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随笔|看不见的消耗;身心之“漏”!

【有漏VS无漏】

禅修随笔|看不见的消耗;身心之“漏”!

弟子:师父,大多数人的身心都是有漏的,请问要如何理解?

师父:身体层面的“漏”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能量外漏。六根在感受、享受外界一切欲望的时候都是“漏”,直至把人的先天之本往外漏完后,此生便结束了,身体也就没有了。心的层面的“漏”,是指妄心在漏,真心本就如如不动,其实是不会漏的。心被欲望所填满—贪、嗔、痴、慢、疑都在消耗我们心的能量,只有当这些能量不再消耗才能不漏。

修行就是要把这些过程颠倒过来,非但要少消耗,还要把漏的攒回来,如此身心才会强大起来。

禅修随笔|看不见的消耗;身心之“漏”!

弟子:师父,请问有漏和不漏从外在来看会有怎样的表现形式?

师父:身心每况愈下就是有漏的表现。人感觉越来越疲惫,身形要么消瘦、要么肥胖、精神差,但也并非一天到晚都不好,在能量提起来的时候精神焕发,但是当积攒的能量用完时,就会又瘪下去。

反之,身心越来越好就是不漏的表现,感觉饱满但又不外散,身形不胖不瘦,精神愉悦。

禅修随笔|看不见的消耗;身心之“漏”!

弟子:师父,不漏是指不分享吗?那样会不会比较冷漠?不是应当要倡导与人分享好的事物,就像师父与我们授课,算是漏还是不漏呢?感觉会有冲突。

师父:其实并没有冲突。如果心量很小,把心只放在自己这边,那会感觉在漏,可如果把心放到无限大,包容所有众生,就没有漏。初期修行,会感觉有漏,但是当修行到很高的时候,不漏就是漏,漏就是不漏。因为当心无量无边时,自己漏给对方,可对方又都在自己心里,也就不存在漏。

佛法的修行要高于分享,在行菩萨道时,不光利人也要利己,利己就是利人,利人就是利己,所以是不矛盾的。如果感觉有矛盾,说明心量还不够大。

禅修随笔|看不见的消耗;身心之“漏”!

弟子:所以师父,修行的最终目标是要做到身心无漏吗?

师父:是的。做到身心无漏,才能功夫圆满,也就是修行成佛的时候。倘若还有漏,说明还有习气在,有习气就会有对境在,那么无论修到多高,都会掉下来。

所以,要先体验到有漏,然后知道如何去堵漏,不仅要在没有干扰的时候能做到不漏,还要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一切外境时去体验和解决有漏的问题。

我们的修习方法制心一处,就是训练在做事的过程中不但要漏的越来越少,还要把以往漏的都攒回来,直到诸漏灭尽,当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弟子:谢谢师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