺書:“此次遠征,系唐明以來揚國威的盛舉,雖戰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如本師長戰死,以副師長代之;副師長戰死,以參謀長代之;參謀長戰死,以步兵指揮官替代,各級照此辦理。”戰事異常激烈,敵我每天都有肉搏衝鋒數次,至3月底,第二〇〇師與日軍血戰12天,殲敵5000餘人。3月29日,同古英軍在沒有通知中國軍隊的情況下突然撤退,將同古側翼暴露給敵人,增援的日軍第五十六師團開始包抄第二〇〇師後方,我軍腹背受敵,形勢更加嚴峻。當天晚上,戴安瀾部奉命突圍,安全轉移。

當時英軍的戰略方針是“棄緬保印,保存實力”,所以在緬英軍聽任中國遠征軍單獨作戰,或利用中國軍隊掩護自己撤退,在這種背景下,緬甸戰局一敗塗地。5月6日,英軍決定放棄緬甸,史迪威命令中國遠征軍向印度撤退。

二、退入印度的遠征軍部隊組成中國駐印軍

5月8日,杜聿明接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的電報,命令全軍向印度撤退,而就在前一天,蔣介石則命令杜聿明撤回國內。面對這兩份截然不同的命令,杜聿明不知如何是好,後來他在回憶錄中透露:“我召集各部隊長及參謀長商討後,決心仍按照蔣介石命令向國境撤退,當時各將領均無異議。”5月9日,杜聿明以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的名義召集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第九十六師師長餘韶、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究突圍部署,決定從孟拱以西以北迴國,會議後立即行動。

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將軍

唯一沒有按照杜聿明命令行事的是孫立人,他率領部隊撤退到印度英帕爾,成為遠征軍序列中唯一一支保持完整建制撤退的部隊。因為當時印度沒有戰場,撤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經過短暫休整後改稱中國駐印軍,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的名稱正式取消。史迪威受命擔任駐印軍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1943年春,羅卓英調國內任職,新編第一軍軍長鄭洞國接任副總指揮。根據統帥部的部署,中國駐印軍由新編第一軍(軍長鄭洞國兼,孫立人、潘裕昆先後繼任)、新編第六軍(軍長廖耀湘)、中美混合突擊支隊(指揮官黑格准將)和美軍第五三〇七混成旅(指揮官梅利爾准將)聯合組成。

中國駐印軍指揮部正式成立後,在印度藍伽訓練營整訓部隊,中方的具體訓練工作由孫立人負責。

中國駐印軍在美軍顧問指導下使用美製山炮

自1943年10月開始,中國駐印軍先後發動兩期攻勢,反攻日軍盤踞下的緬甸,經過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密支那、八莫、南坎等數次大戰,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重修組建的滇西遠征軍在中緬邊境的芒友勝利會師,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至此全程暢通。

三、重新組建的中國遠征軍

除退入印度者外,中國遠征軍主力大部撤退至雲南西部。1943年春,鑑於緬甸及滇緬公路對於中國抗戰的重要性,中國政府決定在滇西重新組編並整訓第二批遠征軍,準備在合適時機反攻緬甸。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中)與盟軍將領在一起

重組後的遠征軍由陳誠任司令長官(1943年冬衛立煌繼任),黃琪翔任副司令長官,節制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第二十集團軍(總司令霍揆彰)和滇康緬特別游擊區(總指揮鄭坡),總兵力共計14個師16萬餘人。

1944年4月13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中國遠征軍做好作戰準備,相機攻佔騰衝,以策應西線駐印軍攻佔緬北重鎮密支那;17日,遠征軍擬定了怒江作戰計劃。5月11日,反攻怒江作戰開始,中國遠征軍以第二十集團軍為右翼攻擊部隊,第十一集團軍為左翼攻擊部隊,在司令長官衛立煌將軍的統一指揮下,分數路以銳不可擋之勢強渡怒江,揭開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

強渡怒江天險後的滇西遠征軍乘勝追擊,進入高黎貢山地區,與反攻緬甸的駐印軍似兩把尖刀對日軍形成東西夾擊之勢,血戰17個月後,中國軍隊解放了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83000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擊斃日軍48000餘人,重新打通了滇緬公路,緬北、滇西從此不見敵蹤。


