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赵祯真的是一位仁君吗?

歪腻50


答:可以说,宋仁宗赵祯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仁君。

谁如果要否定宋仁宗之“仁”,那么,中国古代就再也没有“仁君”之说了。

宋仁宗到底有多仁?

宋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出,上到朝臣,下到乞儿、流浪汉,无不放声大哭。

当时的情景,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举国哀痛。

这还不算,敌国君主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初闻噩耗,也沉痛不已,眼泪成线儿往下流,一个劲地说:“我必须给他建一个衣冠冢,以寄哀思。”

耶律洪基说到做到,这之后,辽国历代皇帝贡奉宋仁宗一如贡奉祖宗。

明人沈德符也直呼宋仁宗之德为北宋诸帝之冠——其实,沈德符此语尚有保留,他只把比较对像局限于北宋,是担心明朝皇帝吃醋啊。

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以千古一帝自居,却也老实交待,说自己有三个偶像:爷爷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乾隆把爷爷奉为偶像,我们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那是他亲爷爷啊,而且,他和他老爹能当上帝王,都全靠这个亲爷爷啊。

乾隆把唐太宗奉为偶像,我们也一点儿也不奇怪,毕竟,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摆在那儿,万国来朝,被颂称为“天可汗”,不服不行。

但是,乾隆把宋仁宗奉为偶像……

凭什么?

只能说,宋仁宗的人格魅力太伟大了。

下面说几则与宋仁宗有关的小故事,让我们充分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自古有言:蜀治则天下治,蜀乱则天下乱。

蜀中的地理位置特殊,成了反映封建王朝治乱的晴雨表。

则历朝历代帝王都对蜀中的一举一动特别上心。

蜀中有一个举人写诗给成都知府,里面有这么一句:“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

老天,这绝对是一首鼓动地方割据独立的反诗。

如果这事发生在清朝,凌迟处死是免不了的了。

宋仁宗却哈哈大笑,说,这不过是老秀才急于求官而做出的荒唐事,就让他做个司户参军吧。

又:宋仁宗年少时,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当时有个博士程琳给太后进献了一幅《武后临朝图》,意欲鼓动刘太后篡宋自立,走武则天当年的路线。也幸亏刘太后深明大义,没有做出过格行为。宋仁宗长大亲政,有人旧事重提,以此来弹劾程琳。宋仁宗只是一笑拉倒,认为这是当时的情势所逼,继续重用程琳。

还有,某天晚上,宋仁宗批阅奏章到深夜,准备回寝宫时,听到宫外面传来阵阵丝竹歌声,热闹非凡,不由大奇,问:“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这么热闹,是不是显得我们宫里太冷清了?”宋仁宗笑了笑说:“宫内冷清能换得外面老百姓热闹,这很好呀。如果我们宫里热闹,恐怕老百姓就要活得冷清了。”

再有,某天早上,宋仁宗起床时,突然向太监提到,自己一晚上都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奇怪地说,既然饿,为何不吩咐下人做羊肉汤吃?宋仁宗挠了挠头,说:恶例不能开呀,如果朕昨晚索要了一次,下面人就会以此为例,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呀,还是不要了。

……

关于宋仁宗的故事还有很多,篇幅关系,就不再说下去了。

总之,宋仁宗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仁君。


覃仕勇说史


肯定是的。

“仁”是帝王死后的庙号,我国历史上获得这个称号的帝王不多,赵祯便是其中的一个,相比起其他几个获得这个称号的皇帝,赵祯的这个“仁”字的含金量恐怕是最高的了。

善于纳谏

自古帝王都是很威严的,也是好面子的,对于大臣们的劝谏多多少少不是那么想理睬,即便是千古帝王唐太宗也有对大臣纳谏不耐烦的时候,而仁宗却是一个十分乐于采纳大臣们的建议的帝王。

宋朝有很多著名的谏官,如包拯、王素、司马迁、欧阳修等,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指出帝王的错误并让其改正。包拯在仁宗朝的知谏院任职时就经常纳谏,他也因为经常弹劾进谏被当时的官员戏称为“包弹”。

