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生這麼做,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靠近別人的起跑線~

“我想考音樂學院,我父母也很支持我,但他們現在只讓我在我們的小縣城跟老師學,等聯考結束後才可以去北京學一個月,我很糾結,我害怕跟著地方老師學到時候考不上音樂學院,也怕到時去北京,讓好的老師一聽全身毛病 還要再花更多錢和時間去改,那樣時間真的就不夠用。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是不是這種情況我就不用考音樂學院了,但我真的好想上音樂學院,我該怎麼辦?”

這是一位音樂藝考生給小編的留言,相信應該有很多學生也有同樣的困擾,家長的不信任、不理解、不支持讓他們很煩惱。

藝考生這麼做,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靠近別人的起跑線~

關於音樂藝考生究竟應該留在地方學音樂還是到大的城市學音樂呢?小編將從下文中為大家詳細分析一下:

地域帶來的限制就是信息的不對等

小縣城與大城市相比,最直接的差距就是師資和訊息的匱乏,造成的結果就是音樂意識的落後。

在小縣城裡,學藝術的孩子很少,如果學樂器只有二胡笛子小提琴鋼琴電子琴,有幾個樂器還是一個老師教的,也就別提什麼師資了。樂理只到你可以讀譜為止。這就是有關音樂的全部。

在大城市,你可以獲得相對正規優質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更多的選擇性和開放的眼界。眼界這種事對於藝術的重要性,尤其是學習階段,自然是不用多說。

但這些地方的孩子,在學習的黃金年齡,壓根就沒得選。如果父母的眼光很長遠,那他還有幸可以跳出來。如果父母也不支持,很遺憾,大部分的人和他們最初的願望相比很可能不在一個方向。

在小縣城學,即使你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靠近了別人的起跑線。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渠道,很大程度上讓很多家長認識到了藝術的重要性,但並沒有改善小地方師資匱乏的現狀,反而催生了很多中學為了本科上線率開設的“藝術特色班”,“藝術特色學校”。

在這些所謂的藝術特色學校裡,有點基礎的繼續學本專業,沒基礎的就學聲樂,或者學一個冷門樂器(管樂,bass之類的大學樂團比較缺的樂器,據說容易拿高分)。

藝考結束後,有人憑藉努力考入理想院校,有的只能上專科的同學,上了本科,學校也獲得了更高的的本科上線率,皆大歡喜。

這也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習不好才來藝考的原因。因為確實很多人是這樣的。

只是沒有人意識到,相當一部分的人只是被趕著朝著別人的起跑線挪了一點。

藝考生這麼做,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靠近別人的起跑線~

當你進入大學之後,你會發現身邊的同學他們藝考前甚至很久之前就是院裡老師的學生,有些從啟蒙就跟著院裡老師。(其實這才應該是考音樂學院相對正確的途徑,沒繞彎路)

你衝過了更多彎路,吃了更多沒必要吃的苦,僅僅只是跟他們達到了同樣的平臺。

入學分導師,對於這些同學來說多是走個過場。正常情況下自然是各回各家,各找各的師父。

但你卻因為專業課不紮實而在瘋狂的練習,準備入學專業摸底考試,希望能獲得院內名師的青睞。很辛苦,但沒有怨言,只因為你的專業差。

很多小縣城老師的教學方法有問題,學生錯誤的肌肉習慣已經養成了,至少相當一部分時間無法修回來,要改正回來要費更長的時間。所以因為專業課差的原因,你可能會常常被老師忽視,被邊緣化!

藝考生這麼做,即使付出再多努力,也只是靠近別人的起跑線~

所以,這裡小編想要說的就是努力雖然很重要,但有的時候選擇一定是比努力重要的!

家長和孩子們一定要清楚,在某些關鍵的節點,你們其實還有更優的選擇。比如花同樣的時間學習,在大城市學你可以讓孩子站在更高的平臺之上。

如果家長一味的拒絕接受現實,覺得在哪兒學都是學,沒有跳出自己思想圍城的意識,孩子能做的只是帶著滿腔熱血悶頭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學生一樣,痛苦地堅持著。

所以小編建議在家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讓孩子得到最專業的學習,不僅只是為了考一所大學,還是為了讓他跳出圍城,在以後的人生髮展上有能讓他穩穩站立的資本。

也希望更多的學生和家長能看到這篇文章,早早意識到,在還有時間能夠進行更優選擇的時候,抓住時機,不要等到遺憾到來時之時才追悔莫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