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這些年指責老師的文章很多,關於老師師德不高的一些事件也被報道出來。今天,我們和您聊聊——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親媽說

事實上,現在整體師德水平不是下降了而是提高了。我印象當中,我們小時候(八十年代)小學階段幾乎沒有不被體罰過的學生。

在我們那樣一所軍校的附屬子弟小學,很多的老師是隨軍的家屬,並非專業師範出身,打罵孩子的現象也時有發生,那時的家長沒有什麼維權意識,而且那個階段獨生子女比較少,孩子被體罰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即便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體罰家長也不會像現在反應這麼激烈。

我國的義務教育近二十年來正在走向逐步的規範化。首先是老師的學歷水平整體提高了擁有更強的專業性。這也就導致了優質的初等教育資源質量比以前更高。毋庸置疑,在初等教育更加專業化,成本更高之後,家長對於教育成本的投入也比以前高了很多。

所以對於教師的水平、教育資源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平心而論,在十年前中小學老師的待遇有了幾次質的飛躍,整體的薪資待遇水平提高很快,包括一些邊遠地區。以我去年採訪過的貴州納雍的一個貧困鄉為例,上完大學去那教書的中學老師大概月工資可以到四千左右,雲南昭通彝良地區的一箇中學教齡較長的帶班老師月工資也可以拿到五六千,新入職的老師是四千多。所以總體來說中小學老師的待遇是提高了一些,但是我認為家長不應該以待遇水平和師德畫上因果關係。

大多數貧困地區的教師待遇跟當地的經濟水平相比還是不錯的。這樣的一個基本的經濟保障,可以保證不發達地區至少有老師願意去做基礎教育,能夠對於當地的人口文化水平的提高,去做長期的堅持性的努力,這是我們在大城市當中,在互聯網的鍵盤下圍起來的世界裡看不到的,但這是真實存在的。

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親媽經驗

從我自身的體會和我身邊的一些教師的觀察來看,師德本身是跟老師自己的道德素養以及對職業的熱愛程度緊密相關的,跟待遇關係不大。

在社會上對於老師的一些看法,有幾句話,我是非常反感並且反對的,首先就是:你既然選擇老師,你就應該高尚;你既然選擇這個職業你就應該愛孩子。高尚和愛孩子並不是一個“行為規範”而是一個道德要求。客觀的說,無法通過一些規章制度去要求人的道德,但可以有一些行為規範,比如說,課堂上不可以吃東西;每週要上滿多少節課。這是可以通過教師的一些規章制度去管理的。但是,至於愛不愛孩子、愛不愛教學真的是沒有辦法。只能是倡導,但沒有辦法去強迫老師。

目前對於老師的種種詬病,根源是當下對於老師的考核體系。並沒有從教育本身的目標出發,只是教育當中的一個政績工程的要求,考核老師批改多少作業、高考的升學率、中考的升學率等等。但教育實際上不是一個單純看數據的事情,所有愛孩子的家長都知道孩子一生的幸福難以量化,確實需要愛,需要耐心,需要為孩子長遠考慮。一些善良的、大局觀很好的老師才能把孩子的教育做好。但是千千萬萬在教育體制中運行的老師,可能有一半不是因為熱愛教育才走上崗位,可能看中了教師的穩定、體面,待遇等等。我們不能說現在的教師待遇低於它應有的價值,我們至少應該明確一點,目前對於教育的業績和教師教學水平的考核是不合理的,在一些待遇不高的地區,老師的生存尊嚴無從談起。沒有生存尊嚴的狀況多多少少的就會影響到日常教學工作。

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親媽思考

對於教育,希望整個社會有一個新的認知,這不是一次買賣也不是一次生意,是我們動用各種社會資源去給孩子形成一種合力、形成一個好的家庭內外成長環境的一個體系。而不是說家長和老師互相推卸責任,家長認為花錢了,老師就應該有師德;老師認為下班以後就應該家長管。不應該是這樣的。在被推卸來推卸去的夾縫中成長的孩子,其實感受到的是自己不被重視、自己被“工具化”,自己的成長成為了別人完成的教學任務或者家長彌補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孩子的成長、幸福感,歸屬感在哪裡,孩子就會迷失。

所以我們討論師德和教師待遇時,其實更多的應該去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有時候家長對老師提出過高要求時我也會跟他們講,老師也是普通人,請換位思考,比如說,在天津幼師大概月均工資在三四千。同樣的工作強度,面對二十多個三四歲的孩子吵鬧一整天,如果把這個工作換給任何一個家長,會不會幹?所以我們去要求別人做一些很高尚的事情時,不妨靜下心想一下,這種事情換成自己,還做不做。

在這個過程當中,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換位思考,從我個人來說,我當老師的第一天(那時候我還沒有小孩)就在想,我將來也要為人父母,成為一名家長,我希望我將來把孩子送到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手裡,我自己就努力去做那樣的老師。現在所謂的師生關係的負面新聞中,表現不太好的老師可能從來沒有考慮過,將來自己的孩子遇到像自己一樣的老師結果會如何。

現在就形成了一種怪局面,家長們希望老師提高道德水準;老師們又在抱怨待遇太低,

好像大家彼此都不滿意,又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一個都不滿意的環境裡。最終受害的會是我們的後代,他們會在非常不真實、不平和的教育和學習環境中長大。

家長和老師的“恩怨”,根源在哪裡?

親媽總結

在很多的城市中,生活成本很高,教師的基本的工資待遇跟當地的消費水平比起來確實不高,工作也比較操心。但我接觸到的老師他們即使對待遇不是很滿意,還是會很好的堅守自己的教學工作。他們更多的考慮是如何在體制內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待遇。體制內很多考核的手段,其實跟孩子的教育、幸福的成長是有衝突的。比如說,“唯分數論”。所以歸根結底,

老師的待遇和師德的矛盾,不是老師和家長之間的矛盾,是現行的教育考核的方式和教育本身的目標之間的矛盾。

如果大家能看透這一點,就容易心平氣和;也容易去理解很多在家長看來好像比較的武斷,或者是不太細緻化的老師的教育。


本期親媽學堂就和您聊到這裡,期待與您下次相遇。

“親媽學堂”致力於做好育兒的“最後一米”——將海量的育兒知識轉化為每天的“日常行動”。幫您既懂得育兒道理,又能過好帶孩子的每一天。讓我們一起努力,用更好的自己給孩子更好的現在。

如果覺得有用,請果斷收藏和轉發給你身邊有需求的人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