仁宗要任命国舅爷为节度使,包拯三番五次劝说仁宗,不仅动嘴还上手扯仁宗衣服,还将涂抹喷人脸上,最终仁宗只好无奈的打消了任命的决定。

节俭仁和

宋朝的帝王相比起其他朝代的帝王来说非常的节俭,仁宗也不例外。某一天,仁宗处理公务到了深夜,感到有点饿,便想喝碗浓浓的热汤,但仁宗忍住了没有说出来。若唤作其他帝王肯定会直接叫御膳房准备了,但仁宗认为吃一次夜宵便会逐渐形成惯例,不仅需要人花费时间准备,还会浪费粮食,是一件不值得的事。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仁宗是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仁和、节俭的人,正是因为他的仁和,才使得宋朝在这个时期人才济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也到达了巅峰,因此说仁宗是一个仁君一点也没夸大,他担得起。


温酒煮水


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关于前二人的功过是非,论说可谓已汗牛充栋,就不说了,在此只想略为言说一下人们似较少注重的宋仁宗。

宋仁宗公元1010年生,因其之前的皇子一个个夭折,故起名"受益",五岁封庆国公,九岁立为太子,十三岁就承继大统,更名赵祯,一登帝位。

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出现了北宋时期的治世顶峰,被称为仁宗盛治,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 期间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

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 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历史上有“庆历、嘉祐之治”之称,尤以“嘉祐之治”为多。

“仁政”,一直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宋仁宗在位42年,是宋朝皇帝中执政最长的,生性恭俭仁恕,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宋仁宗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

宋仁宗是我国宋朝第四位皇帝,论能力,他不如宋太祖赵匡胤雄才大略,论学问,他不如宋徽宗多才多艺,但论生前死后的名声,他却是宋朝18位皇帝中最好的。

宋仁宗对侍奉他的人很仁慈,在一个暮春时节,仁宗在御花园散步,走了一段时间,身边的人发现仁宗频频回头探望,却又什么也不说,不知道什么意思。等回到宫里,他急匆匆地对宫女说:“好渴,快帮我端水来喝。”

宫女奇怪地问:“陛下为何不在外面喝水,而忍渴这么久呢?”仁宗边喝边回答说:“我回头找了多次,没见掌管茶水的当值侍吏,又不便询问,因为我要一问,侍吏必然受到责罚,故忍渴而归。”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54岁的宋仁宗赵祯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岂止是国内,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持,盖一都虞侯耳!’”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然而,再伟大的人都有污点,哪怕很小,宋仁宗也不例外。

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太后崩,上始得自纵。”赵祯大权在握,摆脱了刘太后的管束,便开始为所欲为。此时,他喜欢的张美人已经病故,他开始专宠尚美人和杨美人。

景佑元年(1033亲政第二年),宋仁宗因纵欲过度导致精神萎靡不振,上朝次数明显减少,朝中大臣对此忧心忡忡。八月,参知政事宋绶上书,请求仁宗“节欲以顺四时,爱惜龙体。”

《曲洧旧闻》载:“范讽知开封府,有富民自陈为子娶妇,已三日,禁内有指挥,令入见,今半月无消息。讽即乞对,具以民言闻,且曰:‘陛下不迩声色,朝野共知,岂宜有此;况民妇已成礼而强取之,何以示天下?’仁宗曰:‘皇后曾言,近有进一女姿色颇佳,朕犹未见也。’讽曰:‘果如此,愿即付臣,无为近习所欺,而谤怨归陛下。臣乞于榻前交割此女,归府面授诉者。不然,陛下之谤,难户晓也。’仁宗乃降旨取其女与讽。”

当然了,这些都是皇帝的私生活,只是到后期逐渐饥不择食,不免让人诟病。


在下刀掌门


宋仁宗是北宋第四任皇帝,宋真宗的儿子。原名叫赵受益,登基以后改叫赵祯。仁宗皇帝赵祯从小就是一个温润少年,待人谦虚温和很少有喜怒的表现。

《宋史》当中记载,评价仁宗皇帝是一位仁德之主,这一点从他的谥号上可以看出(谥号“仁”,慈民爱物,慈心为质,克己复礼曰仁)。仁宗皇帝生活比较节俭,体恤臣民,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宋朝一度迎来“嘉祐之治”的繁荣局面。由此可见,宋仁宗的名声并不像野史中传说的那般不堪,作为守成之主的宋仁宗还是很有作为。

善于纳谏

宋仁宗与包拯的一段纳谏故事,一度成为中国帝王史上的一段君臣佳话。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包拯是仁宗时期的名臣,曾经做过御史大夫一类的言官。

