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越长。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一、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识》1983年5期)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节中“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2006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说,又提出端午节即夏至

二、夏至,阴盛阳衰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麋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麋鹿

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知了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三、夏至祭祀神明和祖先

夏日祭祀神明和祖先是自古就有的习俗,虽然现在就是江浙一带地方还流传的比较广泛,保存的比较完整。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其实早在周朝开始,人们就有夏至之日要祭祀祖先和神明的习俗了。在古代夏至的重要程度可是丝毫不亚于端午的,朝廷和普通农民都忙着祭祀神明祈求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而且从宋朝开始,夏至这一天器,朝中百官还可以放假三天。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按照阴阳观念,北方属于阴位,所以帝王率领群臣到城外北郊祭地,又因天圆地方,故北郊的祭坛筑成方形,称为“方丘”、“方泽坛”。祭地供品也多为猪牛羊三牲。祭祀完毕供品埋于地下。现在坐落于北京安定门外的地坛,就是明清皇帝夏至祭祀皇地神的地方。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三、 夏至吃面条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在北方很多地方,夏至之日都是要吃冷食、生菜和面条的,据说夏至之日吃了这些就会不怕炎热、不怕中暑了。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日,最不能少的就是那一碗细水长流的“夏至面”。夏至面是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夏至虽不是夏天最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开始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所以,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四、互赠折扇脂粉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互赠折扇是古代很多女子表达情义的一种方式,不管是随自己心爱的人还是朋友,互赠折扇都表达了自己的喜欢之情。在古代的大辽国,夏至之日有妇女互赠折扇的习俗,而且还有粉脂囊,可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的风俗。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五、东边日出西边雨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最早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祭祀神明,端午节与夏至的渊源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