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時健:從鋃鐺入獄,到承包2400畝荒山,成就自身億萬價值

他曾經是位英雄,他擔任一家小廠的廠長後,,,以非凡的膽識和能力,用18年光陰的拼搏,使這家小廠成長為每年利稅數百億元的大型集團。在那個普遍工資只有幾百元的年代,他們廠一個普通職工的工資至少有四五千元。1994年,他當選為"全國十大改革風雲人物"。然而,由於體制原因,他對企業的巨大貢獻並沒有在個人所得上得到體現,18年來他的總收入不過百萬,個人收入的巨大落差使他心理嚴重不平衡,再加上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他輝煌的人生之路偏離了航向,因為貪汙174萬美元,1999年,他被判無期徒刑,此時,他已經是71歲的老人了。

保外就醫

他的女兒在獄中自殺身亡,自己又身陷囹圄,這對於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來說,不可謂不是他這一生中摔得最痛跌得最慘的一跤。許多人既為他惋惜,也認為他這輩子完了。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位老人並沒有垮掉,他先是獲得減刑,改為有期徒刑17年,在監獄裡待一年,勞改兩年後,2002年他因為嚴重的獲批,回到家中居住養病,並且活動限制在老家一帶。按照我們的設想,他在老家能頤養天年,這就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2400畝荒山種果樹

然而

褚時健:從鋃鐺入獄,到承包2400畝荒山,成就自身億萬價值

他並沒有選擇這樣走下去,而是承包了2400畝的荒山,開種果園。這時,他已經有75歲了,身體不好,他所要承包的荒山又剛經歷過泥石流的洗禮,一片狼藉,當地的村民都說那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諸多困難並沒有阻他的"瘋狂"行為,他帶著妻子進駐荒山,脫下西裝,穿上農民勞作時的衣服,昔日的企業家完完全全成為一個地道的農民。他用努力和汗水把荒山變成了綠油油的果園,奇怪的是,在昆明,街上的橙子10塊錢4公斤,而他種的冰糖臍橙1公斤8塊錢你都買不到,而且產品一出來就發往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在雲南根本見不到蹤影!

雙贏

他的果園效益好得驚人。這一年,愛好爬山的來到了雲南,特意抽時間專程去看望他,他沒有看到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企業家,而是看到了一個面色黝黑但健康開朗的農民。他們倆交談沒有一句言及企業管理,他向王石介紹的都是果園,氣候,果苗的長勢。言談之間,他自然談到了一個核心問題:兩千畝的荒山如何管理?

他使用了以前的辦法。以前他在管理菸廠的時候,採用了和菸農互利的辦法。為了讓菸農種出優質菸葉,他採用由菸廠投資,直接到煙田去建立優質菸葉基地的辦法,並且把進口優質肥料以很低的價格賣給菸農。當時菸農有好多都富了,與菸農"雙贏"的是菸廠,原料一天比一天好,競爭力一天比一天強,廠子最後變成了"印鈔工廠"。而在果園,有一百多農戶300多人忙碌,他給每棵樹都定了標準,產量上他定個數,說收多少果子就收多少,因為太多會影響果子質量,所以,多出的果子他不要。這樣一來,果農一見到差點的果子就主動摘掉,從來不以次充好。

他還制定了激勵機制,一個果農只要承擔的任務完成,就能領到4000元工資,質量達標,再領4000元,年終獎金兩千多元,一個農民一年能領到一萬多元,比到外面打工掙錢還多。

以前,褚時健管理菸廠的時候,想到菸廠上班的人擠破頭;現在他管理果園,想在果園幹活的人也擠破頭。這個已過80歲的老人,面對人生的滄桑,懊惱過痛苦過,但流過淚後,擦乾淚水,又一次點燃希望之火,用心過日子,將日子過得紅火,讓周圍的人幸福、快樂。