有一次,包拯与仁宗皇帝共同商议国事,两人越讨论越激烈,一时兴起之际,包拯全然忘记君臣礼仪,手舞足蹈地高谈阔论,哪成想唾沫飞溅到仁宗皇帝脸上,仁宗皇帝只好一边听包拯讲话,一边用袖子擦拭脸庞。等到讲完以后,包拯才意识到自己刚才有失君臣礼节,赶紧向仁宗皇帝谢罪,仁宗皇帝不但原谅他,还将他建议的合理之处积极采纳。

励精图治,庆历变法

宋仁宗虽是守成之主,但也很想像先帝太祖太宗皇帝那样能够建立不朽功业,留名于青史。面对执政期间因为土地问题和冗官、冗兵、冗费问题带来的社会矛盾,宋仁宗寝食难安,暗地里下决心要励精图治,改变现状。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任命范仲淹、欧阳修等人,开始针对宋朝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由此,拉开庆历新政的改革序幕。这便是宋史上有名的“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庆历新政的主张。宋仁宗看到庆历新政的十项主张后深以为然,立即命令全国推广。其中,明确提出对官吏应该采取定时考察制度。过去对于贵族阶级的子弟采取萌补法,这种落后的选拔人才机制使得很多官二代、皇二代不学无术依然可以获得功名,庆历新政的推广变成任何人要想入朝为官,就必须通过朝廷开设的考试,否则不予录用。

宋仁宗主持的庆历新政,虽然找到当时宋朝社会面临的根本问题所在,但由于准备不充分、时机未成熟,在众多贵族集团的联合反对下,庆历新政彻底失败。

宋仁宗最为史家称颂的庆历新政作为宋朝改革的先行者自身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为后来王安石变法找到了思路,提供了借鉴。苏轼曾经评价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三年,广揽天下英雄豪杰集思广益,为后来宋朝百年基业奠定基础,更加值得一提的是唐宋八大家中宋朝六位大文豪全部出自仁宗一朝,可见仁宗在位时期政局之稳定,社会之富庶。


邓海春


宋仁宗,宋真宗第六子。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继帝位,年仅13岁,1033年开始亲政。在位41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最长的皇帝。

对下属宽厚仁慈,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有包拯、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等等。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还发行了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唐太宗善于纳谏,所以才有了魏征,赵真也是一位善于纳谏的皇帝。所以才有了包拯等直臣,包拯在仁宗面前可以说是屡屡犯颜直谏,据理力争。吐沫横飞。赵祯只是用袖子挡住脸,却没有怪罪他。传说中的三口铜铡,也是皇帝赋予他的无上权力。上铡公子王孙,中铡奸佞大员,下铡贪官污吏,才能保证政治上的清明。使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赵祯的宽仁善谏成就了包拯一生千古留名的美名。

这里有个小故事,仁宗有一次外出巡查,刚回到宫中就跟他的妃子说,赶快拿茶来,渴死了。他的妃子就很不解,说你在路上为什么不喝茶呢?仁宗说,如果我在路上要喝茶,就会有人怪罪恃从的伺候不周。恐怕有人因此而获罪,朕实不忍。自己渴点,能保他们性命也值了。

以上两例, 足以看出这位帝王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时代非常难得。

这里再闲扯一点:宋太祖,宋太宗赵匡胤、赵光义时,就大削兵权。就是那个杯酒释兵权。从那时觉得他们就尚文抑武,仁宗是位守成贤君。军事也不是太弱。可悲的是,他下面的几个皇帝都奉行尚文抑武的政策。没有军事上的保证,国家再富也是待宰的肥羊。这可能给后来的靖康之耻,屈辱的南宋埋下了伏笔吧!

所以强国是先要强军。应以史为鉴。只有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各方面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才称之为强吧!


木雨青风L


北宋皇帝宋仁宗赵祯,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他采纳谏言,在位期间几十年,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得北宋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巅峰。其中历史课本中的最早纸币——交子——就是宋仁宗时期出现的。

不过,宋仁宗的超好评价,真正的原因,在于他的‘仁政’,而非像汉武帝唐太宗那样对外扩张,他主政下的边境和平,主要靠花钱。

但是赵祯确实是个好皇帝,比如有次吃饭吃到沙子,这种感觉谁都有吧?那一瞬间的疼痛,是直达脑壳里的,可赵祯却赶紧跟身边的小宫女说别声张出去,否则你会被打死的。

由此可见,他当得起‘爱民如子’这四个字。或许这一切,与赵祯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赵祯13岁登基称帝,北宋这时候的一国大权,全都掌握在刘太后手里。刘太后是个狠角色,赵祯他爹宋真宗在世时,刘太后就跟宋真宗对着干,还把支持宋真宗的宰相寇准一党,连根拔起。

