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海:与梅先生的两次同台合作

今日推送之《与梅先生的两次同台合作》,出自《中国戏剧》1989年10月,作者袁世海,原名瑞麟,是著名京剧净行演员,被观众美誉为“活曹操”。文章中回忆了他与梅兰芳先生的两次同台合作。

 我开始知道梅兰芳,也就四五岁吧。还不懂听戏呢。那时,家里有一把茶壶,上边印着梅先生演的《天女散花》。看着上面印的小人好玩,我想动,但一碰,家里老人就说:“别动!可别碎了。那是鼎鼎大名的梅兰芳!”梅兰芳何许人也,我不知道,但梅兰芳三个字是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了。

 到七八岁时,我就经常听“蹭戏”。有一次,看了梅先生和杨小楼的《霸王别姬》。哎呀,那真是,杨小楼人高马大,坐在椅子上念词,椅子咯吱咯吱直响;梅先生扮相好,演得也好。当然,由于年岁小,还不懂好在哪儿,更没想到若干年后,我竟然同梅先生一起演出《霸王别姬》。

袁世海:与梅先生的两次同台合作

梅兰芳、袁世海之《霸王别姬》

 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先生高兴地剃须登台。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了一阵子营业戏,马上又演义务戏。有一次,一位管事的找我,说梅先生邀我共演《霸王别姬》。我一听,差点儿跳了起来。嘿!我居然能和梅兰芳霸王别姬》。那时,梅先生正在鼎盛时期,而我呢?用现在的话讲,您算哪位呀?那时,我才二十七八岁。因此很激动,也很紧张,心跳得厉害。

 到了后台,我恭敬地对梅先生说:“梅先生,您给我说说。”梅先生看出了我的紧张,就随和地说: “不用说,你放开了唱。我看过你演出了,就按你那样演。”我又说:“那您跟我说说‘力拔山兮’怎么演。”因为这段词有杨小楼和金少山两种唱法。杨小楼的上板唱,金少山的不上板唱。梅先生又笑着说:“‘力拔山兮’也不用说,我随着你,你怎么走,我跟着你走。你有几个身段挺好,我看了。”几句话,使我的心放下了一大半。

 再有一次的合作演出也使我非常难忘。那是我与许多前辈共演《龙凤呈祥》。记得阵容是梅先生的孙尚香、马连良的乔玄、周信芳的鲁肃、盖叫天的赵云、林树森的刘备、李多奎的太后、姜妙香的周瑜、马富禄的乔福,我的前孙权、后张飞。

袁世海:与梅先生的两次同台合作

《龙凤呈祥》梅兰芳饰孙尚香 袁世海饰张飞

 这出戏后边的《芦花荡》,老唱法是张飞扎靠,比较简单。但用舞蹈繁多的昆曲《芦花荡》的演法演,又显得拖沓。张飞是在周瑜追上刘备就要开杀时上场的,这个当口,戏班的讲法叫“风口浪尖”,观众正盼有人来解围呢!好,张飞来了!戚哩咔嚓,干脆麻利快,解决问题。好,有俏头。因此在科班时,根据剧情,我就把老的演法删繁就简了。张飞的扮相也改为草笠、芒鞋、渔夫装。您想,戏唱到这儿,后台一大堆好的演员,都是前辈,你这儿没完没了、死乞白赖地卖派,不仅后台厌烦,前台也厌烦。所以这次演出,我就按改的演了,没想到得到了两位前辈夸奖。

 演完了戏去吃饭,周信芳先生拍着我的肩头说:“老弟,你真会演戏!”梅先生也接着说:“对了。短、小、精、巧。”说这些,并不是想自我夸耀,而是我从前辈的肯定和夸奖中悟出一个道理,就是我们的戏曲艺术必须要继承、发扬,否则艺术就要停滞。梅先生有雄厚的基本功,他从不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正由于他不断改革创新,精心钻研,才能创造出一个独具风格的梅派艺术。

(《中国戏剧》1989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