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超聲引導解難題,精準麻醉效果好

日前,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急診收治了一名32歲有輕度失血性休克的男性患者,右腕部切割傷伴多處血管神經肌腱損傷,右手中指指伸肌腱斷裂,該患者需立即在臂叢麻醉下行“右腕部清創+血管神經肌腱探查修復術”,以保全受傷的手臂。手外科醫師預計手術時間較長,可能會超過6小時,對麻醉效果的要求較高。麻醉科杜金廣主任指出,傳統的臂叢麻醉單次穿刺需要超過30毫升大容量麻醉藥物且時限僅為4小時,而且盲探操作可能損傷患者的神經及血管,極可能導致麻醉藥物的毒性反應。考慮上述原因後,杜主任隨即帶領麻醉科朱斌醫生選擇

超聲可視化技術行臂叢麻醉,在超聲引導下僅用了10毫升麻醉藥物完成了這次臂叢神經麻醉。長達8小時的手術後,患者受傷的手臂得以修復。整個手術過程患者沒有感覺到疼痛及任何不適,患者對這次麻醉及手術都非常滿意。

「精準醫療」超聲引導解難題,精準麻醉效果好

今年,麻醉科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加大設備投入和技術升級力度,引進了便攜式多普勒彩色超聲儀。在麻醉學科帶頭人杜金廣主任的帶領下麻醉科立足前沿,勇於創新,開展了穿刺可視化技術,使麻醉科臨床麻醉技術全面進入精確麻醉和可視化階段,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及動靜脈穿刺技術是近期我院麻醉科發展的一大亮點,現已常規開展了這一技術。按照傳統醫學觀念,神經阻滯需要藉助局部解剖的體表標誌、動脈搏動、針刺異感來找尋神經。但是超聲技術的應用使神經阻滯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其中,最顯著的優勢在於精確定位,避免了反覆穿刺給患者帶來的傷害,麻醉醫師能夠通過超聲成像技術直接觀察神經、血管及周圍的結構,在實時的超聲引導下直接穿刺到目標神經周圍、血管,實施精確神經阻滯和血管穿刺。同時,麻醉醫生還可通過超聲技術觀察麻醉藥物的注射過程,保證藥物均勻擴散到神經周圍。因此,超聲引導技術的應用已經使區域神經阻滯、動靜脈穿刺等在皮膚或其他組織深部的穿刺技術轉變為可視、直觀的超聲圖像操作技術,極大提高了麻醉質量和安全質量,提高了外科醫生和患者的滿意度。

「精準醫療」超聲引導解難題,精準麻醉效果好

杜主任指出,精確麻醉和可視化技術是麻醉領域的技術革新,這些技術的成功開展促進了我院麻醉科工作朝著精確化,智能化,信息化,可視化,舒適化,安全化的方向發展,未來不但是淺表的區域阻滯、動靜脈穿刺的可視化,還要應用到深部組織如心肺肝脾等的功能評估。這一技術將更好地確保患者安全接受手術治療,更好地服務於廣大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