民國年間那些事


中國遠征軍是20世紀40年代初亞太盟國抗擊日本侵略軍最緊要關頭組建的一支英雄部隊。講述中國遠征軍的故事必須結合當時的國際背景,才能凸顯出這支英雄部隊的光榮。

1941年12月,已經在中國大陸與中國軍隊在血與火中較量了10年之久的日本終於扛不住資源匱乏的壓力,迅速以強大的海空軍部隊攻擊資源豐富的南太平洋和東南亞。

曾經詆譭中國軍隊屢戰屢敗的美英盟軍此時在兇橫殘暴的日軍打擊下,一潰千里,就連號稱世界海軍第一的英國海軍在太平洋上被遮天蔽日的日軍戰機打的四處逃竄。1940年7月,日軍登陸中南半島,進攻英國遠東殖民地緬甸。為了挽救在亞太的敗局,美英還是將目光投向了那個在他們眼裡以積貧積弱著稱的中國。

緬甸同時也是國際物資補給進入中國最重要的通道之一,連接中緬交通的滇緬公路凝聚了雲南各族人民的血汗,是中國賴以對日戰爭最後的一條大動脈,現在也面臨被日軍切斷的危險。

為了確保這條大動脈不被日軍切斷,同時也為了挽救在緬甸兵敗如山倒的英軍,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底開始籌備組建遠征軍部隊事宜,至1942年3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正式成立,由羅卓英任代司令長官(司令長官衛立煌因通共嫌疑被停職)、杜聿明為副長官,下轄第5、6、66軍共9個師共十萬兵力,其中第5軍是當時中國軍隊中唯一的一個機械化部隊。

組建完畢的遠征軍部隊迅速開入緬甸,準備按照中英兩軍共同制定的作戰計劃,迎擊從緬甸南部北上的日軍。

然而在國內與日軍浴血拼殺毫不退縮的中國軍隊卻絲毫不曾想到裝備齊全的英軍居然被日軍的攻勢嚇破了膽,所謂的共同作戰完全成了中國軍隊為潰逃的英軍打掩護的行動。1942年3月7日,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的第5軍第200師首先抵達緬甸同古,與北上的日軍遭遇,展開激戰。因為配合作戰的英軍不戰而逃,致使200師孤身與四倍於己的日軍在同古苦戰12天,以傷亡2000餘人的代價殺敵5000餘人,最後因彈盡援絕,被迫放棄同古突圍。

同古之戰後,日軍兵分三路繼續向北進攻。英軍與中國遠征軍分左右兩路迎擊,然而由於英軍置戰局於不顧,一味的倉皇撤退,致使雙方制定的曼德勒會戰和彬文那會戰計劃相繼泡湯,而中國遠征軍部隊各軍時時出於後路被抄、全軍被圍的險地。第66軍所屬新22師扼守彬文那以南的斯瓦那河谷,為參加彬文那會戰的各部隊集結展開贏得時間。新22師在這裡頑強抵抗18天,殺敵數千。然而,由於英軍在仁安羌方向的潰敗,使已經完成彬文那會戰部署的中國遠征軍各部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最後被迫撤退。

儘管中國遠征軍因為盟友的自私膽怯一再陷入險境,有時候卻還不得不幫助陷入重圍的英軍解圍。英軍從仁安羌敗退時,一支約7000人的部隊被僅有四五千人的日軍包圍,急忙向遠征軍呼救。遠征軍新編第38師113團1000餘名官兵在師長孫立人指揮下奉命馳援,經過反覆衝殺,居然在數倍於己的日軍包圍圈上打開了一個缺口,救出了精神幾乎崩潰的7000名英軍官兵和500多名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

仁安羌之戰中國遠征軍打出了國威軍威,轟動了世界。

此時的緬甸戰局已經全面惡化,英軍鐵了心要往印度潰退,中國遠征軍眼看就要陷入日軍的合圍。鑑於英軍已經全部撤入印度,為了保存實力,中國遠征軍也分批向中國雲南和印度撤退。主力部隊翻越野人山向國內撤退,由於給養不足,數萬官兵犧牲於此。新22師和新38師則途經密支那進入印度。

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出國作戰到此結束,十萬之眾僅剩下4萬,犧牲的6萬將士大部分非戰鬥減員。而那條貫通中國大陸唯一的一條陸上大動脈——滇緬公路,完全日軍切斷,中國只有靠美國陸軍航空隊穿梭在狂風暴雪充滿死亡氣息的喜馬拉雅山送來的屈指可數的物資艱難的維持著國內戰局。

