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剩女」的成長經歷

魏思雨今年28歲,合肥市某區政府公務員,大學本科學歷。在外人看來無論是外貌氣質還是內涵修養,魏思雨都是很優秀的。魏思雨的父母離婚多年,現與母親和妹妹共同生活。其母親己退休,妹妹小其4歲,大學本科畢業。

由於魏思雨很小時父母就離異,之後一直和媽媽生活在一起,朋友們從來沒有聽過她談論自己的父親,甚至有時朋友們提到關於父親的話題,她都會黯然離神,所以大家也很知趣地不在她的面前提到這個詞語。

魏思雨的父母今年60多歲,都參加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趕上了國家恢復高考,但卻沒能把握機會考上大學。父親供職於合肥市一事業單位,母親是一公司的會計,已經退休。還有一個小四歲的妹妹,現供職於合肥市某居委會。由於父親想要一個男孩才冒險要了第二個孩子,結果捱了處分。在魏思雨上初中時,父母最終還是因為感情問題離異了。

一個“剩女”的成長經歷

"父母在你小時候離異了,你覺得在你成長的道路上帶來了影響嗎?"

魏思雨:"說不影響是不可能的,誰不想擁有完整的家呢?可那時候他兩經常吵架,起初還在我和妹妹面前有所迴避,後來乾脆連話也不怎麼說了,這樣的婚姻還有意義嗎?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總是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我也問過媽媽為什麼要離婚,結果得到性格不合這個答案。我從父母身上看不到婚姻的意義所在,找個合適的對象真的不容易啊。"

在她記憶裡,父親雖然沒有得到兒子,但卻把自己當成男孩子一樣來養。女孩嘛總是膽小、怕生、有點愛哭鼻子,但在父親看來這是懦弱的表現。做事要有擔當,在家裡要做到有長女的摸樣,要為妹妹樹立榜樣,要堅強獨立,要幫著照顧妹妹,這些都是父親對幼時的魏思雨提出的要求。

"在我的記憶裡,父親對我和對妹妹是不一樣的。妹妹可以撒嬌,可以動不動就哭鼻子,就算做錯事也是我這個姐姐沒帶好。有好東西要先讓著妹妹,要幫父母分擔家務,父母上班去了,我要在家和妹妹寫作業,還要熱飯給妹妹吃,想想我這個姐姐真是不容易啊。不過再想想我在家中是長女,就要有責任感,有擔當。我雖然不是男孩,但我一樣能幫父母照顧好妹妹。就是現在,我在家裡都是頂樑柱呢,我媽和我妹妹都指望著我掙錢供房呢。"

魏思雨是一個很獨立自強的女孩,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能幹。在求學時,朋友對她最大印象就是特別會做事,很有擔當,跟她在一起可以啥事不想啥事不做,因為她都替你想到做到了,很會照顧人。這可能與她從小的成長環境有關。在魏思雨的成長的過程中,她一直是家裡的主心骨,承擔著照顧妹妹,照顧媽媽的責任。從小的磨練讓她養成了喜歡操心,喜歡替別人解決問題的習慣。魏思雨從小一直被爸爸灌輸要獨立堅強,有責任感,在她童年成長的過程中,她被父親當成男孩一樣管教,這無疑對其性別角色的認識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身為女孩,但卻被父親灌輸了男性的性別意識,要求像男孩一樣要勇敢獨立,照顧家人。這或許對於她性格的形成有著一定的影響,也許是造成魏思雨後來中性化性格的根源。

一個“剩女”的成長經歷

性別,也就是男女差別,是形成個體差異的重要來源。性別是一個被社會賦予了一定的文化意義,它不僅根據社會期望規定個體性別社會角色,也確定了個體的性別群體歸屬。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由於生理性別的不同受到了不同的社會化訓練,獲得了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但社會文化意義上的"男人"或"女人"都是在社會文化中被塑造出的,是後天學習的結果。家庭是孩子學習角色觀念,形成角色取向的重要場所。孩子在成長中更多的是觀察父母,瞭解男性和女性在社會扮演的角色,從而形成自己的性別角色。父母在對孩子灌輸性別意識時也總是強調男孩應該要有男子氣質,要勇敢堅強、敢於冒險,這才是男子漢。而女孩則被要求要溫柔、恬靜、端莊大方,這樣才有淑女形象。男人不要女性化、必須成功、要有進攻性、依靠自己;而女性不要男性化,要溫柔、照顧他人、敏感、貢獻有禮。如果男人女性化或女人男性化都是對性別角色的一種偏離-。而魏思雨的父親在對其小時候的教育,更多的是希望她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像男孩一樣堅強勇敢的人,這使魏思雨對男女角色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偏差。