所以赵祯当皇帝后,刘太后直接把赵祯晾在一边,临朝政治,史载“太后服仪天冠、衮衣以出”,意思是刘太后穿上了皇帝的龙袍,搞得跟几百年前的武则天一样,就差改国号了。

只是刘太后好像没有效仿武则天的打算,有臣子进献了《武后临朝图》,刘太后掷于地:吾不作此负祖宗事。

太后一旦强势,受苦的一定是皇帝。况且赵祯还不是刘太后的亲生儿子,不管对他严厉还是放松,坊间都会有两种声音出现,一是赞美她,二是臭骂她。

但刘太后毕竟是离皇帝宝座只差一步的女人,她要做的,就是在自己死前,权力不会落到赵祯手里,因此,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处处专横,不让赵祯如意。

赵祯登基后不久,看上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姐,姓王,长得非常漂亮,对她是日死惦念(十三四岁,古代已经懂事了),就向刘太后提了一嘴。

于是刘太后看了一眼姑娘,然后给了个评价:妖艳太甚,恐不利少主。

这个理由好,当皇帝的不能沉迷美色,绝对能堵住众臣的口。

但是,刘太后反手把那个王美人,许配给了前夫的儿子(你没看错,史书上真的是这么说的,刘太后有个前夫)。

赵祯:???

刘太后此举,势必会加深两人之间的矛盾,所以刘太后大手一挥,挑选了好几个有身份的少女进宫作为补偿,任凭赵祯挑选。

皇帝娶妻,当然是皇后。

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是又出岔子了。

估摸着赵祯还没有学好怎么去当一个好皇帝,他的少年心性,选皇后纯粹看颜值。赵祯一眼看过去,在人群中看到一个姓张的少女,亭亭玉立,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瞬间让赵祯忘了王美人长什么样。

事与愿违。

刘太后再一次从中作梗,因为刘太后心中已有人选,是一位叫郭清悟的少女。

太后要换人,谁也拦不住。

关键是刘太后非常不给赵祯面子,根本没有与赵祯商议,就私下做了决定,自作主张立张氏为才人,郭清悟为皇后。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少年天子赵祯,开始沉默寡言,心思也变得细腻,学会了以己度人。他有过反抗,跟如今的孩子赌气一样,很长时间不理郭皇后。

而郭皇后仗着有刘太后撑腰,在成长过程中,骄傲跋扈,谁都不放在眼里。哪怕是刘太后死了,仍旧觉得自己是后宫之主,没有一点自知之明!

力图摆脱刘太后影响的赵祯,决定废了郭皇后。

某一天,赵祯几个受宠的妃子,在赵祯面前拐着弯儿,你一言我一语的讲郭皇后的不是,郭皇后顿时暴跳如雷,拿出自己的皇后威仪,就要抽她们嘴巴子。

赵祯英雄救美,挡在妃子们身前,结果被郭皇后的手指甲,在脖子上挠出几条血痕。

赵祯立马戏精附身,化身奥斯卡小金人得主,找来宰相吕夷简验伤,控诉皇后的蛮横无理,最后更是下旨,以皇后无子为由,把她丢到道观里当了尼姑,算是报了当年的仇!


西游言己


历史唯一真“仁宗”!


遍读史书,可以知道历朝历代还有元仁宗、明仁宗、清仁宗。元仁宗就不说了,蒙古人治理国家那是野蛮式的,还把人分为等级的,从何谈“仁”?明仁宗就更搞笑了,一共在位十个月,执政能有什么作为?更别说历史认可的“仁”了!清仁宗就是把和珅搞下台,获得了一大笔银子,所以给老百姓降了些税,这也可以称“仁”?遍地白莲教烽火,这仁宗可谓是贻笑大方了。说实话,以上几位仁宗,都有些名不符实。

唯有宋仁宗,执政四十二年,对下宽厚以待,对百姓休养生息,克勤克俭,仁孝敦厚,用贤臣,远小人,善纳谏。最重要的是别的帝王“仁”一时,他却“仁”了一辈子,他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被冠以“仁”的谥号,而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宋史对其有着史书中异常高的评价。

……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这是的的确确的评语,无论谁有什么不同意见,也无法抹杀赵祯作为“仁”的唯一性。

宋仁宗死时,开封城内军民百姓罢市同悲,数日不绝。甚至连乞丐和小孩都到宫门前烧纸祭奠。连“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耶律洪基得知赵祯死讯大哭不已,还为其在辽国建了一座衣冠冢,珍藏着他的遗像,此后辽国各代帝王“奉其御容如祖宗”。

真正的仁君做到这个份上,也可谓是不负其生了!仁君并非真的无敌,但的确会留存于世人心中!