隨著亞太戰場東段的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人被驚醒的美國睡獅打得血流不止,西段的中國戰場(包括中南半島)在中國大陸日軍也深陷戰爭泥潭。因此,亞太同盟國為了配合東段美軍作戰,準備從日軍防守最薄弱的中南半島突破,一舉砸碎日軍在亞太戰場西部的戰線。

為此,中英兩國再度走上合作的道路。和上次所不同的是,這時的英國已經完全從失敗陰影中走出來,為了奪回失去的遠東殖民地開始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於是,中國國民政府決定重組中國遠征軍。至1943年10月,遠征軍各部連同在印度的新22、38師在中緬印邊境集結完畢,總兵力約26萬餘人。這一次,遠征軍不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上一次,武器裝備也大大改善。特別是新22、38師,完全按照美軍步兵師的標準配備武器裝備。

10月20日,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正式打響。全副美式裝備的新38師首先從印緬邊境出擊,經過一個半月激戰,重創日軍精銳的第18師團,攻克緬甸於邦。

緊接著,同樣全副美式裝備的新22師於1944年1月強渡塔奈河,與新38師協同攻擊退守胡康河谷的日軍第18師團。第18師團被兩個中國美械師纏住廝殺,根本難以抵擋,倉皇撤退。胡康河谷之戰是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場第一次步兵、炮兵、坦克等諸兵種合成作戰,特別是坦克部隊,一舉衝進18師團指揮部。

面對中國軍隊的凌厲攻勢,日軍開始調整部署,一面以第18師團繼續在緬北與中國軍隊周旋,一面集中3個師團的重兵進攻英軍駐守的印度英帕爾,妄圖從這裡打開缺口。英軍一面抵擋,一面又請求中國方面火速派兵增援。

此時,中國遠征軍已經在滇西怒江東岸集結了近20萬全美械和半美械的精兵強將,得到英軍求援後,隨即奉命越過怒江從滇西向日軍發起攻擊,相繼攻克松山、龍陵、騰衝。新22、38師也從胡康河谷發動,在孟拱河谷、密支那連續大敗日軍。至1945年1月28日,兩軍在緬甸芒什會師,宣告戰役結束。

第二次入緬作戰又叫緬北滇西戰役,中國遠征軍(連同新22、38師在內)以傷亡8萬餘人的代價取得全殲日軍3個師團、重創7個師團斃傷俘敵13萬餘人的輝煌戰績。


20世紀戰史大揭秘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死在荒無人煙的胡康河谷野人山,也是中國抗戰史上非戰鬥減員最嚴重的一次事件。第二次入緬作戰的是滇西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在1943年冬由衛立煌將軍繼任,下轄第十一,二十集團軍。共計約三十萬人。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在緬甸地區的作戰,不僅重創了日本法西斯勢力,更對世界其他地區反法西斯戰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役中,中國遠征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遠征軍付出了近二十萬熱血男兒傷亡的沉重代價,但它卻打出了中國人民的血性。你們說對嗎?




探尋歷史,豐富你我。歡迎評論!


西秦懶仙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在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中國遠征印緬抗戰,在緬甸拖住了日軍大量陸軍,阻止日軍西進,確保了英聯邦在遠東的印度的安全,使英國獲益極大;且有效地制止了日本奪取澳洲和攻佔整個太平洋地區的狂妄計劃,併為盟軍經中國大陸向日本本土展開最後反攻打下了基礎。

1943年,蔣介石夫婦至印度視察中國遠征軍。

1942年1月至5月,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參加的部隊主要有中國遠征軍第5、第6、第66軍以及各種保障和專業兵種部隊。在同古平原、羅衣考等是給於了日軍有力抗擊,並取得了安羌大捷,但是因為英軍的一味敗退,使得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

圖為駛過滇緬公路惠通橋的卡車。

第二階段是1942年5月到1943年10月,這是緬甸戰場對峙時期,美國空軍開闢了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向中國空運物資的“駝峰航線”,每月運送5000噸的軍用物資,而中國遠征軍再次在昆明集結30個師,在陸路上繼續保護重要的生命線:滇緬公路,此時的英美海軍在孟加拉灣掌握了制海權,準備開始大反攻。

