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的「遺產」和張勇的挑戰

馬雲的“遺產”和張勇的挑戰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孫冰|北京報道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37期)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9月10日,阿里巴巴00001號員工、花名“風清揚”的馬雲宣佈了一個大消息:一年後,也就是阿里巴巴20週年紀念日時,他將不再擔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由現任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花名“逍遙子”)接任。

“我不再擔任阿里巴巴的董事局主席,不是為了去享受生活,而是為了做更多的事。阿里巴巴和我,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10年。”馬雲說,自己“辭職”後會去全職做老師,投身教育和慈善事業。

這一天是教師節,也是馬雲54歲的生日,他做了一件很“風清揚”的事情。馬雲曾如是解釋為什麼會選擇風清揚做花名:“第一,他是老師,自己不願出來但他培養了令狐沖;第二,他是無招勝有招。”

以為“退休”就是“撒手”那麼簡單?創始人只要知進退、懂捨得就可以如此灑脫?很遺憾,並不是。古今中外,企業傳承交棒都非易事,尤其是對於商業史還非常短暫、所處商業環境還並不成熟的中國公司來說。

馬雲和阿里巴巴會是一個樣本嗎?

馬雲的“遺產”和張勇的挑戰

馬雲在公開信中說,對於一家以“活102年”為目標的公司,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擔任公司的CEO或董事長的工作。(《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馬總下線,馬老師上線

“我進入商界完全是誤打誤撞,本來就想玩兩年,沒想到一做就做了20年。”

“說實話,我人生中最大的錯誤是創立了阿里巴巴。我創立阿里巴巴的時候,從沒有想過自己的生活會變成現在這樣。我本來認為這將是一家小公司,沒有料到有那麼多責任上身,每天有那麼多問題。”

“我不想死在我的辦公室裡,我會退休,我會死在海灘上。”

……

1988年大學畢業後,馬雲曾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當了6年“馬老師”。1999年9月10日,馬雲帶領著湖畔花園“十八羅漢”創立了阿里巴巴。19年時間,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亞洲市值最高的公司,並躋身全球五大互聯網巨頭。

但馬雲在多個場合都曾表達過“想退休”和“回去當老師”的願望,他說自己最喜歡的職業是老師,只是被做阿里巴巴耽誤了。當然,大多數人以為這只不過是個玩笑,連“悔創阿里傑克馬”都成了段子。

沒想到,馬雲是動真格的。

其實,這並不是一個突然的計劃。早在2013年,馬雲就曾經辭過一次職,當時他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交棒陸兆禧。兩年後,陸兆禧退休,接力棒又交到如今不停給阿里巴巴“改造天花板”的張勇手中。

自從5年前卸任CEO,馬雲已經很少再參與公司管理的具體事務,只負責把握公司戰略發展方向與組織文化建設,就連公司內部對他的稱呼都被要求從“馬總”變為“馬老師”。

“200億人民幣以下的投資不用來找我。”馬雲曾在內部說。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期間,有記者問馬雲,為什麼阿里要投資ofo?馬雲一臉驚訝:“我們投資了ofo嗎?我不知道,可能金額不大吧……”

多位阿里內部人士都對記者表示,馬老師“離開”阿里只是時間問題,他們一點兒都不意外。早已不再參與公司具體業務的他,不會因為“辭職”就給公司帶來重大影響。

根據阿里巴巴財報中公佈的信息,阿里到2019年要完成對VIE架構的調整完善,核心內容為減少馬雲和謝世煌的個人控制力,改由阿里巴巴合夥人和高管們集體控制,目的是規避“關鍵人風險”。馬雲在阿里巴巴的個人股權也已經稀釋到了6.4%。

不過,今後馬雲依然會是最能代表阿里巴巴面孔的人。“阿里從來不只屬於馬雲,但馬雲會永遠屬於阿里。”馬雲在“辭職信”中說。辭職後,馬雲仍然會是阿里巴巴的合夥人之一。

合夥人團隊:“董事會中的董事會”

不過,馬雲的“辭職”並非僅僅為了自己的夢想和情結,如果真的希望阿里巴巴成為一家102年的“老店”,傳承機制就一定是一道必須邁過的坎兒。

但知易行難。今年74歲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公司的行政職務仍然是CEO,因為能讓他滿意的未來掌舵人尚未出現;同樣年過七旬的娃哈哈創始人宗慶後,每當被媒體問到接班人問題時,他只能回答,希望自己還能再幹20年;萬達集團創始人王健林雖然有位非常著名也很有商業頭腦的兒子,但他並不想接班;曾經為聯想栽下“18棵青松、54棵白楊”的柳傳志,雖然算是“退了休”,但還是不得不經常出山,救聯想之急;寫過《我的成功就是別人不再需要我》的萬科創始人王石雖然找到很好的“接班人”,但至今還仍被討論到底是退休,還是“被退休”……

