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告诉你,湖南米粉和桂林米粉的区别

湖南米粉

湖南米粉以汤粉为主,常德米粉、衡阳鱼粉较有代表性。这种吃饭吃法在湖南中北部地区尤其受欢迎,不需要另熬制高汤,大火下重油(以牛油为佳)加热再加入多种香料(豆瓣酱与干辣椒是必备),爆香出红油后将切成寸丁腌制好的牛肉入锅爆炒,老抽提色待肉汁浸出后加满水,小火慢慢熬煮,少则两三个小时,要想滋味浓郁实则越久越好,这称之为浇头。

在湖南的街头,随处可见满盛着浇头的大砂锅或瓦罐文火慢炖的牛肉粉馆,米粉汆烫码入搪瓷大碗,舀出一大勺滚烫的浇头,洒入葱花点缀提香,汤头正好覆盖在米粉与碗壁的交界之处,此时的牛肉少了劲道,但内部的每一丝肌肉纤维都饱含汤汁的真味,一口咬下,如冻豆腐似的,舌尖满是牛肉中挤出的浓郁肉汤,与爽口弹牙的米粉形成了鲜明的口感层次对比,吃起来过瘾极了,原本就爽弹的米粉加上稍显浓稠的汤汁润滑,几口便嗦入腹中,满是精华的汤底不消多说,只恨不得连碗也吃将下去,吃粉也称作嗦粉,这就是缘由。其它如排骨,肉丝,羊肉等浇头的做法都与牛肉粉类似,在此就不复赘言。

一篇文章告诉你,湖南米粉和桂林米粉的区别

桂林米粉

桂林米粉 又名卤粉,其种类太过繁多,但要论正宗的土著首选,马肉粉当仁不让。

卤制好的大块马肉放在盆子当中,“三两马肉粉”,店家手起刀落,厚薄均匀的马肉便整齐码放在了烫熟的米粉之上,也不加高汤,一勺小小的炒黄豆与调味卤汁淋上后就直接端送至面前。是不是太过于寡淡了?不,精彩的在后头,出饭口的旁边一般都是佐料区,大大小小的盆碗摆了两三溜,葱姜蒜油盐辣椒腐乳香菜老干妈…等等等等,忘了最重要的东西——酸笋。

酸笋简直就是桂林米粉的代名词,也许你还没看见米粉的招牌,但飘出的特殊的酸笋气味却早已入鼻,似乎与米粉一样,酸笋的制作各家有各家的手艺,风味也大相径庭,但却是桂林米粉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依个人口味酌量添加繁多的各类佐料,再匀匀地与米粉拌作一体,我尤爱碾碎的小米椒,把马肉的滋味完全刺激了出来,呼啦啦一碗下肚,肚子和嗓子火辣辣冒烟,直呼口渴。

但这并不是饕餮的尾声,此时才是正真高潮所在,碗底满是伴下的各类佐料与油汁,弃之可惜,门口处大桶里熬好的高汤免费添加,端着碗打上半碗续坐下来,和着余下的精华,热气腾腾的一口呼噜饮下,口中的余辣也偃息了旗鼓,擦一把额头的汗珠,长长地打出一声饱嗝,满足的走出门去,饱得自家君莫管。

一篇文章告诉你,湖南米粉和桂林米粉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