圖為駐印中國遠征軍的戰車隊。

第三階段是反攻緬甸,時間從1943年11月到1945年3月。根據中美英三國的反攻戰略,中國遠征軍分別在印度藍伽和雲南進行整訓,更換了大批的美械裝備,中國駐印度遠征軍為掩護中印公路修築,再度進入緬甸,發動孟拱河谷戰役和密支那戰役,進攻縱深60公里,解放3000平方公里土地,殲滅大量日軍。

圖為1945年在滇的中國遠征軍。

隨後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參加的部隊主要有第11、第20集團軍等。1944年6月強渡怒江,橫掃騰衝、龍陵、芒市等,把滇緬陣地連成一片,並於1945年1月正式與中國駐印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出完全打通,隨後開始了反攻日本。

中緬印戰區美軍遠程滲透特遣隊,在行軍途中研究地形。

在這場入緬作戰的大會戰中,中國廣大海外華僑積極協助遠征軍,出錢出槍出汽車,有些華僑直接參與了對日遊擊,而云南的民眾們為支援抗日,全力修築滇緬公路,組建游擊隊抗擊日軍,並竭盡人力物力財力支持遠征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圖文繪歷史


講些印象比較深的,主要來自美國人寫的《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材料主要來源是史迪威的日記。

大家都知道,中國遠征軍在二戰時是去了緬甸。緬甸當然是英國的殖民地,首都在仰光。為什麼不留在國內打鬼子,而非要跑去緬甸打呢?

因為地圖上的紅色點都已經被日本佔領了,中國當時想要得到美國的援助,最好的辦法是由美國援助物資用船送到仰光,然後再從緬甸陸路運輸到中國西南。有人說為何不從中亞來運輸?因為交通不便。

所以在派遣軍隊去緬甸這事上,中國當時比較積極,派了3個軍10個師入緬甸,但實際上當時每個師名義上雖然有一萬人,實際編制一般在6-7000人,所以實際兵力只有7萬左右。

這7萬中國部隊,再加上當地的英國部隊,又有美國支援的武器物資,按理紙面實力不比日軍差,但是 中美英各懷鬼胎:中國想保存實力,英國人一心想退回印度去。美國不切實際派個史迪威過來就想掌握兵權。結果三國盟軍被日軍一路推平,中國遠征軍一部分跑回國,另一部分被史迪威拉去整軍,打算靠美國的物資武裝後再打回來。

這就是遠征軍入緬的前半段發生的事。

緬甸失守,於是美國向中國的援助物資只能靠危險重重的 駝峰航線,駝峰航線從印度阿薩姆邦到中國雲南四川,海拔高度高於當時美國主要裝備機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所以危險係數極高。

危險到什麼程度呢?最多時美國一月裡損失了50%的飛機,最多的一天裡就發生了4起空難。據說飛在這條航線上,飛行員一路上可以見到雪山上到處是金屬碎片,多到可以用來目測導航。

美國人當然不能忍受這種損失,他們想重新從印度打回緬甸,至少也要打回緬北地區,重新打通從印度到緬甸再到中國的陸路聯繫。他們靠的仍然是那支逃到印度的中國遠征軍。

史迪威在印度終於取得了這支中國遠征軍的指揮權,他大肆改造和重編訓練這支軍隊,這支軍隊最早只有9000人,逃到印度時,不少人餓得半死,步槍已經損壞,很多人得了瘧疾,美國人給他們治病,一天三頓飯養著,配發了新軍服,頭盔,靴子,揹包,步槍,刺刀,卡車,大炮以及大量的美式裝備,很快這支中國遠征軍就煥然一新了。

光靠這9000人當然不夠,於是美國人又要求中國將補充兵員利用駝峰航線送到印度來受訓,於是中國軍官們往往在每架飛機裡塞35-40人,擠得滿滿的,當時中國將軍羅卓英主張把讓這些士兵衣服全部脫光了賽進飛機,這樣一架飛機可以賽下50人,反正下飛機後美國人會發新的。

於是50名赤條條的新兵,從昆明出發時,往往除了短褲和嘔吐袋外什麼都帶,飛機要在高原地區飛行3小時,於是好幾個人被凍死,美國人建議,可以在飛機上提供棉大衣,可中國方面覺得沒有必要,反正新兵們即使凍僵了,下飛機後在溫暖的印度,一個小時不就恢復了麼?

從1942年到1944年,總共5.3萬人在印度受訓,正是他們打出了赫赫有名的遠征軍軍威,他們奪回了緬甸北部,在陸戰中硬生生的擊退了日軍,可以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奮戰,所謂“中國遠征軍”就只是個笑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