即便是53歲就退休的比爾·蓋茨,在接班人這件事上也幾經周折。微軟歷史上只出過三任CEO,在蓋茨和鮑爾默相繼退休後,這一位置一度空缺近半年,直到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接班。

54歲的馬雲竟然就可以“退休”了?其背後是阿里巴巴10年前就確立的“合夥人制度”。

“10年前我們就問自己這個問題,如何保證馬雲離開公司以後,阿里巴巴依然健康發展?我們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獨特的文化,培養和鍛煉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體系,才能解開企業傳承發展的難題。”馬雲在公開信中說,對於一家以“活102年”為目標的公司,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擔任公司的CEO或董事長的工作。

200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的“十八羅漢”一起辭去了創始人職位,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由此建立。“不少優秀的公司在創始人離開後,迅速衰落,但同樣也有不少成功的創始人犯下致命的錯誤。我們最終設定的機制,就是用合夥人取代創始人。這是阿里巴巴為了基業長青做出的制度設計。”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曾公開撰文闡釋阿里巴巴建立合夥人制度的原因。

“馬雲的退休確實是公司治理領域非常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事件,尤其對外界觀察阿里的合夥人制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阿里的這套體系幾乎在全球公司的治理結構中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鄭志剛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鄭志剛是研究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專家。

在鄭志剛看來,阿里的合夥人制度更像是一個公司治理制度,是獲得了股東的認同、由公司章程背書的一種制度安排。“阿里的合夥人制度規定,以馬雲為主的合夥人團隊是對董事會組織有決定權的,這意味著合夥人團隊對於公司獲得了超級控制權,可以說合夥人是‘董事會中的董事會’,形成了‘鐵打的經理人,流水的股東’的局面,這與其他公司恰恰相反。”

雖然萬科、碧桂園等公司也採取合夥人制度,但是阿里與他們最本質的區別是,前者是事前制度安排,而後者是事後制度安排。“這個制度阿里是在上市之前就確定好的,不滿意可以選擇不成為阿里的股東。但萬科等則是在上市之後才推出合夥人制度,雖然這對於防範‘野蠻人’入侵和始終保持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有好處,但也會因此遭到股東們的不滿和批評,會面臨道德風險。”鄭志剛說。

在鄭志剛看來,馬雲說為了此次退休準備了10年,所言非虛,不僅10年前在IPO之前就形成了制度,還培育了認同這個制度的企業文化。這對公司傳承至關重要。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鍾鴻鈞告訴《中國經濟週刊》記者,“在現代公司治理結構中,所有權和經營權往往是分離的,但這種代理機制往往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所以,很多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做了創新,就是建立合夥人制度和員工持股制度,讓公司的管理層,也包括一部分員工,可以與公司進行利益捆綁。”更重要的是馬雲不是把阿里巴巴交到職業經理人手中,而是合夥人手裡。

張勇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不是職業經理人,如果馬老師認為我只是個職業經理人,他是不會把重任交給我的。

一家企業能不能離開一個人?

但對於絕大多數公司的創始人來說,他們還是希望牢牢地把公司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家族企業。那麼,阿里的模式到底能不能被複制呢?

“商業上的很多事情是沒有定論的,並不能說某一個固定的模式就是好的,不同公司有不同文化,比如像京東,創始人比較強勢,也會形成符合自己文化的模式。但京東和阿里的體量還差得很遠的,公司所處階段不一樣,做法也會不一樣。”鍾鴻鈞說。

但鍾鴻鈞認為,雖然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其他中國公司確實可以從馬雲和阿里的做法中學到很多。“其實,京東也在慢慢地做,有意識地從內部去培養每個業務的負責人。”

鄭志剛也認為,阿里巴巴的合夥人制度是未來解決好公司治理和企業傳承問題的一個重要思路。形成穩定的合夥人團隊,完成管理團隊的事前組建,形成前置的公司治理。

“京東採用的AB股模式也有其好處。但性醜聞事件之後,很多人批評京東沒有‘二號人物’,除了劉強東就沒有其他人了,創始人個人對企業影響太大會導致巨大風險,這恰恰是一個很好的兩種模式對比的例證。但合夥人制度也有問題,不像AB股模式那樣有明確的退出機制,好在馬雲知道退出機制的重要性,所以他做出了表率,避免了可能出現的問題。”鄭志剛分析說。

