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爲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這才是關鍵

戰國四大公子,唯信陵君是貨真價實的“公子”,其他三位不過是沽名釣譽之徒。首先,公子一定是頂尖貴族,國中王族,在中國古代階層身份很重要。第二,公子要名揚諸國,擁有一定的號召力。第三,禮賢下士,扶危濟困,有忠君愛國,俠肝義膽的高貴品質。

信陵君是真正的禮賢下士,而且具有卓越的領導才能,能物盡其用,虛心納薦。比如看門的老頭侯瀛,三番五次地提出過分的要求,信陵君都滿足了他。尤其是信陵君與侯瀛坐車去菜市場看他的朋友屠戶朱亥,始終能做到面不改色。後來,侯瀛做到了“士為知己者死”的承諾。即使到了趙國,聽說薛公和毛公有賢名,並不計較他們賭徒等低賤的身份,反而親自去拜訪。在這一點上,同為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相形見絀。

有故主之情。信陵君門客數千,其中有一位叫張耳的,原是大梁人。信陵君死後,張耳在魏國外黃招賢納士,謀劃抗秦,名噪一時。劉邦那時候還是個鄉下的毛頭小夥,跑到外黃去投奔張耳,給張耳當了幾個月門客。對於這段經歷,《史記》只是上一筆帶過,但是從後來劉邦對張耳的態度,不難看出他們之間曾經有過深厚的主客之情。漢朝建立後,張耳被封為趙王,是七個異姓王之一。張耳的兒子張敖,娶了劉邦和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這種關係,顯然非同一般。信陵君是張耳的故主,張耳曾經是劉邦的老大,按江湖上的規矩,信陵君也算是劉邦的師公了。徒孫祭拜師公,理所當然。


戰國四公子,為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這才是關鍵


信陵君第二次出名是因為,秦國進攻魏國。當初信陵君竊符救趙,怕魏王責備,所以一直呆在趙國,當魏國有難的時候,魏王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還是害怕魏王責備,所以開始不敢回到魏國。後來在謀士的責備下,好不容易去了魏國。

信陵君回到魏國,魏王任命他做了上將軍,率領魏國的軍隊進攻秦國。因為信陵君的名氣很大,他派使者到各諸侯國求救,各國得知信陵君做上將軍,紛紛加入。公元前247年,魏無忌率領5個諸侯國的聯軍在黃河以南打敗秦軍,秦軍的將領蒙驁戰敗。聯軍直接打到,函谷關,秦國都不敢出關。從此之後,信陵君的名聲威震四海,劉邦仰慕他的原因,也在於此。


戰國四公子,為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這才是關鍵


存在感第二弱的是平原君趙勝。平原君沽名釣譽更明顯,一個跛子投奔他,姬妾嘲笑跛子。他不殺姬妾以表愛才之心,反而輕視,終至食客離去大半。聽別人勸諫後他殺妾道歉,賓客才稍稍恢復。

以至於長平之戰後,平原君尋求20個文武兼備的門客去楚國求救,竟然都湊不夠,還要毛遂自薦。識人不明的平原君要不是有毛遂,都不能完成任務。

平原君沉溺於馮亭的邪說,攛掇著趙王和秦軍幹仗,結果長平之戰趙軍被坑40萬。平原君唯一的貢獻就是長平之戰後,秦軍兵圍邯鄲,他盡散家財守城達三年,延緩了趙國滅亡的危機。司馬遷評價他“利令智昏”。


戰國四公子,為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這才是關鍵


最是沽名釣譽的是孟嘗君,孟嘗君的封地在薛地,又稱薛公。孟嘗君招攬食客,不論貴賤一律平等對待,連雞鳴狗盜之輩也不在話下,當然也包括奸邪之人和沒本事的人,孟嘗君可謂是腳踩黑白兩道。

孟嘗君的故事,歷史流傳下來的較多。細細想來,孟嘗君曾經當過秦相,當過魏相,當過齊相,也合縱抗秦過,甚至在魏國時曾西合秦、趙與燕攻過齊。

但是,孟嘗君做的事竟然全憑當局厲害關係,全然不顧國家危亡,孟嘗君可是齊國公子啊,齊威王之孫,王室血統!他在活動期間所做的事情,竟然沒有一件是對齊國有利的。

孟嘗君重利,重義,沽名釣譽而且沾沾自喜,但唯獨對於國家寡恩。司馬遷評價他“世之傳孟嘗君好客自喜,名不虛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