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角」股權結構更能激發活力

“金三角”股权结构更能激发活力

9月16日,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發表演講。 受訪者供圖

混改要解決好社會資本、產業協同、靈活機制、優秀文化四方面問題

近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專題研討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開幕,在論壇上,作為參會嘉賓,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以“國企混改和經驗”為主題發表了演講。

張玉良表示:“國企混改最好應該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權結構,這樣更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在論壇期間,張玉良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混改要解決好四大關鍵問題:一是要選對社會資本;二是要促進產業協同;三是要建立靈活機制;四是要塑造優秀文化。”

“綠地式混改”:“金三角”股權結構

作為上海市國有大型跨國企業,綠地控股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本身就是國有資本、員工持股與外部資本三方共同持股結構的改制過程。

綠地成立於1992年。當年6月,上海市農業委員會、上海市建設委員會下屬企業出資2000萬元成立綠地前身——上海市綠地總公司,是100%控股的國有企業。1997年,綠地職工持股會成立,並斥資3020.43萬元獲得綠地18.88%的股份,綠地由國有企業變身為股份制公司。2013年年底,綠地通過增資擴股引進5家戰略投資者,將職工持股會持股比例稀釋至不到29%,國有股降至50%以下。

2014年2月,以綠地董事長張玉良為首的綠地管理層43人出資10萬元成立上海格林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格林蘭投資”),與職工持股會簽署《吸收合併協議》。

截至上市之時,綠地控股形成了多元股權結構:其中持股最多的是佔總股本28.83%的上海格林蘭投資(職工持股會);其次是上海國資委旗下的三家國企,分別為:上海地產集團(佔總股本18.04%),中星集團(佔總股本7.63%),上海城投總公司(佔總股本20.58%),以及其他股東的24.92%。

2015年,綠地得以成功上市。回顧“綠地式混改”,張玉良認為,真正的混改,應該是國有資本與社會資本之間的混合,通過搞“化學反應”,催生新的動力機制和發展活力。從綠地集團的改革經驗來看,國企混改最好應該形成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員工持股“金三角”的股權結構,這樣更有利於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在此過程中,張玉良特別強調了員工持股的重要性。張玉良表示:“我們比較贊同在混改過程中實施員工持股。員工持股不應該搞‘大鍋飯’、‘平均化’,而應該讓核心員工持股,且持股額度應與其承擔的責任掛鉤起來。員工持股總量原則上不高於公司總股本的30%,單一員工持股比例原則上不高於公司總股本的1%。”

參與“混改”經驗:瞄準產業協同

成功上市後,綠地集團將“綠地式混改”運用起來,助推了多個大型國企的混改,如寶鋼建設、貴州建工、江蘇省建、西安建工等。

今年8月14日,經過綠地集團的助推,重組改制後的天津建工集團正式揭牌成立。根據重組方案,綠地通過股權收購方式,以14.859億元受讓改制後的天津建工65%股權,股東方還將按股權比例再增資5億元,同時,綠地將按計劃把其中10%股權轉讓給天津建工經營團隊,最終形成綠地持股55%、天津國資持股35%、經營團隊持股10%的三元股權結構。

通過上述混改時間,目前,參與地方國企混改已經上升為綠地發展戰略之一。“對於綠地來講,參與地方國企混改可以迅速實現規模擴張,增加相關產業營收和利潤,實現產業協調發展。”張玉良表示。

據瞭解,綠地在擇機參與國企混改時,會優先考慮目標企業與綠地產業發展的協同性,能夠形成上下游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效應。

張玉良稱:“通過混改激發了企業發展潛力,也反過來助推綠地業績的持續增長。”今年上半年,公告數據顯示,綠地實現營業總收入1581億元,利潤總額117億元,較去年分別增長25%和40%。其中,房地產主業實現合同銷售金額1627億元,同比增長22%,合同銷售面積134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0%。

新京報記者 徐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