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文化從家開始

中國社會文化從家開始

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極大滿足以後,精神文化急待提升。物質的追求使人們忘記了文化傳統的根基,那些承載著人類文明基因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中國人家庭文化思想是維繫社會秩序和國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是中國人的精神源泉和連接紐帶。

在倫理道德方面,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家庭文化體系,比如說家規、家教、家訓!並代代相傳下來!中國人一直秉承忠孝,仁義,家和萬事興的儒家理念。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得以保存和傳承下來。

家的思想是社會文化的思想基礎,家文化的思想構成了中國文化的整個思想體系。中國人一生受到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影響,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的影子。在評判一個人好壞時,最先看做事情時是否是以家的利益為初衷,是則受到尊重、敬仰,反之,則鄙視、唾罵。

《大學》中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是中國人特有的自我完善、修行方式。中國文化中的修身,像中國山水畫一樣,充滿了自省、寧靜和恬淡。《大學》用格物(認識、研究清楚事物的本質特徵)、致知(求得知識)、正心(心不妄動,不生邪念)、誠意(心意誠實)八個字來概括修身的方法和步驟。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一個人在內心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將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內化於一言一行,做到世事洞明,人情練達。

修身是齊家的前提。一個人只有以身作則,才能夠讓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見賢思齊。如果自己沒有履行應有的倫理規範,則其他家庭成員也不會遵守。所謂“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修身就是要讓一個人在家庭中扮演好各個角色,這樣才能讓家庭和睦、團結。

在家文化中,每個成員都承擔著發展和延續家族的責任,這種責任最基本的就是要傳宗接代。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家庭、家族的生命通過繁衍生息是可以延續的。一個人功成名就,若是後繼無人,在中國文化中也算不得十分成功,所謂“家道興,看後生”。

對於家庭和家族延續來說,傳宗接代只是最基本的,品德與良好家風的傳承才是真正意義的“薪火相傳”。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也就是說,從家庭和家族的延續來看,道德能夠傳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讀和詩書,而富貴傳承不過三代而已。正是出於後世福澤和家族傳承的考慮,傳統社會的人們更注重對後代的道德教化。無論是《顏氏家訓》、《朱熹家訓》,還是《曾國藩家書》,都注重對子孫後代品德的培養和砥礪。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風能夠孕育風清氣正的民風、社會風氣,良好的家風能夠教化人們抵禦功利主義、拜金主義誘惑;良好的家風能夠讓人平復浮躁、浮華的心態。而傳統中國的家文化,為我們建設良好的家風留下了珍貴的精神遺產。古人的寥寥數語,就能讓我們受益良多: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教導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說: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歐陽修在《誨學說》中教導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習時寫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朱柏廬在《朱子家訓》裡告誡後人: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曾國藩家書》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此君子也。”山西喬家大院有一幅何紹基寫的對聯“行事莫將天理錯,立身宜與古人爭”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從家庭和家族的長遠發展和傳承來看,古人重品德、輕財富的觀念也就可以理解了。

由此可見,維繫家庭的延續與發展,賺錢只是一個方面,比積財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家風,如何用我們現有的條件、力量、金錢,轉化為子孫後代的福報、智慧與能力,讓他們的人生自由飛翔。所以,現在的家庭,在為權、名、利奮鬥的同時,積財的同時,要為家的延續、發展盡責。為子孫的成長、道德提升、文化薰陶,營造氣氛,創造條件。讓我們的子孫從小在家就受到良好的道德與文化教育,長大以後,有錢以後,不再被人稱作土豪,讓我們的家長興不衰。怎麼做?最起碼的是,根據自己的條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結識幾位德行高尚的人,佈置一間幽靜的書房,收藏幾件古物、古書,張掛幾幅高雅書畫,購買幾部經典書籍。在我們的家裡可以看到傳統文化及家族文化的承傳與延續,在家裡就能感受到文化的氣息。而這些是維繫一個家庭發展的必要投資,不需要問它是不是升值,能不能賺錢。

中國的家文化還有一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將家庭命運與國家興亡緊密聯繫的家國情懷鼓舞著每位國人。家與國,共同承載了中國人的情感、榮譽和夢想。正如顧憲成的名聯所言:“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