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在旱地农业里精彩转身

近年来,民和县委、县政府立足于农业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特色优势,按照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保护生态、发挥优势、效益最大化原则,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以农带牧、以牧促农、农牧互补、良性循环的一个立体高效发展模式。

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硕果累累

近年来,民和县着眼于延伸“民和模式”内涵,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发展,带动了以“黄河彩篮”为核心的设施农业发展,进一步殷实了农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突出优质果蔬、高原制种、中药材种植、肉牛羊养殖、花卉栽培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民和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已见雏形;40万亩全膜覆盖双垄栽培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全县粮食产量的一路迅速攀升,并走在全省前列。“种养结合,农牧联动”的循环农牧业建设,让更多的农民看到了增收潜力和希望。

这是一组翔实的数字,犹如一串串金黄的麦穗,让人兴奋——

201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3.6亿元,其中:农牧业收入17.3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3.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91元。

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201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31.49万吨,蔬菜产量达12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67万吨、0.25万吨、2.52万吨。

全膜双垄玉米种植面积巩固在40万亩,马铃薯产业得到提质增效,脱毒化率达到100%,北山等马铃薯基地初具规模。累计建设日光温室10431栋,总堡、巴州、马场垣、中川四大规模化设施温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养殖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分散的生产方式向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转变。2017年草食畜、生猪和鸡饲养量分别达74.65万头只、27.9万头、77.36万只,建成家庭牧场5829户。全县的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

农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近年来,全县未发生重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蔬菜等质量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动物免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品牌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已注册“名禾”“民曙”等特色农畜产品商标13个,认定马铃薯等无公害生产面积2万亩、无公害肉羊等生产基地13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个,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20个、农畜产品地理标志4个。

扶贫产业园为贫困户谋“钱”途

依据民和县农牧业生产现状、资源优势、产业发展重点,结合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从2017年10月县委、县政府开始谋划建设扶贫产业园,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园区、引龙头、扶产业、扩基地、提素质、创机制、探路子”发展思路,确定了乳品深加工产业园、饲草料加工扶贫产业园、威思顿精淀粉加工扶贫产业园、绿宝源牛羊肉加工扶贫产业园、锦泰食品加工扶贫产业园、马营陈醋及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6个农牧业扶贫产业园。

扶贫产业园建设以辐射带动生态农牧业和贫困户扶贫精准到户为主要目的,积极培养新型农牧民,加快推进民和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提质增效升级建设,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目前,产业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建成投产后,我县的9个乡镇、37个村、834户、3713名贫困人口将受益。

科技为农牧业插上腾飞翅膀

近年来,民和县不断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尤其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的加快,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

县、乡、村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并以科技示范户能力建设为关键,以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为重点,逐步建立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新机制。

同时,充分依托电视、网络等媒体,组建了上下联通、内外联接、资源共享、反应灵敏、具有权威性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培训,不断加强与外面的交流与合作。

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等工作,实施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科技承包等活动,定期组织送科技、送良种、送信息下乡活动。试验、示范、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3%,各项惠民利民的举措,千方百计把市场、企业、农户联系在一起,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全程的技术支持、良种支持和信息支持,有效地提高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

特色产业撑起乡村振兴一片天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国家发展战略,序幕一经拉开,民和县委、县政府迅速行动,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民和实际,定准位,把好脉,突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明确“粮食是基础、品牌农业是亮点、现代农业是导向、智慧农业是重点、深化产权改革是活力、落地指导是难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培植全膜玉米、设施果品、现代生态畜牧养殖、饲草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玉米、马铃薯、人参果、牛羊肉、饲草五大主导产品。乡村振兴的效果已初步显现。

目前,全县已形成苹果、马铃薯、中药材、向日葵等一大批特色产业村,这些产业村在不断壮大的同时,其产品也远销省内外。如隆治乡的苹果产业,种植面积近4000亩,通过2018年举办采摘节,将苹果从每斤1元左右价格提高到2元左右,且深受乡上乃至全县、西宁等地群众的喜爱。七里花海、排子山景区、南垣牡丹等一批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勃然兴起,堡嘉隆葡萄酒庄、兴润奶产业为代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异军突起,“互联网+农牧业+扶贫”发展模式初具规模。

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然吹响,历经多年艰苦努力,一个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民和新模式日渐成熟,农业工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战略,如同一幅锦绣画卷,在民和这片千年沃土之上,自由舒展。蓝图已绘就、大业在望的民和现代农牧业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记者裕珺通讯员胡永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