王石感慨地說:"我非常受啟發。褚時健居然承包了2000多畝地種橙子。橙子掛果要6年,他那時已經75歲了。你想象一下,一個75歲的老人,戴一個大墨鏡,穿著破圓領衫,興致勃勃的跟我談論橙子掛果是什麼情景。 2000畝橙園和當地的村寨結合起來,帶有扶貧的性質,而且是環保生態。雖然他境況不佳,但他作為企業家的胸懷呼之欲出。我當時就想,如果我遇到他那樣的挫折、到了他那個年紀,我會想什麼?我知道,我一定不會像他那樣勇敢。 "

如今,86歲的褚時健從"煙王"變身"橙王"。他的果園年產橙子8000噸,利潤超過3000萬元,固定資產8000萬元,跟他種橙的110戶農民,每年可以掙3萬到8萬元。

堅守中國企業家精神

國內一家很有實力的投資公司託人問褚時健對上市有無興趣,這家公司看好"褚橙"的口碑和潛力,有意運作"褚橙"上市。

他聽了連連擺手。"沒這個心情跟他們玩。再說,投資公司都要在上市後拿走股民一筆錢。我85歲了,管不了幾年,上了市,我倒是拿了錢,但虧了股民,怕別人背後指指戳戳。"

胡海卿對此並不意外。他的印象裡,褚時健是個很實在的人,"就想做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褚時健言談間,流露出對上市的反感。

胡海卿推測,褚時健習慣了種好橙子,帶領老百姓致富的路徑,"他認為錢搞錢不是一個很正的道兒,不想弄個褚橙的概念,然後去圈錢。"

"畢竟到了他這個年齡,錢對他已經沒什麼概念。"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馮立果博士長期關注企業界動向。他注意到,與褚時健同時代的,或緊隨其後的企業家,正在走著相反的道路,他們要麼過早隕落,要麼逐漸放棄實業,轉型投身房地產、金融業,追求高利潤,掙快錢。

馮立果參與撰寫的《2012中國500強企業報告》揭示了這一趨勢。入圍中國企業500強的170多家民企中,已有40多家進入金融領域。

以服裝起家的雅戈爾,如今已是實業企業進軍金融投資領域的佼佼者。2009年,雅戈爾的品牌服裝業務實現淨利潤7.05億元,而公司的金融投資業務淨利潤已達到12.45億元。

馮立果悅,從經濟規律講,產融結合沒有錯,但它會消融企業家的實業精神。這種擔憂,在他去溫州調研後加劇。

一個當地企業家跟馮立果講起自己的故事,他和夫人分別拿1000萬元投資,企業家辛辛苦苦做企業,一年養活幾百工人,年底盤點利潤只有幾十萬,而他的夫人出去炒樓、做風投,到年底收入翻倍。這位企業家非常感慨:"這種大反差,怎麼能實心實意做企業。"

在馮立果看來,幹實業的一個必需要求就是要實心實意打造一個品牌需要很長時間,產品開發也要好多年,"不能今天想幹這個、明天想幹那個,不能看什麼賺錢就幹什麼"。

這位經濟學博士調查發現,溫州很多企業家乾脆放棄實業,轉向炒房產、炒農產品、做PE。很多溫州的富二代怕吃苦,有的去搞字畫、古董這類投資,有的還去考公務員。

"中國經濟正處於激烈變化前夜,盛行,很多經營者不擇手段拼命賺錢,認為人格理念修煉不著邊際,但事實絕非如此。"與齊名的日本經營管理大師這樣警示他的中國同行。

近幾年,稻盛和夫在中國非常流行,他經常被請來中國演講,許多網友甚至企業家都為他建立了微博群,多個地方政府甚至邀請他擔任經濟發展顧問。

"2008年後,日本是率先起來反思的國家。"日本產業經濟研究專家白益民悅,稻盛和夫等日本企業家在中國宣講的東西,一點都不神秘,大部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內容,他們的經營成功,恰恰悅明,過去多年,"中國企業丟了自己的經營之根",必須重新找回來,這比請幾個日本企業家幫助拓展日本市場更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