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奪取赫魯雪夫政權的?其對蘇聯又有哪些貢獻?

林梓源


說勃列日涅夫“奪取赫魯曉夫政權”,真是高看他了,他根本沒那個能力;說他對蘇聯的貢獻,我覺得也可以洗洗睡了。

1964年夏天,乘著赫魯曉夫去黑海度假的時候,蘇共主席團其他成員在莫斯科發動了政變,宣佈赫魯曉夫下臺。而在政變成功以後,政變的兩大幹將——蘇斯洛夫和謝列平為了爭奪蘇共的最高權力卻差點再次反目。蘇共內的大佬們為了避免再次出現內耗,就把勃列日涅夫,這個其實各方面都乏善可陳的傢伙推舉出來,擔任最高首腦,以起到平衡各方的效果。

前面提到的蘇斯洛夫和謝列平,很多人可能不熟悉,這也很正常。大家只需要記住一點——勃列日涅夫有他們所有的毛病,卻把他們的優點全部選擇性的忽略了。

蘇斯洛夫堅持蘇共對蘇聯全方面的控制,尤其是思想;謝列平是搞克格勃出身,勃列日涅夫也大搞克格勃。但是蘇斯洛夫和謝列平都堅決抵制幹部搞特殊化,謝列平甚至還要求報紙等媒體儘可能披露一些“不適合”的內容,這些,卻成了勃列日涅夫視而不見的。

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期間,蘇聯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

蘇聯軍費從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即3.75倍。每年的軍費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約佔財政支出的1/3以上。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70年代初,美蘇軍事力量基本達到均衡,此後日益朝著有利於蘇聯的方向發展。

但是蘇聯變強了嗎?經濟和軍事的強勢真的讓蘇聯強大了嗎?當然沒有。

蘇聯的經濟的增長,是建立在變本加厲地工業化、卻忽視了農業的基礎上的。而即使是這些可憐的經濟建設成果,也都被某些特權階級納入囊中。在工資收入並沒提高多少、意識形態又被嚴密控制的情況下,蘇聯人民的生活並不幸福。

而在這種時候,勃列日涅夫主要就幹了兩件事——1.給自己授勳章,搞得自己比斯大林甚至是列寧還偉大;2.無限延長自己的任期,直到自己斷氣。

在赫魯曉夫下臺的時候,他留下的蘇聯是一個已經逐步和西方修復了關係的形象;而當勃列日涅夫終於一命嗚呼的時候,蘇聯已經是風雨飄搖,距離大限只有不到十年的光陰了。

讓這麼一個庸才佔據元首的位置這麼久,蘇聯不完蛋也真是見了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