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網際網路合作的愛恨情仇

文 / 金腰子(一顆曾長期混跡於金融與互聯網圈的腰子),來源:腰腰金融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與涉及企業的互聯網金融發展戰略無任何關聯。拙作無指引,各家有各家的不同,只為共同思考探討。

銀行與互聯網合作的愛恨情仇

————————————————————

說回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銀行的新增獲客遇到瓶頸,與新市場客戶的交互越來越少,老客激活形式單一,與存量客戶的粘性越來越弱,於是銀行在網絡金融的新增發力點逐漸聚焦到這個新的領域——互聯網平臺合作。最近關於互聯網的下半場也有一個新名詞出現——“協同效應”(對應曾經說的“網絡效應”)

為啥合作,援引曾經寫過的“獲客”文章,和互聯網合作對於銀行在網絡金融方面的訴求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公關訴求,藉助熱點平臺和品牌價值,優化銀行自身的互聯網創新形象,吸引差異化用戶群體的關注。

2、流量合作,聚焦互聯網平臺流量,通過業務嵌入或廣告合作的形態將流量轉化為銀行客戶流量。

3、技術合作,通過新技術、新內容的合作,改善銀行業務服務的流程,豐富交互模式。

4、數據共享,通過合作獲得用戶場景數據,豐富自身客戶畫像,將數據應用到銀行自身金融產品設計。

5、金融服務,開展企業金融服務,獲取直接合作收益。

其實我們再往前邁一步分析,和互聯網平臺的合作深度和合作形式取決於幾個方面?也就是互聯網企業的訴求是啥?

1、直接收益。

(1)融資。這屬於互聯網某一階段的糧草,誰給糧草給的好,量大又好吃,合作的傾斜也會很多。

(2)收入。轉化成其商業模式的主營業務收入,這對其財務指標、未來估值有直接影響。

(3)用戶。獲取新的註冊用戶、付費客戶,同樣對其市場指標、未來估值有直接影響。

2、間接收益

(1)品牌。與有影響力的機構合作,可以提高其自身品牌影響力。

(2)服務。通過合作,拓寬其服務業務領域,增強服務粘性,獲取額外收益。

(3)降成本。通過某些銀行的服務,降低其財務成本(或提高資金收益)。

以上是我暫時看到雙方訴求,願意補充的可以給我留言:)

但是,我們有時候在互聯網合作的過程中,又不能只看到對方要什麼,還需要看得到“對方不要什麼”,因為這些對方不要的點,很可能會影響到合作的形態以及內容。

舉例來說,互聯網企業普遍以平臺化為其發展優勢,平臺化需要對其平臺目標客戶的需求做最大化滿足。

因此客戶群體是否一致,是否在業務場景方面有契合點,決定了合作是廣告級合作還是業務級合作。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銀行與互聯網合作的愛恨情仇

比如互聯網平臺服務能夠滿足其ABC三類客戶需求,而銀行服務只能滿足其C類客戶需求,則平臺化屬性契合度不高,業務級合作的難度就比較大,主要以廣告級流量變現的合作開展。究其原因,廣告級合作不會嚴重影響平臺用戶的交互體驗,但是業務級合作則與其用戶交互體驗息息相關。

反之亦然,長尾小平臺服務能力有限,更倚靠銀行為其導流,而業務級合作則很少,除非區域性開展。

所以,業務級合作雖然能形成緊密的捆綁關係,但要依託於銀行合作項目是否滿足目標客戶極其業務的一致性。這樣才能產生高於業務本身的衍生價值,才有投入資源進行業務迭代的動力,畢竟業務級的合作對於互聯網平臺來說,還是要評估投入產出比的。否則,倒不如就是一次廣告合作,你出錢,我引流,短平快。

所以很多互聯網平臺願意和銀行合作,普遍都是基於看中了銀行的金主定位,通過一個短平快的合作把用戶和營銷費用搞過來,還能借勢做一把品牌聯合的生意,信用卡就是最容易達成類似合作的切入點。

而在業務級合作的產品上,由於平臺的變現需求強烈,因此合作普遍都是從繳費支付環節切入,這也彷彿成為了深入合作的敲門磚。於是我們經常能看到一些大的平臺,支付環節支付方式列表一頁都承不下,甚至排位要再看各個銀行或機構支持的資源情況。每一個優先權都是靠錢砸出來的。

因為互聯網具備平臺化的服務能力,因此具備平臺運營的話語權。因而是否能真正達成業務層面的平等合作,與企業集團體量可能並不是唯一關聯,更具備決定性的因素是雙方平臺化的業務服務能力。

而在這方面,銀行心中的“平臺”,和互聯網公司心中的“平臺”,或許還不在一個維度上,而這或許是銀行網絡金融發展中最值得奮起直追的部分。而平臺能力背後,靠的是那堆業務、應用、技術、數據上的架構,也決定了是否能夠讓合作伺機而動,實時待命。

否則花錢容易導流難,那海量流量,真的不是你想買,買了就能來效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