魏思雨對童年時候的家庭環境情況談的最多的就是"吵架"二字。在她的印象中,父母是經常地吵架,一吵起架來就不管自己和妹妹了,有時只好自己帶著妹妹默默地在房間裡寫作業,等他們吵完了都還不敢說話。

"小時候就經常看見父母吵架,結婚難道就為了吵架啊!那還不如一個人過呢,自己掙錢,自己花,還沒人跟你吵架多好。我可不想找一個人結婚,過兩年說因為性格不合而離婚,那結婚幹嘛啊。總之在父母的身上,我只看到了婚姻的失敗。雖然也有很多幸福美滿的家庭,但我對未來還是有些害怕。現在離婚率太高了,我沒有信心我能找到一個知我愛我的人,我不想像我爸媽那樣打打鬧鬧,結果悲劇收場,太傷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從小家庭結構的殘缺,父母的離異,這些因素都在影響著魏思雨的對待婚姻的

態度。魏思雨在對婚姻的態度上還是消極的,不太自信,總是想著萬一以後離婚了該怎麼辦,看來父母婚姻的悲慘收場,給她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現在的魏思雨大有"不婚主義"的味道,不想結婚,不想打破平靜的單身生活。但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擔心,害怕遇人不淑,更不想步父母后塵。

從小魏思雨的父母就對她要求甚多,管教很嚴。父母和當時大多數的家長一樣把希望寄託在了自己孩子身上。從上小學的那天起他們就要求魏思雨要好好學習,將來做個有出息的人。為了要個男孩,父母要了第二胎,父親因此還捱了處分。在魏思雨心裡,要比男孩子更出色成了她的奮鬥的目標,她想讓父母以她為榮。從小學到初中,魏思雨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一直是品學兼優,自然也成為妹妹學習的榜樣。左鄰右舍都誇她聰明能幹,父母也經常表揚她,只有魏思雨知道自己在內心裡是和男孩子較著勁的:"我不比男孩子差,我一定要做的最好",她無時無刻不在心裡這樣提醒自己。

一個“剩女”的成長經歷

​因為小時候父母管教的很嚴格,甚至是結交什麼朋友都要親自過問。那時候魏思雨的朋友中親一色都是女生,如果和男生走得太近,父母都不免要起疑心,擔心是不是早戀了。上初中那會,我都不能和男生結伴上學啥的,老媽總是在我耳邊說,男孩女孩不要走得太近,影響學習。如果成績不小心後退了,總是問我是不是最近有哈心事啊,其實我知道她就是想問我可是早戀了。我傻啊,就算有也不能說啊。

媽媽自從離婚後,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我的身上,那種壓力是巨大的,如果我做的不好,我都覺得對不起家人。

因為家庭教育的嚴格和家人的期望,魏思雨還是努力做一個聽話的孩子,和男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甚至和男同學之間都很少說話。從以上對魏思雨的瞭解中可以看出,魏思雨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了較為嚴格的家庭管教,父母期望她能努力學習,為妹妹做出榜樣。作為家中長女的她懂事較早,能夠體諒父母的用心,很少叛逆,更多是願意為父母分擔憂愁,照顧家裡。她大多在做學生時恪盡職守,好好學習,老師家長不讓做的事堅決不做。在青少年時所接受的中規中矩的家庭教育,即形成了魏思雨初步的生活經驗和是非觀念,在與外界的交往中,她的戒備和自我防護意識很強,以至於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過於保守,封閉了自己的內心世界,給人一種很難親近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