在他的心灵深处,有一方净土,有一种坚守。尽管处于皇权顶端最高处,总能俯身下望,历经四十二年,莫不如是,时间从未改变他的善良、宽厚的性格。

他是帝王中的一个异数,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迹,他无愧于“仁”!


望风瑟瑟


从书本中了解到赵祯被宋史夸的原因:1,和邻邦国友好,相安无战事,以至去世也被邻国惋惜,2,对国人宽厚,发展生产,以至四大发明中有三出之仁宗朝,3,能虚心听取大臣们的提出的建议,4,由于仁政朝中就出现许多耿直的大臣,文人雅士,文人墨客,总而言之,仁宗帝确实是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现今正午阳光要拍一部描述宋仁宗传奇一生,描述帝王和大臣之间,和妃嫔之间,和爱女之间,等可歌可泣的故事,十几年来古装宫廷剧,除了唐,明,最多是清朝,宋朝帝王也只是剧中的背景墙,如包青天一类的剧,孤城闭电视剧就是一部描写宋仁宗一生传奇的剧,明年追剧!


芳芳130305671


大宋王朝开五千年来之文运,宋仁宗赵祯时期达到了顶峰,四海雍熙,八方安定,士农工商,繁荣富饶,其影响甚至超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被评价为,圣明有道尧舜世,日月无私天地春。

宋仁宗赵祯宽容为怀,十分爱戴文士贤达,封孔子为衍圣公,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在此期间朝廷出现了如寇准,包拯,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沈括,王安石等,这些文臣贤相,可谓群星闪耀,唐宋八大家仁宗时占了六位,思想哲学,百家齐鸣,真是文化昌盛,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四大发明,有三项在宋仁宗执政时期大规模应用,火药开起火器革命,指南针引导航海,活字印刷术,让各种书籍大量刊印,还发行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第一张纸币,科学技术空前的发达。

政治教育,思想哲学,科学技术,文化经济,达到了空前绝世的高度,宋仁宗可谓是自尧舜禹汤以来,大有作为的帝王,明朝的弘治皇帝朱祐樘也没有他贤明通达,赵祯真的是一位千古仁君。

文|大明锦衣卫士


大明锦衣卫士


宋仁宗赵祯是一位难得的仁君。

在中国历史上,凡事从小经历过母后摄政的小皇帝,长大以后都有两种倾向:要么在重压之下变得胆小懦弱,要么在压抑过后变得性格暴戾,宋仁宗的母后章献太后刘娥也是个女强人,甚至可以说离当武则天只一步之遥,但高压下长大的仁宗皇帝却成为了奇葩,他性格宽厚,甚至可以说是个暖男。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少有。

宋仁宗亲政后,非常善于重用人才,那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美好时代。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还有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都出在仁宗当政时。历朝历代的改革家们在改革失败后往往下场凄惨,而像范仲淹范大人改革失败也只是落了个被贬的结局,不轻易杀大臣是仁宗皇帝的一大特点。

23岁的苏辙在参加考试的时候居然写道:皇帝沉迷美色,不加节制,不问国家大事。学子公然在考试中诽谤皇上,这在当时就算是反诗了。但仁宗却认为苏辙刚直不阿、直言敢谏,于是把他收为朝廷所用。

一次,仁宗皇帝听到宫外面的丝竹歌声,问道:"这是哪里的声音?"宫人回答:"是外面酒楼的声音。皇上,外面如此热闹我们宫里是不是太冷清了?"仁宗回答:"如果宫内冷清,外面的老百姓们就会活得很热闹,如果我们宫里天天热闹,老百姓们就要活得冷冷清清了."

还有一次,仁宗皇帝早上醒来说晚上没睡好,很饿,想吃羊肉。太监问仁宗晚上为何不让人做来吃。仁宗回答:皇帝索要一次,下面人以此为例,就会天天宰杀,到时候得杀多少羊,杀戮太大了。这就是仁宗皇帝挨饿的故事。

宋仁宗死后,宋国的百姓烧纸钱连天都烧黑了,消息传到辽国,辽国皇帝也为宋仁宗的去世悲伤不已,感慨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