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上一篇:

19世纪英国最突出的画家除去特纳就是拉斐尔前派,要看他们的画,没有其它地方比得了泰特英国美术馆的馆藏这么丰富。特纳的作品我们已经在专门的展区看过了,现在就把目光集中到拉斐尔前派的几幅名画上。1848年,同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生的青年画家亨特、米莱和罗塞蒂认为真正的艺术存在于拉斐尔之前的文艺复兴初期,那时的作品感情真挚、形象朴实生动,于是创立了拉斐尔前派兄弟会。在他们三人之中,最有天分的便是米莱,他也是三人中最年轻的一位。

约翰·艾佛雷特·米莱11岁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成为该院有史以来年龄最小的学生。这幅《奥菲莉娅》创作于1852年,那一年米莱23岁。奥菲莉娅是莎士比亚经典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御前大臣的女儿,哈姆雷特的恋人。她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后,奥菲莉娅精神失常,失足跌入溪中溺死,画中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整个画面自然平静,表现出奥菲莉娅摆脱罪恶深重的尘世后的安详。此画笔法精湛写实,一经问世即震惊英国画坛,从此奠定了米莱在绘画领域的地位。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但丁·加百利·罗塞蒂比米莱大一岁,不仅是位画家,还是极具个性的诗人。他出生在意大利裔家族,但丁是这个家族的偶像,因此给他起了这个名字。罗塞蒂本人也非常喜欢但丁,1861年他将但丁的《新生》翻译成英文出版。此画中的女子是他的模特妻子伊丽莎白·希达尔,她就是米莱《奥菲莉娅》的模特。希达尔因病染上毒瘾,1862年死于过量服用鸦片酊。罗塞蒂的这幅《贝娅特·比阿特丽克斯》是在妻子去世两年后创作的,他在此画中再现了挚爱的妻子,将其描绘成但丁《新生》中的梦幻情人贝娅特丽齐。此画名翻译成英文就是“祝福贝娅特丽齐”。画中日晷为9点,正是希达尔死亡的时刻,带有光环的鸽子寓意圣灵,它衔来罂粟放在主人公膝头,暗示希达尔的死因。鸽子为红色代表激情,主人公衣服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命。背景是但丁与情人走在佛罗伦萨的旧桥附近,仿佛梦境一般。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这幅《心爱的人》画的是一位新娘,她用手撩开头发以吸引人们的目光。新娘的两旁和身后是四位伴娘,前面是个听差的小孩。画家通过新娘身前的非洲小孩和身后的黑皮肤伴娘突出了主人公白皙的皮肤和美丽的容颜。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威廉·霍尔曼·亨特是三位中最年长的一个,这里有他的几幅风景画。《伊维尔的麦田》创作于1849年,蓝色的天空、黄色的麦田和红色的农夫,强烈的色彩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我们的英国海岸》又名《迷途的羊群》,创作于1852年。描绘了英格兰东南部苏塞克斯海岸风光,以及悬崖上一群迷路的绵羊。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受到三位画家的影响,一些原本学院派的画家也转而投身拉斐尔前派,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约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沃特豪斯出生在罗马,但父母都是英国画家,5岁时全家返回伦敦居住,22岁时如愿考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最初他的绘画是古典主义风格,擅长绘制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后来才逐渐转向拉斐尔前派。

这幅《夏洛特姑娘》是他的成名作,创作于1888年,题材选自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的同名长诗。这首诗讲的是亚瑟王传奇中的一段爱情故事。夏洛特岛上有位姑娘因魔咒被困在塔中,魔咒禁止她看真实世界,只能通过塔中的魔镜了解外面。与夏洛特岛以河相连的是亚瑟王的城堡,有一天亚瑟王手下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走出城堡,姑娘在镜中看到后对他一见钟情,竟不顾一切地跑到窗前向城堡眺望。结果魔咒降临,魔镜崩碎,姑娘将因血液慢慢凝固而亡。此时的姑娘冲下高塔,跑到岸边迅速在船头刻下“夏洛特姑娘”几个字,然后坐到船上,让船顺流漂向城堡。沃特豪斯的这幅画表现的就是这一时刻。此后,城堡的人在惊恐中迎来这条载着一具女尸的小船,只有骑士兰斯洛特见到后沉思片刻喃喃自语:“她有一张可爱的脸,愿上帝的慈悲与她同在。”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这幅《圣埃乌拉利亚》也是沃特豪斯的作品。关于这位圣女的故事,我们在巴塞罗那参观圣埃乌拉利亚主教座堂时已经了解过。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为控制伊比利亚半岛,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年仅13岁的埃乌拉利亚不愿背叛信仰,宁死不屈。她受到各种刑罚残忍虐待,直至最后被折磨而死。传说她受难时正值仲春,上天不忍其受辱,忽降大雪以遮盖其裸体。画家通过把圣女独自放在近景,而将行刑的士兵与围观者全都推向远景,很好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一群鸽子飞到圣女身边,代表圣洁,同时也意味着圣女的灵魂升上天堂。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那一时期的学院派画家也有不少,虽然知名度没有那么大,但作品的感染力,甚至创新性其实一点儿也不差,比如古典主义画家亚瑟·海克(Arthur Hacker,1858-1919)。海克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后来又到巴黎学习绘画,他很好地将法国印象主义推崇的外光派和英国学院派的理想主义结合在一起。他的这幅《天使报喜》不同于以往的主流表现方式,而是根据主流教会并不承认的《原始雅各福音书》所述:玛利亚在井边打水时,收到一位看不见的天使前来报喜。因此我们在画中看到披着白纱的玛利亚没有看天使,而是直视观众,大天使加百利则从她身后飞来,手举百合花。玛利亚的眉眼清晰深邃,好像现代人画的烟熏妆一样,表现出的是柔弱、孤寂和单纯,因为没有看到天使,也不必带有任何谦卑的姿态。天使的身影仿佛做了一些虚化的处理,仙儿一般地从后方飘来,带给人一种精灵般悠远神秘的感觉。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这幅《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被泰特英国美术馆制作成宣传画挂在美术馆周边,它也的确非常讨人喜爱,包括主题和色彩。它是国籍在美国但长期活跃于英国的约翰·辛格尓·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所绘,完成于1886年,名称取自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画面中两个小姑娘正在傍晚的花园里点亮手中的纸灯笼。为了将傍晚的光线画好,萨金特从1885年的9月到11月,每天在花园里画上几分钟,花园里的花儿谢了,他就换上假花继续作画。最终这幅画成为他的首个被公共博物馆收购的作品。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19世纪末,英国的很多画家都受法国影响,纷纷跑到户外捕捉自然光下的人物和景色。乔治·克劳森(George Clausen,1852-1944)推崇法国的自然主义,画了不少带有乡土气息的作品。这幅《门口的女孩》绘于1889年,表现的是一个农村女孩站在院门口,茫然地望着外面,身后应该是她的父母。此时的她仿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索自己未来的道路。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这幅《棕色的眼睛》创作于1891年,同样是一副茫然的表情。画家希望在最自然的状态下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


泰特英国美术馆-2:拉斐尔前派和他们笔下那些与众不同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