任何企業由於創始人的獨特作用,一定會形成一個尊重權威的文化。“但是,權威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對於企業長期穩定有好處,但是由於個人生命週期和能力的侷限,尤其是創始人到了晚年,常常會出現問題。我們能看到很多企業在傳承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都是因為把創始人的權威從正面作用變為負面作用。”鄭志剛說。

馬雲的“遺產”和張勇的挑戰

與馬雲經常流露出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不同,CFO(首席財務官)出身的接班人張勇是個非常冷靜溫和、理性嚴謹的人。(《中國經濟週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他為何能成為馬雲接班人?

與馬雲經常流露出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不同,CFO(首席財務官)出身的接班人張勇是個非常冷靜溫和、理性嚴謹的人。“馬雲是個E.T.(外星人),而張勇像個AI(人工智能機器人)。”阿里內部有如是評價。

“卓越的商業才華、堅定沉著的領導力、超級計算機一般的邏輯和思考能力。”這是馬雲在公開信中對張勇的評價。張勇擔任阿里巴巴CEO三年來,阿里實現連續13個季度高速增長,阿里巴巴的市值增長超過兩倍,從1500億美元一度達到了5000億美元;在全球互聯網巨頭中,只有阿里巴巴的增速超過了60%。這樣的成績幾乎超過華爾街所有分析師最樂觀的預期。

更重要的是,張勇上任後,將阿里巴巴從一家電商公司改造為一個涵蓋新零售、物流、雲計算、金融、人工智能等龐大生態的“數字經濟體”,併成為一家提供“未來商業基礎設施”的科技公司。

雖然在媒體的標題中都是“馬雲買下了……”,但實際的操盤人都是張勇。2017年年底,阿里巴巴以224億港元入股高鑫零售,作為被收購方的大潤發董事長黃明端後來對媒體透露,他直到交易完成都沒有見過馬雲。

作為阿里巴巴新零售樣板間的“盒馬鮮生”,也是在張勇的主導下打造的,是他與侯毅喝了無數次咖啡碰出來的。2017年,馬雲來到盒馬體驗,小龍蝦月餅吃得心滿意足還要打包帶走,網上還曾流傳過這樣的段子——馬雲說:“老逍(張勇),這盒馬不錯呀,咱買了吧。”張勇說:“老闆,這就是咱家的。”

但實際上,張勇並非馬雲的第一選擇。5年前,馬雲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一職,選擇由陸兆禧(花名“鐵木真”)接任,張勇出任阿里巴巴集團COO(首席運營官)。兩年後,47歲的陸兆禧“退休”,由張勇接任CEO。

馬雲和陸兆禧都從未對外透露期間發生了什麼,但外界的分析大多認為,這和陸兆禧在移動互聯網戰略上的失誤有關。彼時,微信橫空出世,讓騰訊在BAT中率先拿到了移動互聯網的“船票”,陸兆禧力主阿里做大“來往”正面對抗騰訊。後來的結果卻是,阿里巴巴重金打造出一個“負分”產品。

而當時,張勇的思路則是把PC端所有流量和資源全面快速地轉移到手機淘寶上,社交產品也整合其中,將其打造成一個強黏性的移動入口。後來的事實證明,張勇是對的。

張勇至今已在阿里巴巴工作11年,此前曾任盛大網絡的CFO。“我已經做過一家30億美元的公司,想做個300億美元的。”這是張勇當時給馬雲的之所以加盟阿里的理由,但沒想到,接下來他要做的不止是CFO,更不止是300億美元。

2007年,張勇以淘寶網CFO的身份進入阿里巴巴,隨後接手處於困境中的淘寶商城。他以內部創業的姿態主導了淘寶商城變身天貓,並一手打造了之後成為全球電商傳奇的“雙十一”。

2014年,在張勇力主之下,阿里巴巴舉全集團之力實現了“All in無線”,為阿里巴巴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船票”。2015年5月7日,馬雲宣佈張勇取代陸兆禧成為阿里第三任CEO。

張勇接手阿里CEO的時候,阿里巴巴正面臨著上市以來股價的最低谷,甚至一度跌破發行價。2015年年底,阿里巴巴宣佈全面啟動“中臺戰略”,構建符合DT(數據處理技術)時代的“大中臺、小前臺”組織機制和業務機制。

所謂“中臺戰略”,就是要整合產品技術和數據能力構建“中臺”,讓前線業務變得足夠小,“中臺”變得足夠強大,使整個公司擁有快速創新的能力。後來,聚划算、釘釘、飛豬、口碑等一系列創新業務的崛起,都與“中臺戰略”密切相關。

但這種改革力度之大、涉及的利益之廣是可想而知的。“不要因為‘逍遙子’表面的平靜溫和就誤會了他的魄力和膽量。而這一切應該只有暗流,並沒有潮湧,又可見其平衡能力。”一位阿里巴巴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阿里巴巴內部有一個說法:“老逍”是一個可以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機換成了波音747。因為張勇再造了阿里巴巴的“天花板”:新零售讓阿里從線上走到線下,衝破了電商公司的天花板;全球化讓阿里從國內走向國外,得以享受新的人口紅利,衝破了中國公司的天花板;技術佈局讓阿里為未來的技術變革做了準備,衝破了互聯網公司的天花板。

馬雲的“遺產”和張勇的挑戰

但不可否認,張勇所面臨的挑戰也不小。

從喬布斯到庫克,蘋果公司算是實現了平穩過渡,而且庫克接手後,蘋果業績一路上揚,股價一路飆升,甚至成為全球第一家市值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但外界對庫克的評價還是兩極分化,華爾街非常認同他,但果粉們卻認為,庫克執掌的蘋果失去了魅力,只是很賺錢而已。

“如果創始人的光環太強了,繼任者需要長期生活在其陰影之下,這是必然的。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競爭這麼激烈的今天,蘋果能夠保持如此態勢,已經非常不易了,不是庫克做得不好,只是因為喬布斯做得實在太好了。張勇也一定會面臨這個問題。”鄭志剛說。

不過,鄭志剛對張勇的接任還是非常樂觀的。他解釋說,一方面是得益於阿里巴巴獨有的合夥人制度,這種公司治理結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而阿里的合夥人制度本身也是一個自更新的系統,會有不斷的迭代和補充;另一方面,阿里的管理非常開放,管理層能夠聽到不同的聲音,內部批評的聲音也會幫助新的管理者及時發現問題。

鍾鴻鈞則認為,張勇面對的挑戰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公司的使命和願景與創始人密不可分,尤其是馬雲這種充滿光環的創始人。創始人的很大一部分“遺產”其實是文化,能不能順利地保留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很重要。

二是戰略上馬雲對公司的規劃非常清晰,每5年就會找一個新的戰略方向,而且相互間密切關聯,是一個生態化的佈局,對於新的管理團隊來講,需要在現有生態基礎上,繼續找到新的增長點。

“庫克面臨的問題張勇或許也會遇到。但我覺得他應該會做得更好。外界對庫克的批評主要是創新不夠,而張勇創新能力也還是不錯的。張勇不是一個守成的CEO,像‘雙十一’這種創新,一定會在商業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鍾鴻鈞說。

在外界看來,馬雲的戰略都是“飄在空中”的,比如,新零售提出的時候,誰都搞不懂這到底是什麼?而張勇則是那個能將馬雲的戰略思想具象成戰略佈局,並且步步推進的人。但接下來,可能需要張勇從空中到地面進行全方位思考。

阿里巴巴會不會逐漸變成張勇style?張勇自己也坦承,自己與馬老師性格反差很大。“我是一個內剛外柔的人。”張勇曾對媒體表示,他很幸福,因為他還能在街邊隨便喝碗小餛飩,這事兒馬老師是幹不了了。但是,他的幸福可能很快也不會再有了。

“我媽今天指揮‘逍遙子’給她照了5分鐘相,還吐槽說照得不好,我也是醉了,我都沒見過‘逍遙子’……”一位阿里巴巴員工在釘釘上如是“抱怨”,因為這位員工的母親在“阿里日”現場,隨機找了一個“空閒”的工作人員幫她拍照,她並不認識張勇。

在鍾鴻鈞看來,馬雲做的是從0到1,而張勇的任務是從1到N,需要的能力肯定是不同的。馬雲是一位有光環的創始人,足以將公司緊緊凝聚在一起,而張勇接任後,如何在公司團隊內部尋找協同,把所有業務凝聚在一起,將會是最重要的挑戰。

或許,阿里巴巴真正讓人害怕的不是有馬雲,而是可以沒有馬雲。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